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预后介绍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病人若能及时诊治,其营养性心肌病常可逆转。必须分析病因,标本兼治,可得良好效果。预后取决于营养不良发生的年龄、持续时间及其程度,其中尤以发病年龄最为重要,年龄越小其远期影响越大,抽象思维能力较易受损。 常死于严重并发症,或因突然自发性血糖过低而至呼吸麻痹死亡。......阅读全文

关于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预后介绍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病人若能及时诊治,其营养性心肌病常可逆转。必须分析病因,标本兼治,可得良好效果。预后取决于营养不良发生的年龄、持续时间及其程度,其中尤以发病年龄最为重要,年龄越小其远期影响越大,抽象思维能力较易受损。  常死于严重并发症,或因突然自发性血糖过低而至呼吸麻痹死亡。

关于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基本介绍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protein energy malnutrition,PEM)是因食物供应不足或疾病因素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病,临床上表现为消瘦(marasmus)和恶性营养不良综合征(kwashiorkor)。

关于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病理介绍

  1、肉眼观  心脏有不同程度缩小或轻度扩大,心腔壁菲薄;心包脂肪消失,可见心包积液。  2、光镜检查  心肌细胞萎缩,心肌纤维纹理模糊,心肌细胞核变性、坏死;心肌间质水肿;传导系统发生退行性变。  3、电镜检查  心肌纤维排列紊乱,肌纤维间空隙增大;肌丝断裂或缺如。染色体呈块状结聚。线粒体形态多

关于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诊断介绍

  根据病人有严重蛋白质和(或)能量营养不良病史,有特异性皮肤毛发改变,消瘦无力,脉搏缓弱,血压降低,低体温、低体重、有或无水肿等临床表现,应高度疑及营养性心肌病。但该类病人常无颈静脉怒张、肝大等心力衰竭表现;心电图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改变为非特异性,无助于诊断。心内膜心肌活检可协助证实心肌病理改变。

关于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并发症介绍

  1、电解质紊乱  本症患者常有低蛋白血症,全身总液体量增多,使细胞外液呈低渗性,当出现呕吐、腹泻,易引起低渗性脱水及电解质严重紊乱,产生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钙和低血镁,引起相应症状。也有报告因低血磷导致病死率增高。  2、营养素缺乏症  尤多见维生素A缺乏缺乏症,可出现眼角膜干燥软化,甚至穿孔。

关于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辅助检查介绍

  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缓和QRS波低电压,ST-T异常,可见明显U波。  二维超声心动图示心脏缩小,少数可见心腔扩大,心排血量下降。  胸部X线检查:心脏缩小,少数病人心脏轻度扩大,胸壁和脊柱骨质疏松。

关于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概述

  消瘦是由于长期在膳食中缺乏热量、蛋白质以及其他营养素的结果,或患者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有障碍所引起。此型以能量缺乏为主,兼有蛋白质缺乏,表现为进行性消瘦、皮下脂肪减少、水肿及各器官功能紊乱。恶性营养不良则表现为膳食中蛋白质缺乏突出,而热能的供应还是够的,主要表现为营养不良性水肿。但大多数患者

关于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病因分析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可因严重蛋白质缺乏和(或)严重能量摄入不足引起。原因有以下几种:①摄入不足:饥荒、战争或经济落后造成食品匮乏或不平衡。精神失常、神经性厌食和上消化道梗阻等疾病病人不能如常人正常摄食。②消化吸收不良:伴发于其他疾病的顽固而长期的呕吐、腹泻及消化吸收障碍。③机体需要增加而供给不

关于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实验室检查介绍

  1、血浆白蛋白  正常值>35g/L,营养状况偏低时为30~34g/L,营养低下时为25~25g/L;当血浆白蛋白蛋白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病因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可因严重蛋白质缺乏和(或)严重能量摄入不足引起。原因有以下几种:①摄入不足:饥荒、战争或经济落后造成食品匮乏或不平衡。精神失常、神经性厌食和上消化道梗阻等疾病病人不能如常人正常摄食。②消化吸收不良:伴发于其他疾病的顽固而长期的呕吐、腹泻及消化吸收障碍。③机体需要增加而供给不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治疗

  该病治疗原则为补充营养和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营养治疗应缓慢进行,所进食蛋白质从每天0.8g/kg开始,逐步增加至每天1.5~2.0g/kg,其中1/3应为动物蛋白。若病人能摄食,鼓励口服,应少食多餐,进食易消化的半流质。应控制钠量。若病人不能口服,则经胃管或经静脉给予营养治疗。贫血者应予小量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简介

  消瘦是由于长期在膳食中缺乏热量、蛋白质以及其他营养素的结果,或患者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有障碍所引起。此型以能量缺乏为主,兼有蛋白质缺乏,表现为进行性消瘦、皮下脂肪减少、水肿及各器官功能紊乱。恶性营养不良则表现为膳食中蛋白质缺乏突出,而热能的供应还是够的,主要表现为营养不良性水肿。但大多数患者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诊断

  根据病人有严重蛋白质和(或)能量营养不良病史,有特异性皮肤毛发改变,消瘦无力,脉搏缓弱,血压降低,低体温、低体重、有或无水肿等临床表现,应高度疑及营养性心肌病。但该类病人常无颈静脉怒张、肝大等心力衰竭表现;心电图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改变为非特异性,无助于诊断。心内膜心肌活检可协助证实心肌病理改变。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并发症

  电解质紊乱  本症患者常有低蛋白血症,全身总液体量增多,使细胞外液呈低渗性,当出现呕吐、腹泻,易引起低渗性脱水及电解质严重紊乱,产生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钙和低血镁,引起相应症状。也有报告因低血磷导致病死率增高。  营养素缺乏症  尤多见维生素A缺乏缺乏症,可出现眼角膜干燥软化,甚至穿孔。也常伴有

