蚜虫内共生菌菌胞的提取方法

实验概要Percoll溶液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蚜虫的内共生菌菌胞。实验原理Percoll是一种包有乙烯吡咯烷酮的硅胶颗粒。渗透压很低(<20mosm/kg H2O),粘度也很小,可形成高达1.3g/mL密度,采用预先形成的密度梯度时可在低离心力(200~1000g)于数分至数十分钟内达到满意的细胞分离结果。由于Percoll扩散常数低,所形成的梯度十分稳定。此外,Percoll不穿透生物膜,对细胞无毒害,因此广泛用于分离细胞、亚细胞成分、细菌及病毒,还可将受损细胞及其碎片与完好的活细胞分离。主要试剂1. 小牛血清2. Percoll细胞分离液3. 70%酒精4. 0.85%NaCl主要设备1. 高速冷冻离心机(3K-30)2. 4℃、-20℃冰箱3. 奥林巴斯显微镜4. 微量电动组织匀浆器5. 长针头注射器6. 40 µL孔径滤网7. 1.5mL和10mL离心管实验材料蚜虫实验步骤1. 不同浓度Percoll溶液的制备......阅读全文

蚜虫与细菌如何共生?

  在院子里精心种植的花草,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爬满蚜虫。作为恶名昭著的害虫,蚜虫只吸食营养很贫乏的植物汁液,就能实现爆发性繁殖。这是因为,蚜虫体内有为其制造营养成分的内共生菌。   没有内共生菌,蚜虫就无法繁殖,而在含菌细胞之外,内共生菌已无法生存,这种共生关系已经世代相传了约2亿年。日本研究人员日前

华山松球蚜虫害发生的调查方法

虫情发生情况,对于从事农林牧渔工作的人们来说,掌握这些信息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虫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基本上很多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不过有些方法弊端太多,并且不是特别准确,相比于虫情测报灯来说,也不是特别的便利,下面就以华山松球蚜虫害发生的统计概况为大家介绍一下!华山松球蚜虫情调查方法探

日研究组证实蚜虫与细菌相互共生

  在院子里精心种植的花草,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爬满蚜虫。作为恶名昭著的害虫,蚜虫只吸食营养很贫乏的植物汁液,就能实现爆发性繁殖。这是因为,蚜虫体内有为其制造营养成分的内共生菌。  没有内共生菌,蚜虫就无法繁殖,而在含菌细胞之外,内共生菌已无法生存,这种共生关系已经世代相传了约2亿年。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发

最新研究揭示蚜虫适应不同寄主的奥秘

  桃蚜(Myzus persicae)是世界十大害虫之一,可为害超过40多个科的100多种植物,是典型的广食性害虫,也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在长期的协同演化中,桃蚜形成了不同的寄主生物型以适应不同的寄主植物。在烟草上培养的桃蚜能正常取食烟草植株,而其他寄主(如甘蓝、白菜)来源的桃蚜取食烟草后则生长发育

蚜虫内共生菌菌胞的提取方法

实验概要Percoll溶液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蚜虫的内共生菌菌胞。实验原理Percoll是一种包有乙烯吡咯烷酮的硅胶颗粒。渗透压很低(

蚂蚁生病怎么办?向蚜虫“求药”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880.shtm

蚜虫通过细菌改变体色躲天敌

  日本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某些蚜虫的体色会因体内一种细菌的作用而由红变绿。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变化有利于它们躲避天敌瓢虫的袭击。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土田努率领的研究小组发现,这种细菌是在蚜虫体内定居的寄生细菌之一。寄生细菌对生物生存和适应

研究揭示蚜虫翅型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

  近日,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王进军带领团队发现小分子RNA介导生物胁迫因子调控蚜虫翅型分化与翅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有利于寻获新的小分子RNA控制剂靶标,为蚜虫类害虫防控提供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图片来源: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翅型分化是蚜虫对不良栖息环

研究揭示BYDV—蚜虫—小麦致病协同进化关系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病毒与病毒基因工程技术研究团队揭示了BYDV—蚜虫—小麦的协同进化关系,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Molecular Plant上。由大麦黄矮病毒(BYDV)侵染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是危害我国西北、华北、黄淮等麦区的重要病害。维持活性氧(ROS)稳态对于受病毒感染的植物生长和存活至关重

