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破解陆生植物起源密码

多细胞轮藻具备根茎叶的分化,被学术界认为是陆生植物的祖先。近日,科学家获得了绿色植物界最古老单细胞轮藻(Mesostigma viride)的首个基因组,在表观组和转录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尖端科学(Advanced Science)》。 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演化是生命进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迄今为止已报道基因组的陆生植物及轮藻都属于多细胞植物,而由于单细胞轮藻基因组、表观组等信息的缺失,科研人员一直无法了解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进化及陆生植物的终极起源机制,极大限制了对陆生植物进化的研究,以及通过比较物种进化对核心基因和表观调控因子的鉴定。 《中国科学报》了解到,该成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谷晓峰课题组、张芃芃课题组与国内外科学家合作完成。 张芃芃介绍,M.viride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单细胞轮藻,获得其基因组、转录组和表观组信息,是揭示整个植物起源和进化的关键节点,对解释地球生命进化......阅读全文

科学家破解陆生植物起源密码

  多细胞轮藻具备根茎叶的分化,被学术界认为是陆生植物的祖先。近日,科学家获得了绿色植物界最古老单细胞轮藻(Mesostigma viride)的首个基因组,在表观组和转录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尖端科学(Advanced Science)》。  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演化是生命

陆生植物的定向选择分析

在陆地上,植物扎根于土壤,以吸收其中的养分和水分,通过茎干与分枝支撑一片片绿叶沐浴阳光(根、茎和叶的分化也是高等植物的象征)。在合适的水分和养分存在的条件下,对太阳光的有效利用是陆生植物群落进化的重要驱动力。陆生植物对太阳光的有效利用必定导致植物群落的立体化发展,其中一些植物向大型化的参天大树发展,

什么是陆生植物的定向选择?

在陆地上,植物扎根于土壤,以吸收其中的养分和水分,通过茎干与分枝支撑一片片绿叶沐浴阳光(根、茎和叶的分化也是高等植物的象征)。在合适的水分和养分存在的条件下,对太阳光的有效利用是陆生植物群落进化的重要驱动力。陆生植物对太阳光的有效利用必定导致植物群落的立体化发展,其中一些植物向大型化的参天大树发展,

“陆生植物零灭绝”的目标高吗?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308.shtm

昆明植物所等研究揭示水平基因转移促进陆生植物进化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风险是当前的热议话题之一,然而在自然界里,物种间的基因转移可能频繁发生,并对不同物种的遗传进化有深刻的影响。近期的一项科学研究表明,在陆生植物起源演化的早期阶段,物种间的水平基因转移可能促进植物由水生环境向陆生环境转变。  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

陆生植物叶片水势一定比水生植物水势低吗?

  水势越低确实是越容易吸水,但是要是在各种植物之间比较,也是有差异的。   由水势的公式∮w=∮s+∮p+∮g+∮m(基质势)知,一般陆生植物的环境中,基质势的大小是不容忽略的,尤其是木本植物一般在比较干旱的地方生长,因此基质势的绝对值更大,水势更小,在水生植物中绝对值就要小得多了。

植物组培的理论起源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如果给细胞提供和生物体内一样的条件,每个细胞都应该能够独立生活。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在细胞全能性的理论是植物组培的理论基础。1958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美国传向世界各地,美国植物学家斯蒂瓦特等人,

版纳园研究揭示影响陆生植物叶片养分的因素

  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叶片元素含量紧密相关,因此认识影响叶片元素含量的生物、生态因子对于模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养分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理生态研究组的张石宝、曹坤芳等研究人员在生物地理学顶尖期刊Global Ecolo

《科学》:苔藓基因组有望揭开陆生植物进化之谜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近日通过分析苔藓基因组发现,苔藓基因的丰富性超乎想象,并且具有许多独特的变异。根据苔藓在植物进化树上的独特位置,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揭示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相关论文12月13日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上。 图片说明:通过测序苔藓基因组,科学家有望弄清植物由水生到陆

