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汤森路透预测2013诺贝尔奖:上帝粒子预测成热门

9月26日消息,汤森路透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今天发布了其2013年度“诺贝尔奖级”的“引文桂冠奖”获奖名单。汤森路透年度“引文桂冠奖”开始于2002年,该奖项基于对化学、物理学、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科研引文分析来识别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迄今已成功预测了27位诺贝尔奖得主。 今年榜上有名的,在物理学,有成功预测希格斯玻色子(Brout-Englert-Higgs boson particle)的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ois Englert) 和彼得·W·希格斯(Peter W. Higgs);在经济学,有发展了经济调控理论的萨姆·佩兹曼(Sam Peltzman) 和理查德·A·波斯纳(Richard A. Posner);在医学,有在DNA甲基化和基因表达方面取得奠基性发现的阿德里安·P·伯德(Adrian P. Bird), 霍华德·锡达(Howard Cedar) 和阿哈隆·拉金(Aha......阅读全文

汤森路透预测2010诺贝尔奖得主

2010年诺贝尔奖得主预测

2011诺贝尔奖科学类获奖者均为引文桂冠得主

  诺贝尔奖委员会于10月相继宣布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七位得奖科学家均为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Citation Laureates)得主。汤森路透成功预测诺贝尔奖彰显了科学引文分析的强大力量。  从10月3日至5日,伴随诺奖科学类奖项的逐一揭晓,世人为引文桂冠奖的精

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为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得主

  诺贝尔奖委员会10月3日宣布,科学家布鲁斯-比尤特勒(Bruce A. Beutler)、朱尔斯-霍夫曼(Jules A. Hoffmann )和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 Steinman)因为其在免疫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而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并非巧合的是,汤森路透

诺贝尔奖背后的争议、诽谤和科学

   如果预测可信,那么这将是一个喧嚣的诺贝尔季节。  每年,诺贝尔奖预言者都会在10月初结果正式揭晓前对谁会获奖做出预言。今年的预言逐渐演变成了争议性的问题。一些人认为,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是潜在获奖赢家,该技术提供了相对便捷的基因编辑方法。在物理学领域,相关预测纷纷聚焦激光干涉引力

北理工教授:科技评价活动应回归价值判断

   当前,科技界反映科技评价工作存在“八重八轻”现象: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重跟风轻探索、重基础轻应用、重理论轻技术、重个人轻团队、重成果轻推广。尤其是评价目标不明确,不注重分类评价,用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及引文指标代替科学价值,行政干预或代替学术评价,专家评价重形式、走过场,外

诺贝尔奖明起陆续揭晓 四华裔科学家成热门

根据诺贝尔奖官网发布的消息,2014年诺贝尔奖将从10月6日起陆续揭晓。四位华裔科学家张首晟、杨培东、邓青云、钱泽南成夺奖热门人选。 根据汤森路透的预测,2014预测名单包含来自9个不同国家、27个不同学术和研究组织的27位研究人员,并首次同时出现四位华裔科学家。因已成

2009年诺贝尔奖预测

基于文献计量进行预测;25位引文桂冠得主成为今年预测获奖者 钱永健   10月5日至12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将如期而至。就在全世界翘首企盼的时候,汤森路透集团于9月23日公布了其一年一度的基于文献计量的预测,给不断升温的诺贝尔奖热潮平添了一把热火。   整整一年前,汤森路透曾预测

2017诺贝尔奖预测:汤森路透预测名单,华人上榜

  10月“诺贝尔奖月”即将来到,颁奖期正在临近,科学家们和各方面专家们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预测活动,尽管严肃的态度各异,焦点都只有一个:谁将赢得今年的诺贝尔奖项?  从2002年汤森路透社发表诺贝尔奖预测到现在,“引文桂冠得主”中有43获了诺贝尔奖。虽然并不总是在预测的当年获奖,也存在多个的“打靶”

预测诺奖 有章可循?

