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盘点2015年在争议中前行的科学研究

和以往一样,质疑、争论甚至激辩,依然贯穿了2015年的中国科学发展。而这些质疑、争论的存在,也让科学有了更加丰富而真实的内涵。盘点这一年发生在中国科技界的种种争议,在前进的路上时不时地停顿下来、省思自我,未尝不是为了前路上更有益的跋涉。 原初引力波是否存在未被证实 回放:2014年,宇宙原初引力波被发现,美国宇航局称其为“迄今为止证明宇宙暴涨理论最有力的证据”。然而,经过长达一年的纷争后,欧洲空间局于2015年初宣告了关于原初引力波争议的最终结局:此前的分析结果无法明确指向原初引力波的发现。 点评:欧洲空间局公布的结果虽然令人失望,但当初宣布发现引力波存在的美国BICEP2合作组却“因祸得福”:其升级后的下一代望远镜BICEP3继续获得经费支持,而且使国际上关于原初引力波的期待更加热切,研究人员将在南极继续追寻原初引力波信号。 这让中国科学家不胜唏嘘。因为我们连想犯这样“错误”的机会都没有。国内一直对重大科学研究难以......阅读全文

邹承鲁: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需待七年期

就“人体器官克隆”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     8月16日,徐荣祥向媒体公开宣布他将用5年的时间完成复制人体的206个组织器官,这一“惊人之举”随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我国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为此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韩春雨的论文撤了 学术界争论依旧

   在一年多的纷争和等待之后,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学术争议事件终于暂时告一段落:他那篇颇受争议的论文,今天主动撤回了。  北京时间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的社论,称“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一年多前,正是这篇论文,让韩春雨及其

庆承瑞:全球变暖与反变暖之争和病态科学

  全球气候变暖究竟是无可置疑的权威结论,还是一个缺乏科学依据的谎言?为什么这一研究难度极大的复杂科学问题,在IPCC一方研究得出的结论全是不利的结果,而NIPCC一方则全是有利的。真正科学的结论会是这样吗?  近年来有关温室气体,特别是CO2使全球气候变暖并将导致灾难性后果的理论,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检测与评估是由权威机构来进行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从国外到国内从来都是争论不休。   10月17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与知识产权处处长寇建平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检测与评估是由权威机构来进行,不是“隔壁王大妈说了算”。但权威机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建构?以及如何检测?是否真正权威?这些问题就如神秘的生物科技

刘伯宁:评全球首个胚胎干细胞药物

获准进入临床研究  实现组织器官的修复和再生是临床医学研究人员和生物学家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1996年,当英国科学家利用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制造出克隆羊“多莉”时,人们看到这一梦想实现的可能。但随后由于“体细胞克隆技术”备受争议,政策等因素的限制,“人的体细胞克隆技术”在近十余年进展缓慢。

金拓:低碳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

  《科学时报》约稿谈科技与经济发展这样一个听起来很老生常谈的话题。我首先想到的是人们熟知的那句话:“科技是生产力(或第一生产力)。”如此家喻户晓的观点还用讨论吗?其实,在“低碳”诉求的今天,科技是生产力之说已经不是提高生产效率那样简单了,它涉及到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演变,对中国这样

天才儿童需要特殊教育吗

  如何教育天才儿童,似乎到现在仍是一个得不到共识的问题。最近,一部美国的独立电影《天才少女》上映,观众对电影主题的探讨产生了不小的兴趣。  电影围绕着一个七岁就拥有超常数学天赋的女孩的抚养权展开。由于孩子的母亲自杀早逝,孩子由其舅舅抚养长大。为了避免孩子像母亲一样童年不幸,舅舅坚持让孩子成长为一个

救地球先要救人类自己

  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经过三十多年艰苦谈判,世界各国都认识到这是一个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虽然气候变化是由何种因素引起的,是不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等诸多问题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有许多争议和不确定性,但是人类还是需要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和水循环系统,使其避免遭受无可挽回的损害。  

