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至的简介

牛至(拉丁学名:Origanum vulgare L.),唇形科牛至属多年生半灌木或草本植物。它生于路旁、山坡、林下及草地,海拔500~3600米。 其茎直立或近基部伏地,叶具柄;背面近圆形,叶片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先端钝或稍钝,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或微心形;花序呈伞房状圆锥花序,花萼钟状;花冠紫红、淡红至白色,管状钟形,花丝丝状,花药卵圆形;小坚果卵圆形,花期7-9月,果期10-12月。它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北非及西亚,北美亦有引入。......阅读全文

牛至的介绍

  牛至(拉丁学名:Origanum vulgare L.),唇形科牛至属多年生半灌木或草本植物。它生于路旁、山坡、林下及草地,海拔500~3600米。  其茎直立或近基部伏地,叶具柄;背面近圆形,叶片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先端钝或稍钝,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或微心形;花序呈伞房状圆锥花序,花萼钟状;花

牛至的简介

  牛至(拉丁学名:Origanum vulgare L.),唇形科牛至属多年生半灌木或草本植物。它生于路旁、山坡、林下及草地,海拔500~3600米。  其茎直立或近基部伏地,叶具柄;背面近圆形,叶片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先端钝或稍钝,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或微心形;花序呈伞房状圆锥花序,花萼钟状;花

牛至的概述

  牛至(拉丁学名:Origanum vulgare L.),唇形科牛至属多年生半灌木或草本植物。它生于路旁、山坡、林下及草地,海拔500~3600米。  其茎直立或近基部伏地,叶具柄;背面近圆形,叶片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先端钝或稍钝,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或微心形;花序呈伞房状圆锥花序,花萼钟状;花

牛至的形态特征

  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北非及西亚,是唇形花科奥勒冈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芳香;根茎斜生,其节上具纤细的须根,多少木质。茎直立或近基部伏地,通常高25-60厘米,多少带紫色,四稜形,具倒向或微蜷曲的短柔毛,多数,从根茎发出,中上部各节有具花的分枝,下部各节有不育的短枝,近基部常无叶。  叶具柄,柄长

牛至的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新疆及西藏;生于路旁、山坡、林下及草地,海拔500-3600米。欧、亚两洲及北非也有,北美亦有引入。模式标本采自欧洲。[3]

牛至的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较强。以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一般土壤都可以栽培,但碱土、沙土不宜栽培。[2]

牛至的药用价值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  【性味】味辛;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解表;理气;清暑;利湿。主感冒发热;中暑;胸膈胀满;腹痛吐泻痢疾;黄疸;水肿;带下;小儿疽积;麻疹;皮肤瘙痒;疮疡肿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大剂量用至15-30克;或泡茶。外用:适

牛至的播种方法

  播种方法  直播法于春季3月播种,将种子与细沙混合后,按行株距25×20厘米开穴播种。条播按行株距25厘米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播种前用新高脂膜拌种与种衣剂混用,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整地下种后再用新高脂膜600-800倍液喷施土壤表面,可保墒防水分蒸发、防

牛至的主要品种介绍

  牛至为一多型种,在欧洲不少作者常分成许多亚种及变种,由于在意大利披萨中常用到牛至调味,所以又被称为披萨草、另外还有奥勒冈、俄力冈等别名。。就中国各地所产而言,变化亦相当大,新疆所产的叶较大,花序密集,小苞片倒卵形至近卵形,甘肃所产的小苞片极宽大,果时近于圆形,深红色,福建所产的花萼近于无毛,湖南

韩国发布牛至进口检查指示

  2月2日,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MFDS)发布了牛至进口检查指示。  检查对象:牛至。  检查国家:所有国家。  检查项目:氟氯氰菊酯(Cyfluthrin)。

牛至提取物的化学组分

  全草牛至可提取出一种具有芳香味的挥发油--牛至香精油,牛至发挥其药理作用也主要是通过牛至香精油而实现的。牛至香精油的化学成分主要是黄篙酚、P—伞花烃、麝草香酚、r—松油烯。这四种化学组分的含量因地理位置的不同变化很大,vokDu.D等(1993)曾报道牛至香精油的四种化学组分的含量跟纬度有关。K

牛至提取物的成分介绍

  [主要成份] 牛至油中含:  香芹酚Carvacrol(2-甲基-5-异丙基苯酚)  65-75%  百里酚Thymol(5-甲基-2-异丙基苯酚)  ---5-8%  伞花烃p-Cymene(对异丙基苯甲烷)  ------3-5%  萜品烯g-Terpinene    -----3-5%  

牛至的生长习性及分布范围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较强。以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一般土壤都可以栽培,但碱土、沙土不宜栽培。[2]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新疆及西藏;生于路

科学家开发天然饲料补充剂-可减少奶牛甲烷排放

  牛打嗝是温室气体产生的一个主要来源,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科学家开发的一种不同寻常的饲料补充剂可以减少这类排放。  奶制品营养学副教授亚历山大・赫里斯托夫(Alexander Hristov)说,一系列实验室实验和动物测试表明,这种基于牛至(一种植物)的饲料补充剂

欧盟最新评估牛至精油作为饲料添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19年12月2日,据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消息,应欧盟委员会要求,欧盟动物饲料添加剂和产品(FEEDAP)研究小组就牛至精油(essential oil of Origanum vulgare ssp. hirtum (link) leetsw.)作为所有动物物种的感官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