被子植物的起源研究取得进展

  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是植物界最进化、种类最丰富的植物大类群,在现今陆地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是演化生物学中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然而,被子植物化石在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地层中突然大量出现,似乎与进化论的观点——“生物演化是渐进的”相悖,达尔文对此感到困惑不解,称之为“讨

科学家发现水藻“上岸”因有基因基础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新近绘制出一种淡水藻类的基因组图谱,发现其中有些特征与陆生植物相似,可能正是类似的基因最终使水生植物得以进化成陆生植物。  最早的植物和动物都生活在水里。大约5亿年前,第一批植物在陆地上扎根,使地球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并为动物上岸打下基础。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陆生植物起源于绿藻

志留纪兰多维列世陆生植物微体化石研究新进展

  中奥陶世-志留纪早期是陆生植物关键性状起源与演化的重要时期。目前普遍接受的学术观点认为,陆生植物化石的最早证据可以追溯至中奥陶世大坪期-达瑞威尔期(ca.468-463Ma),以冈瓦纳大陆的二分体、四面体型四分体等隐孢子为代表;而在志留纪温洛克世申伍德期(ca.432Ma),出现了最早的陆生植物

昆明植物所科研人员应邀发表绿色植物起源

  植物是指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自养真核生物。通常我们认识的植物即为绿色植物,包括绿藻、轮藻和陆生植物。绿色植物与其它真核生物大约在10亿年前发生分化。而在12亿年前,占据地球绝大部分的是海洋,此时红藻类起源。红藻类在很长地质历史时期占据了地球自养生物的主体,直到约5亿年前绿色植物开

华南植物园等植物多倍体起源研究获进展

  禾本科 (Poaceae) 21.8% 的物种起源于杂交事件,重建低拷贝核基因系统发育关系为阐明物种杂交起源提供直接证据。高粱属 (Sorghum Moench) 隶属于禾本科高粱族 (Andropogoneae),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约31种,分布在东非、澳大利亚、东亚、南亚、欧洲、美洲的干旱

植物所证实水稻是多次起源的产物

亚洲稻又称水稻(Oryza sativa L.)。亚洲稻包括粳稻(Japonica)和籼稻(Indica)两个亚种,不仅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理论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模式生物。尽管迄今针对水稻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关于水稻起源/驯化的历史已争论了半个多世纪,存在各种推论和观点。目前存在两种主流假说

《科学》:化石证实菊科植物起源于南美

  阿根廷科学家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分析发现,在南美洲发现的一种有4750万年历史的化石植物属于菊科,为菊科植物起源于南美的学说提供了证据。  菊科是开花植物中品种最多、多样性最丰富的一科,包括约2.3万种植物,分布在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洲,菊花、向日葵、蒲公英等许

研究人员提出植物生长素起源新观点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获悉,该所黄锦岭和胡向阳课题组通过对植物生长素主要合成途径进行分析,发现其合成途径是垂直和横向遗传的嵌合体,并且起源于早期陆生植物。相关成果发表于《植物科学发展趋势》杂志。  据了解,生长素是影响植物发育过程的最重要激素之一,可调控顶端优势、细胞延伸、维管束分化、脱落抑

我国学者阐述板块运动对陆生植物演化的驱动作用

  印度板块从冈瓦纳裂离并向北漂移、碰撞拼贴至欧亚大陆之上是地球晚中生代演化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现代欧亚大陆地质、地貌格局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关于这一板块漂移的证据过去多源自古地磁,古生物化石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  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建国研究员团队根据陆生植物易受海洋地理隔离

科学家发现水藻“上岸”因有基因基础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新近绘制出一种淡水藻类的基因组图谱,发现其中有些特征与陆生植物相似,可能正是类似的基因最终使水生植物得以进化成陆生植物。 最早的植物和动物都生活在水里。大约5亿年前,第一批植物在陆地上扎根,使地球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并为动物上岸打下基础。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陆生植物起源于绿藻