欧美“气候疲劳征” 或是理性的回归

  舆论质疑增多  主流媒体报道气候变暖怀疑派观点篇幅明显增加,权威刊物开始注意选登反主流派观点的评论文章,网民对气候变暖问题的质疑也出现了相当强烈的反弹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后,欧美舆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质疑声显著

李永庚副研究员:期待拼文章的时代慢慢过去

李永庚在正蓝旗挂职。  我们很多科学研究都是从文献到文献,对实际应用和社会经济发展没有任何意义,有些甚至就是一堆垃圾。而有些创新,从实践到理论,走过一条无比煎熬的路,考验的是一颗坚强的心。  “拼文章的时代已经慢慢过去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永庚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

荷兰科学家制造致命禽流感病毒毒株引争议

这种新型病毒具有极度的毒性和传染性,能够一次让数百万人死于非命很多科学家担心一旦这种新型毒株落入某些居心不良之人手中将可能会被利用来发动生物恐怖袭击。  北京时间11月28日消息,一个科研小组的研究论文日前引发了巨大争议,据悉他们在实验室中创造了一种人工合成的禽流感病毒,这是非常危险

美环保署署长辞职

美环保署署长Scott Pruitt在担任该机构负责人的16个月期间引发了广泛争议。图片来源:Mark Wilson/Getty 美国环保署(EPA)署长Scott Pruitt因一系列道德和开支丑闻于7月5日辞职。 Pruitt在2017年2月经美国参议院确认担任EPA署长,他此前为

味精吃还是不吃?这些内容你需要知道

  有些人在中国餐馆吃饭后会出现头痛、出汗等症状。医学人士曾称这种症状为“中国餐馆综合症”。医生现在将中国餐馆综合征称之为谷氨酸钠综合征。图片来源于网络  谷氨酸钠即平时所说的味精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可提高食物鲜味的食品添加剂,通常用于餐馆和预包装食品。虽然有传闻许多症状可能是由味精引起,但有关这一综

三篇Science聚焦“实验室危机”

  透明、公开和可重现被认为是科研的重要属性,研究者们也普遍认同这样的规范和价值观。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实际生活中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难以重复的研究结果引发了许多科学争议,而学术不端和造假行为更是给科学研究蒙上了阴影。实际上,不可靠的研究结果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问题,被人们称为“实验室危机”。 

科技部发布2014国家973计划重点领域

科技部网站截图   记者从科技部门户网站上获悉,在2月1日发布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重要支持方向》中,颇受争议的中医理论包含其中。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

时评:转基因大米品尝会争议的背后

   一场转基因大米品尝会日前在京举行,80名网友试吃了由华中农业大学提供的3千克转基因大米。此事被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争议。有人认为,该项活动涉嫌违法。但也有人觉得,这是一次典型的科普活动,不能对其求全责备。  关于举办转基因大米品尝会是否违法,并不难界定。我国已制定战略决策,即积极鼓励科研单位从

Science:展望2016,有所期有所不期

  2015年年末,Science回顾了重大的科学突破、社会事件、年度图片。紧接其后,Science又撰文对2016年热门事件和研究热点进行预测和分析,思考哪些话题将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光彩?相应地,又有哪些事件将会有所冷却从而转移?  商业气象数据 Vs 政府气象数据  政府机构,例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

欧盟委员会同意将草甘膦使用年限延长18个月

  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6月28日报道,欧盟健康委员Vytenis Andriukaitis日前表示,由于欧盟各国未能就除草剂草甘膦(Glyphosat)在欧盟的使用期限一事达成共识,因此欧盟委员会履行其职责并最终决定,原本将于6月30日到期的草甘膦使用许可将再延长18个月。在此期间将开展科学

我国烟草类研究10年7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烟草院士”的评选风波尚未远去,近日,一项与烟草有关的科学研究再次将烟草字眼与科技荣誉捆绑在一起,引发一番争议。  国家发明专利42项,软件著作权3项,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4篇,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还未像今天这样引起公众高度关注之前,《中式卷烟

世纪佳缘推“基因配对”,科学还是忽悠?