RASFF通报生物源性污染物双稠吡咯啶生物碱(-PA)

   据欧盟食品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RASFF)消息,2019年6月20日,德国通过RASFF通报土耳其出口的牛至不合格,因为这些产品中存含生物源性污染物:双稠吡咯啶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 PA)。据了解,牛至原产于地中海、欧洲及南亚,在我国多数地区也有分布。在西式

美国研究植物提取物对绿叶蔬菜中致病菌的杀菌效果

  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消息,2013年3月美国FDA网站介绍了一项利用植物提取物作为杀菌剂,对绿叶蔬菜中的致病菌进行处理的研究。   本次研究选择牛至叶(oregano)、莱檬(lime)等41种植物提取物,研究了它们对香菜、欧芹、菠菜中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志贺氏菌的灭菌效果。

萜品烯的制法及来源

天然品存在于小豆蔻油、甘牛至油、芫荽籽油等中。1.由甜橙油的萜烯组分分离而得。2.从松节油的馏分中分离而得。

萜品烯的制法及来源

天然品存在于小豆蔻油、甘牛至油、芫荽籽油等中。1.由甜橙油的萜烯组分分离而得。2.从松节油的馏分中分离而得。

萜品烯的理化性质

1.α-萜品烯(99-86-5)的性状:(1)无色液体,具有柑橘和柠檬似香气。(2)沸点173℃,溶于乙醇和大多数非挥发性油,不溶于水。(3).天然品存在于小豆蔻油、甘牛至油,芫荽子油等中。2.毒性:(1).GRAS(FEMA)。(2).LD501680mg/kg(大鼠,经口)。.

萜品烯的理化性质

1.α-萜品烯(99-86-5)的性状:(1)无色液体,具有柑橘和柠檬似香气。(2)沸点173℃,溶于乙醇和大多数非挥发性油,不溶于水。(3).天然品存在于小豆蔻油、甘牛至油,芫荽子油等中。2.毒性:(1).GRAS(FEMA)。(2).LD501680mg/kg(大鼠,经口)。.

关于萜品烯的应用和制备方法介绍

  一、应用  本品为香料。主要用以配制人造柠檬和薄荷精油。GB 2760—2007:食品用香料。主要用以配制人造柠檬和薄荷精油。美国年耗用量约220kg。  二、制法及来源  天然品存在于小豆蔻油、甘牛至油、芫荽籽油等中。  1.由甜橙油的萜烯组分分离而得。  2.从松节油的馏分中分离而得。

关于萜品烯的简介

  α-萜品烯,1,3-萜二烯中文名称1-甲基-4-(1-甲基乙基)-1,3-己二烯;松油烯;1-异丙基-4-甲基-1,3-环已二烯;A-萜品烯;英文名称a-Terpinene,1,3-Cyclohexadiene,1-methyl-4-(1-methylethyl)。  1.α-萜品烯(99-86

扫描电镜在食品科学中的研究三

是一种芳香植物,通常生长在靠近地中海的国家。虽然牛至和从它衍生出来的香精油是众所周知的,并且被使用了几个世纪,但直到最近,这种植物油才吸引了更多的研究领域的注意。这些油已被证明具有抗菌、抗氧化和消炎的作用,这是由酚类物质产生的,主要来自于香芹酚。香芹酚甚至被认为在预防神经衰退性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潜力

《科学》:科学家完成牛基因组测序

  有助于优质肉、奶生产   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4月23日说,他们已完成了牛的基因组测序工作,这一成果将有助于生产质量更好的牛肉和牛奶。   在美国农业研究局和贝勒医学院的领导下,来自25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以海福特牛为样品牛,历经6年完成了基因组测序工作。24日出版的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

西北农林科大证明东亚家牛有三个不同的血统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姜雨团队与雷初朝团队合作,在黄牛分类和遗传适应性研究领域获进展,相关成果6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研究者对我国22个代表性地方品种的111头黄牛和8个陕西石峁遗址的4000年前的古代黄牛样品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同时比较了国外27个牛种的149个个体的全基因组数据,

西北农林科大证明东亚家牛有三个不同的血统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姜雨团队与雷初朝团队合作,在黄牛分类和遗传适应性研究领域获进展,相关成果6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研究者对我国22个代表性地方品种的111头黄牛和8个陕西石峁遗址的4000年前的古代黄牛样品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同时比较了国外27个牛种的149个个体的全基因组数据,首

新版食品添加剂国标实施

  国家卫生计生委新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于2015年5月24日实施并替代2011年版。  与2011年版相比,新版gb2760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一、含铝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调整。二、对无工艺必要性的食品添加剂进行梳理,删除了2011版标准中没有工艺

FluorCam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2

二、药用植物加工与品质鉴定1. 最佳干燥温度的筛选  研究对象 功效 牛至 解表,理气,清暑,利湿 米兰理工大学研究了牛至叶片在不同温度下(50°

中国黄牛哪里来?有3个血统来源

新华社西安6月26日电(记者陈晨、姜辰蓉)中国的黄牛是从哪里来的?记者26日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来自我国多家科研单位的科学家研究表明,中国黄牛有3个血统来源,即东亚普通牛、欧亚普通牛及中国南方瘤牛。这一研究将为我国肉牛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该研究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姜雨教授团队与雷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