研究揭示BYDV—蚜虫—小麦致病协同进化关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442.shtm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病毒与病毒基因工程技术研究团队揭示了BYDV—蚜虫—小麦的协同进化关系,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Molecular Plant上。由大麦黄矮病毒(BYDV)侵染引起

科学家发现调控桃树蚜虫抗性关键候选基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核果类栽培生理创新团队发现了调控桃树桃蚜抗性的关键候选基因PpRm3,研究结果将为桃树抗蚜单株筛选提供便利手段,并帮助理解桃树抗蚜机制的调控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实验植物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科学家发现调控桃树蚜虫抗性关键候选基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核果类栽培生理创新团队发现了调控桃树桃蚜抗性的关键候选基因PpRm3,研究结果将为桃树抗蚜单株筛选提供便利手段,并帮助理解桃树抗蚜机制的调控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实验植物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桃蚜是

科学家发现调控桃树蚜虫抗性关键候选基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核果类栽培生理创新团队发现了调控桃树桃蚜抗性的关键候选基因PpRm3,研究结果将为桃树抗蚜单株筛选提供便利手段,并帮助理解桃树抗蚜机制的调控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实验植物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科学家发现调控桃树蚜虫抗性关键候选基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核果类栽培生理创新团队发现了调控桃树桃蚜抗性的关键候选基因PpRm3,研究结果将为桃树抗蚜单株筛选提供便利手段,并帮助理解桃树抗蚜机制的调控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实验植物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桃蚜是

科学家揭示蚜虫翅型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

  近日,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王进军带领团队发现小分子RNA介导生物胁迫因子调控蚜虫翅型分化与翅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有利于寻获新的小分子RNA控制剂靶标,为蚜虫类害虫防控提供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翅型分化是蚜虫对不良栖息环境的适应,蚜虫通过提高飞行能力使其

蚜虫mtDNACOI/COII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实验概要本研究通过分析三种蚜虫mtDNA COI/COII基因序列的进化,揭示了三种蚜虫与已知其它蚜虫的该段序列的进化关系。实验材料本研究中的蚜虫为桃蚜、豆蚜、棉蚜。桃蚜、豆蚜、棉蚜在实验室内分别用萝卜、菜豆、黄瓜进行饲养;各种群分别置于50X50X50的正方体铁架外罩100目双层沙网内,饲养条件为

柑橘木虱与柑橘蚜虫互作研究获新发现

柑橘木虱是危害柑橘产业发展的重要害虫,在果园内与许多取食柑橘的昆虫共存。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植物介导的柑橘木虱与柑橘蚜虫互作方面取得新发现。相关研究发表于Pest Management Science。高晶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Mubasher Hussain博士和毛润乾研究员为论

蚜虫核基因EF1-alph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实验概要核基因含有更加丰富的遗传信息,生物的性状基本上是由核基因决定的,用适当的核基因研究昆虫的系统发育,结果更有可能真实地反映昆虫的进化历史。本研究采用DNA序列分析法,对三种蚜虫的核基因EF-1 alpha进行比较,通过系统发育树分析了它们的系统进化。这一结果结合三种蚜虫的mtDNA的C

蚜虫mtDNA12S/16S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实验概要线粒体DNA在分子进化中具有许多独特的优越性,mtDNA己成为研究生物(主要是动物)进化的重要材料。本研究所利用的mtDNA基因序列包括12SrRNA,16SrRNA以及12SrRNA和16SrRNA之间的序列,通过分析三种蚜虫mtDNA 12S/16SrRNA基因序列的进化,不仅揭示了

美科学家发现首例动物体内自制胡萝卜素现象

  动物体中需要保护视觉和皮肤健康、促进骨骼生长和维持其他重要生理机能的多种物质,胡萝卜素是构成这些物质的基础。常见的蔬菜胡萝卜内含有大量的β-胡萝卜素,它是让胡萝卜自身呈桔黄色的原因,也是构成维生素A的基础。  长期以来,科学家始终认为,通过饮食是动物获取所需胡萝卜素的唯一来源。没