武汉植物园等解析菱角的起源驯化

  长江流域是我国农业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与水稻的起源中心,也是江南“水八仙”的主要产区。“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这些诗句让人联想到秋日里江南女子采菱挖藕的唯美画面。菱角作为“水八仙”之一,在南宋时期已成为江

武汉植物园等解析菱角的起源驯化

长江流域是我国农业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与水稻的起源中心,也是江南“水八仙”的主要产区。“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这些诗句让人联想到秋日里江南女子采菱挖藕的唯美画面。菱角作为“水八仙”之一,在南宋时期已成为江南地

武汉植物园在植物适应水生环境基因分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有巨大的差异,大部分陆生植物不能在水生环境完成正常的生长、繁殖,对其而言,适应水生环境是巨大的挑战。探讨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机制一直是植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毛茛属起源于约1800万年前,是植物界既有陆生又有典型沉水种类的最年轻类群之一,是研究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理想材料。在

昆明植物所在进化起源方向最新进展

在植物进化的特定时期,植物获得了生产结构丰富且功能多样的天然产物的能力,呈现出结构相似的天然产物集中于系统发育树上近源物种的分布特征。而部分结构相似的天然产物却零散地分布于系统发育树上远源物种中,如托品烷生物碱、类固醇和环烯醚萜等。当前,科学家主要通过单个酶的独立进化来阐明天然产物零散的分布特征。实

昆明植物所在大理茶栽培起源研究中取得进展

  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属于山茶属茶组(Camellia sect. Thea),是分布在云南西部和南部及临近境外地区的一种茶用植物,以其顶芽无毛或稀疏被毛、子房5室区别于顶芽被绢毛、子房3室、世界广泛栽培的茶(C sinensis), 其叶片被用来制作普洱茶或

塑料生物可降解性评估中的陆生高等植物毒性试验要点浅析

在塑料生物可降解性评估体系中,或以国际标准EN 13432为代表的认证体系中,陆生高等植物毒性试验均作为评估塑料生物可降解性性能的重要测试项目之一,正逐步得到测试机构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同时我们湖北洛克泰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多年深耕塑料生物降解设备和方法研究领域的企业,也充分了解和认识到,当前国内

湖北长江干流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结果公布

中新网1月22日电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消息,2021年湖北省林业局启动了长江干流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工作。本次调查选取了50个陆生野生动植物作为调查物种,其中植物23种、动物27种。调查结果显示,23种野生植物保护良好;27种野生动物种群基本稳定,部分种群稳步增长。本次调查选取物种主要依据3个

陆生植物和丛枝菌根真菌一种古老而广泛的营养共生关系

  陆生植物和丛枝菌根 (AM) 真菌形成了一种古老而广泛的营养共生关系。植物真菌在根际相互识别后通常是菌丝进入植物根部,随后在胞内丛枝中促进营养物质的双向交换。根皮层细胞质膜延伸包围丛枝形成的丛枝周膜(PAM),为植物与真菌交流创造了一个潜在的枢纽。类受体激酶(Receptor-like kina

我国研究机构揭示早期陆地植物起源之谜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宏观进化研究组Harald Schneider研究员

辽西化石为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关键证据

  目前为止符合严格定义的早期被子植物大化石在全球范围内仅有8属10种,而中国辽宁西部和周边地区发现的就占了7属9种,分别命名为梁氏朝阳序、辽宁古果、中华古果、十字中华果、始花古果、中华施氏果、迪拉丽花、中华星学花、道虎沟太阳花。这些产自早白垩世到侏罗纪的早期被子植物大化石,为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了

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相关团队联合多家机构,对国内外59种泽泻目植物进行了广泛取样,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研究发现泽泻目植物经历了从陆生向淡水生、再到海生的演化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在进化生物学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发表。水生植物是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特殊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