关于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流行病学介绍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在不发达国家发病比较普遍,特别是在自然灾害与战争时期,食品和粮食供应不足时发病率更高,是影响小儿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严重疾病之一。本病各年龄人群都可发生,但以婴幼儿为多见。继发性营养不良则多为疾病所诱发。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中,以及年长儿童和成人中发生的营养不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缓和QRS波低电压,ST-T异常,可见明显U波。  二维超声心动图示心脏缩小,少数可见心腔扩大,心排血量下降。  胸部X线检查:心脏缩小,少数病人心脏轻度扩大,胸壁和脊柱骨质疏松。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发病机制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当食物中蛋白质和能量供应不足时,机体开始通过生理调节降低组织器官对营养素的需要,可使机体在低营养水平的内环境中生存,但当蛋白质和能量继续缺乏时,生理功能失调,适应机制衰竭,便可导致死亡。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可引起其他营养物质,如维生素B1、

治疗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概述

  该病治疗原则为补充营养和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营养治疗应缓慢进行,所进食蛋白质从每天0.8g/kg开始,逐步增加至每天1.5~2.0g/kg,其中1/3应为动物蛋白。若病人能摄食,鼓励口服,应少食多餐,进食易消化的半流质。应控制钠量。若病人不能口服,则经胃管或经静脉给予营养治疗。贫血者应予小量

预防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简介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预防甚为重要,由于本病大多发生在儿童,故加强儿童保健工作是关键。应大力推广新法育儿,宣传正确喂养方法,进行营养指导,具体措施如下。  保健工作  婴幼儿生长发育特别快,需要的蛋白质和能量比任何年龄时的都要多,而消化系统的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极易引起腹泻导致营养紊乱。故指导婴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表现

  肉眼观  心脏有不同程度缩小或轻度扩大,心腔壁菲薄;心包脂肪消失,可见心包积液。  光镜检查  心肌细胞萎缩,心肌纤维纹理模糊,心肌细胞核变性、坏死;心肌间质水肿;传导系统发生退行性变。  电镜检查  心肌纤维排列紊乱,肌纤维间空隙增大;肌丝断裂或缺如。染色体呈块状结聚。线粒体形态多变,内含致密

概述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发病机制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当食物中蛋白质和能量供应不足时,机体开始通过生理调节降低组织器官对营养素的需要,可使机体在低营养水平的内环境中生存,但当蛋白质和能量继续缺乏时,生理功能失调,适应机制衰竭,便可导致死亡。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可引起其他营养物质,如维生素B1、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急救期治疗

  (1)营养治疗原则:  ①蛋白质和能量供给应高于正常需要量。开始供给蛋白质1g/(kg·d),能量为336~420 kJ/(kg·d),以后逐渐增加,直到3~4g/(kg·d),能量504~672kJ/(kg·d)。  ②补充液体,特别在脱水和高热时,应补充液体以维持尿的正常排出。  ③无机盐的

概述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表现

  (1)症状:早期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食欲不佳,儿童身高、体重略低于正常。病情继续发展,可出现消化功能减退,易患呼吸道感染。重度营养不良者外形消瘦、拒食、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常伴有多种维生素缺乏及各种并发症如口角炎、角膜软化、紫癜等,最后进入到全身水肿及抑制状态。  (2)体征:  ①体重:蛋白质

概述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表现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严重程度、发病时间等因素而不同。临床症状包括体重不增和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消失,以及全身各器官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临床上一般分消瘦型(marasmus)、水肿型(kwashiorkor)和混合型(marasmickwashiorkor)3型。根据营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实验室检查

  血浆白蛋白  正常值>35g/L,营养状况偏低时为30~34g/L,营养低下时为25~25g/L;当血浆白蛋白蛋白

关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疾病预后介绍

  DMD患者预后不良,在20岁左右死于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LGMD的个别亚型和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预后也较差;BMD、FSHD、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和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预后相对较好,丧失运动功能的时间较晚,部分患者寿命可接近正常人。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的流行病学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在不发达国家发病比较普遍,特别是在自然灾害与战争时期,食品和粮食供应不足时发病率更高,是影响小儿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严重疾病之一。本病各年龄人群都可发生,但以婴幼儿为多见。继发性营养不良则多为疾病所诱发。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中,以及年长儿童和成人中发生的营养不

关于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并发症介绍

  本病常伴有其他营养缺乏症。尤以维生素 A缺乏症为多见,可有眼角膜软化,甚至穿孔。也可出现维生素B缺乏引起的口角炎,重者出现营养性贫血、脱水和电解质严重紊乱、各种感染及传染病等。  营养不良性消瘦病  蛋白质和热能长期摄入不足引起。患儿表现体重明显下降,极度消瘦,皮下脂肪消失,肌肉萎缩,面部呈“老

关于小儿营养不良性消瘦的预后介绍

  患者的预后取决于营养不良的程度,发病的时间,有无合并症以及治疗是否得当。疾病发病愈早,程度愈重且合并感染者预后越差。胎儿期营养不良其后果可延续到婴儿期乃至终身;不仅影响到体格生长还可影响到日后小儿的认知及行为。本病预后相对比恶性营养不良为好,住院病死率约在1%~2%。年长儿稍高,恢复较慢。婴幼儿

关于婴儿痉挛症的预后介绍

  症状性婴儿痉挛症多数预后不良,主要表现为智力运动发育落后,惊厥难以控制或转变为其他类型发作。痉挛性发作持续3~30个月,一般1岁后减少,3岁后痉挛发作趋于消失。约半数患儿转变为其他类型发作,多为全身性发作,包括不典型失神、强直性发作、强直-阵挛性发作、失张力发作等,也可有部分性发作。部分婴儿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