马铃薯卷叶病毒的传染途径

PLRV不能职业接触传毒。可通过人工嫁接传毒。在自然条件下,仅由蚜虫传毒 。田间最有效的传毒媒介是桃蚜,其他蚜虫如马铃薯长管蚜、百合新瘤蚜和茄沟无网蚜等均可将PLRV传播到马铃薯上。蚜虫为持久性传毒。蚜虫须经长时间饲毒和放毒的全过程。病毒经过蚜虫缘针,进入肠道,再由淋巴送到唾腺,病毒在蚜虫体内增殖。

黑豆蚜胞内共生菌对日本柄瘤蚜茧蜂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实验概要黑豆蚜是豆科作物的常见害虫。日本柄瘤蚜茧蜂是黑豆蚜的优势内寄生蜂。本实验脱除黑豆蚜胞内共生细菌后,观察了对日本柄瘤蚜茧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实验材料黑豆蚜用蚕豆苗饲养,日本柄瘤蚜茧蜂的日常饲养是在蚜虫2-3龄时接蜂,接蜂时间24小时。温度23-25℃,光周期16:8。实验步骤1. 蚜虫共生

共生菌对黑豆蚜体内总蛋白和游离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实验概要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表明,共生菌能为其寄主提供食物中缺乏的氨基酸。本研究的目的是弄清黑豆蚜在脱去共生菌后的生长发育及其体内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水平的变化。实验材料黑豆蚜用盆栽蚕豆(Vicia faba L.)苗饲养,温度23-25℃,光周期16:8。实验步骤1. 脱共生蚜虫的培养将3周大的蚕豆苗

揭示麦蚜优势种——荻草谷网蚜的次级共生菌

      次级共生菌Hamiltonella defensa降低麦蚜对化学农药的敏感性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供图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虫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首次揭示麦蚜优势种——荻草谷网蚜的次级共生菌(Hamiltonella defensa)提高宿主蚜虫对化学农药的抗性机制,

跨物种“催生”!这是什么原理?

蚂蚁和蚜虫是自然界的一对经典“CP”:蚂蚁为柔弱的蚜虫提供保护,蚜虫则报以甜美的蜜露。而为了获取更多蜜露,蚂蚁甚至能“催”蚜虫生育更多后代。在看似“语言”不通的两种生物之间,“催生”是怎么做到的呢? 近日,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立教授团队联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瑞士纽沙泰尔大学等国内

研究揭示有翅蚜高效传毒的分子机制

 桃蚜(Myzus persicae)是全球分布的广食性农业害虫,能够为害上百种植物并传播较多农作物病毒病,是重要的农业病原媒介昆虫。据统计,超过55%的植物病毒是由蚜虫传播的。蚜虫传播病毒造成的危害大于对植物的直接危害。自然界中,蚜虫依据不同密度、营养、光温等环境因素在有翅型和无翅型之间转变,具有

研究揭示天敌昆虫精准定位害虫的分子机制

昆虫信息素介导的大灰优蚜蝇定位蚜虫的分子机制 中国农科院供图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虫功能基因研究与利用团队通过比较组学揭示了在植物-蚜虫-天敌昆虫互作关系中重要的化学线索反-β-法尼烯的来源、生态学功能及其介导的天敌昆虫嗅觉识别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研究揭示天敌昆虫精准定位害虫的分子机制

昆虫信息素介导的大灰优蚜蝇定位蚜虫的分子机制       中国农科院供图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虫功能基因研究与利用团队通过比较组学揭示了在植物-蚜虫-天敌昆虫互作关系中重要的化学线索反-β-法尼烯的来源、生态学功能及其介导的天敌

动物所发现蚜虫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适应新机制

  由于人类活动等导致大气CO2浓度不断升高。蚜虫是目前唯一一类随大气CO2浓度升高而种群密度增加的昆虫类群,但其产生的机制一直不清楚。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戈峰研究员领导的种群生态与全球变化研究组模拟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到750ppm的环境,以豆科植物蒺藜苜蓿和模式昆虫豌豆蚜为研究对象,利用固氮缺失型

研究揭示天敌昆虫精准定位害虫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虫功能基因研究与利用团队通过比较组学揭示了在植物-蚜虫-天敌昆虫互作关系中重要的化学线索反-β-法尼烯的来源、生态学功能及其介导的天敌昆虫嗅觉识别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   反-β-法尼烯被鉴定为绝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