   一年一度的全球科学盛宴——诺贝尔奖揭晓仪式即将在10月初陆续进行。美国时间9月21日上午,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汤森路透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也发布了最新的“引文桂冠奖”名单,以预测在今年或不久的将来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以下简称诺奖)的科学家。这是诺奖开奖前一项颇为有趣的活动,也成为科学圈这段时

诺贝尔化学奖揭晓:获奖领域跨度大 研究成果接地气

  又到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季,继201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和物理奖公布之后,化学奖今日下午也将揭晓。据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预测,今年化学奖的夺冠热门是美国化学家埃里克•雅克布森、乔安妮•斯塔贝,以及英国化学家乔治•谢尔德里克。  诺贝尔化学奖常被调侃为“理科综合奖”,获奖领域跨度较大,物理、生物

造假事件余波未平 诺奖得主将引咎辞职

  当外界以为,2014年沸沸扬扬的日本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论文造假事件已落下大幕、将成“如烟往事”之时,不曾料想,该事件却在2015年春天风波再起。《科学》杂志记者爆料,小保方晴子此前任职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现任主席、“诺奖”得主野依良治将引咎辞职。与中国的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被耻笑

2011诺贝尔生理学奖解读:解码免疫系统奥秘

  编者按:北京时间10月3日、4日、5日,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先后揭晓。作为最著名的世界自然科学大奖,诺贝尔奖得主及其成果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就各奖项获得者和获奖成果的详细情况,本报对部分外媒报道进行了综述,并采访或约请了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解读,从今日起推

Nature:最受伤的诺贝尔陪跑者

  上周,七位实至名归的科学家获得了2016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然而,有些同样优秀的科学家们多年来一直在陪跑。尽管他们获得了大量的诺贝尔奖提名,却从未接到来自斯德哥尔摩的电话。  诺贝尔基金会对提名信息的保密期为五十年,他们将过了保密期的资料放在一个在线数据库中。Nature最近对这个数据库的公开档案

2016诺贝尔奖预测:肠道微生物研究会上榜吗?

  每年诺贝尔奖预测已经成为了类似世界杯竞猜的欢乐节目,去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教授屠呦呦为中国赢得了第一枚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奖牌,不知今年又会有哪些惊喜呢?  预测之一:肠道微生物研究会上榜吗?  从1901年到1997年,共有79位科学家因在微生物学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这

2016诺贝尔奖预测:肠道微生物研究会上榜吗?

  每年诺贝尔奖预测已经成为了类似世界杯竞猜的欢乐节目,去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教授屠呦呦为中国赢得了第一枚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奖牌,不知今年又会有哪些惊喜呢?  预测之一:肠道微生物研究会上榜吗?  从1901年到1997年,共有79位科学家因在微生物学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这

2014诺贝尔奖陆续揭晓:中国差距“相当大” 老是差一步

梅 -布里特·莫泽约翰·奥基夫赤崎勇爱德华·莫泽中村修二天野浩生理学或医学奖垂青“大脑GPS”  “这简直不太可能,我从未预料到,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10月6日,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约翰·奥基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非常激动。当得知获奖时,他正在家里的办公桌前像以往一样

2011年诺贝尔奖明日起陆续揭晓

  从明天起,世界各国的顶尖科学家将屏气凝神,等待一通从北欧拨出的电话。这通电话除了能为科学家们带来150多万美元的奖金外,还将改变他们的一生。  2011年诺贝尔奖将于10月3日起陆续公布,其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6万美元)。  诺贝尔委员会秘书戈伦·汉森将负责拨打第1通报

专业机构发布诺贝尔奖预测名单 四位华人科学家上榜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自那一刻起,这个诞生于遥远北欧的奖项深深地走入中国老百姓生活中。又到10月,新一年诺贝尔奖即将揭晓,本年度又会有哪些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获此奖励呢?  日前全球知名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汤森

全名单丨2020年7月ESI大学排行榜296所都有谁?

  7月9日晚,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公布了ESI从2010年1月1日到2020年4月30日(十年又四个月)的统计数据。ESI每2个月公布一次,一般都是在上一次数据的基础上增加2个月的数据,但是每年5月份会去除掉最旧的一年的数据。  刚刚经历高考的各位考生面临填报志愿的问题,ESI是理工科考生填报志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 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昨天下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传出后不久,一则“热烈祝贺北大校友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消息就迅速在“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招生办”等多个北大官方微信公众号传播。  消息称,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早在2

访杨卫: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要积极面对复杂形势

   在杨卫看来,当前,我国正面临“六期叠加”的复杂形势,即: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期、中国经济和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全面转型期、国家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突围期、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攻坚期、科技体制和创新体系的深度调整期、基础研究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跃升期。  “规为引擎、法为准绳,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要积极面对复杂形势

  当前,我国正面临“六期叠加”的复杂形势,即: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期、中国经济和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全面转型期、国家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突围期、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攻坚期、科技体制和创新体系的深度调整期、基础研究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跃升期。  “规为引擎、法为准绳,引领中国基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