  剩男剩女们也许总在为找不到最合适的另一半挠头。他(她)们走在相亲的路上,疲于奔命,但因一次次的“见面就掰”,倍感无奈而神伤。  一项科学研究所揭示的“单身基因”,以及基因检测市场的日趋火热,让“中国最大的严肃婚恋交友网”——世纪佳缘交友网(下称世纪佳缘)嗅到了全新的商机。  

清华北大生科联合中心:争议声中奋力前行

  作为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共同推动的科教体制改革创新试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以下简称“生命中心”),自2011年4月18日挂牌以来,在争议声中奋力前行。  中心是我国在生命科学研究与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既然是改革,就会与原有的观念理念、体制机制乃至条块利益发生冲

韩春雨事件提示:谨慎看待科研结果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描述NgAgo(格氏嗜盐碱杆菌的核酸内切酶)编辑基因有效,而且与Cas9-sgRNA在切割哺乳动物基因组DYRK1A位点的效率上可以媲美。  但是,此后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都未能

韩春雨事件提示:谨慎看待科研结果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描述NgAgo(格氏嗜盐碱杆菌的核酸内切酶)编辑基因有效,而且与Cas9-sgRNA在切割哺乳动物基因组DYRK1A位点的效率上可以媲美。  但是,此后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都未能

CCS Chemistry | 化物所揭示分子振动对红外光谱的作用机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江凌研究员、张兆军副研究员和张东辉院士团队与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郭哲来研究员合作,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方法和势能面动力学理论方法,揭示了分子振动对氢键体系红外光谱的作用机制。  分子振动是构筑物质结构、光谱及动力学的基石。在氢键或范德华力键合的

屠呦呦获诺奖创六大纪录,回应表示“获奖并不意外”

  据诺贝尔官网消息,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揭晓。一半共同授予美国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与日本科学家Satoshi ?mura,表彰他们发现了对抗蛔虫感染的新疗法;另一半授予我国科学家屠呦呦(Youyou Tu),表彰她发现对抗疟疾的新疗法。  此次,诺贝尔生

Nature聚焦转基因安全事件

  前几个月闹得满城风雨的法国转基因玉米事件终于告一段落,法国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INRA)院长François Houllier就这一事件在本期Nature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借此机会,我们也来回顾以下这一事件的始末。   GM玉米事件之因   今年9月19日,法国Caen大学的分子生

潘建伟团队:做世界“最牛”的量子研究

  近日,光量子计算和大尺度光量子信息处理两项成果双双入选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59项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 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迎来4岁生日。在距离地球500公里的轨道上,这颗超期服役2年的“老”卫星仍然捷报频传。 6月15日,中国科学院

专家建议化妆品尽量少用 欧洲女性年均吸收约2.3千克化学

专家建议化妆品尽量少用 欧洲女性年均吸收约2.3千克化学物质 日前,英国科学家本斯指出由于每天使用化妆品,欧洲女性每年平均吸收约2.3千克化学物质。巧合的是,《化妆品》杂志也在随后公布了一项与之相似的研究结论,该杂志认为,欧洲女性每年通过化妆品“吃到”的化学物质平均达1.98千克。郭德纲相声中的著

美国通过《2014农业法案》

  近日,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先后通过了备受争议的《2014农业法案》。该法案将为美国农业政策奠定基础,对农业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对包括水果、坚果和蔬菜等在内的特色作物的研究,将给予超过5年、每年获得8000万美元的资助,与之前每年2360万美元的资助相比,增长超过74%。   法案还提出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个税减免50% 7月1日起实施

财务部网站近日发布《关于科技人员取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通知表示依法批准设立的非营利性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和高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给予科技人员的现金奖励,可减按50%计入科技人员当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