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进展:光子纳米喷流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传感中心研究员杨慧团队在光子纳米喷流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Inflection point: a perspective on photonic nanojets为题,发表在Photonics Research上。深圳先进院助理研究员顾国强为论文第一作者,杨慧为论文通讯作者。 光与透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门历史悠久且持续活跃在前沿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人们在很久以前就发现沉积在叶子上的小水滴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引起叶片晒伤、强光直射的玻璃球能够燃烧纸张、充满水的透明球体对很小的字具有放大效果……这些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原理及探究的规律闪耀着阿基米德、伊本·萨尔、开普勒、斯涅耳、笛卡尔、费马、惠更斯、约翰·斯特拉特(瑞利勋爵)、古斯塔夫·米等科学家的名字。新千年伊始,源自光-微粒相互作用的“类喷流结构”场增强效应被发现,并于之后被学界命名为光子纳米喷流(photoni......阅读全文

新进展:光子纳米喷流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传感中心研究员杨慧团队在光子纳米喷流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Inflection point: a perspective on photonic nanojets为题,发表在Photonics Research上。深圳先进院助理研

光子纳米喷流改善光遗传技术研究获进展

近日,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郭景慧团队与暨南大学纳米光子研究院及香港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合作,在利用光子纳米喷流(Photonic Nanojet, PNJ)改善光遗传技术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先进科学》。 PNJ是一种可由介质微球产

离黑洞最近的喷流,慧眼找到了!

2018年3月,黑洞X射线双星MAXI J1820+070爆发,成为一百多天里空中最亮的X射线源之一。天文学家通过“慧眼”卫星对其进行观测,发现了迄今为止能量最高的低频准周期振荡,能量超过200千电子伏特。 如此高能的低频准周期振荡从何而来?9月22日《自然-天文学》上线的文章中,来自中科

日本发现双螺旋星云是黑洞喷流残骸

  日本研究人员在3月19日于京都举行的日本天文学会年会上报告说,位于银河系中心附近的双螺旋星云,是巨大黑洞喷出的喷流残骸。  专家指出,在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质量相当于太阳约400万倍的黑洞。距离这个黑洞约400万光年的地方,有一个形似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星云。  日本名古屋大学

“慧眼”卫星发现迄今距离黑洞最近的高速喷流

  9月21日,《自然-天文学》在线发表“慧眼”(HXMT)卫星最新观测结果:在高于200千电子伏特(keV)的能段发现黑洞双星系统的低频准周期振荡(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QPO),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能量最高的低频QPO现象。研究表明,其起源于黑洞视界附近的相对论喷流

研究解释中子星碰撞产生的神秘喷流

  一篇论文深入探究了8月17日探测到的中子星合并所释放的伽马射线、X射线和无线电波的来源。该研究排除一束离轴的辐射喷流为碰撞发生后无线电波余辉的来源,并提出中子星合并和短硬伽马暴(SGRBs)之间的联系有待考证。相关成果12月2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图片来源于《自然》  GW170817是首次探

美科学家公布太阳表面高能喷流照片

  北京时间9月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上周,美国科学家向公众公布了一张最新获取的太阳黑子照片。该照片由新泽西工学院所属新太阳望远镜拍摄。天文学家表示这可能是目前在可见光波段人们取得的质量最好的太阳黑子照片。一同共布的还有一张太阳表面高能喷流的照片。太阳表面喷流 太

115亿光年外黑洞爆发最强烈类星体喷流

类星体SDSS J1106+1939附近,大量物质被向外抛出  北京时间12月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天文学家们近日观测到在115亿光年之外一个巨型黑洞正爆发出创纪录的巨量气体和尘埃物质。这一巨型黑洞的质量约相当于10~30亿倍太阳质量,隐匿于一个类星体的核心位置。所谓类星

中国天眼FAST揭示黑洞喷流的复杂动力学特性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北京时间7月26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杂志(Nature)发表了围绕中国天眼FAST的最新科研成果。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文学系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领导的国际合作研究论文“Sub-second periodic radio oscillations

三类高能宇宙射线可能都来自黑洞喷流

  美国科学家最近提出,3种能量极高、身世神秘的宇宙射线,可能都来自星系中央巨大黑洞的喷流。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物理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说,他们提出一个新模型,首次通过详细运算解释了超高能宇宙射线、高能中微子和高能伽马射线这3类“宇宙信使”的起源,即在星

太阳表面拍到超音速喷流-时速达7.2万公里

  据国外媒体报道,意大利天文学家最近拍到一张太阳的特写照片,展现了太阳表面持续喷出的快速移动超热气体形成的喷流。  照片中,一种被称为“针状体”的扭曲管状结构从太阳表面向上喷射,速度可达到每小时4.5万英里(约合每小时7.2万公里),远远超过音速,而其直径可达300英里(约合482

云南天文台发现太阳喷流中的振荡磁爆破重联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物理研究组副研究员洪俊超及其合作者,在太阳喷流的触发机制方面获得新进展,首次发现一例喷流是由振荡磁爆破重联触发。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杂志《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磁重联,直观上描述为相反方向磁力线相互靠近断

国际团队开发的黑洞喷流计算机模型结果支持广义相对论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发布消息称,中英美国际团队开发的M87黑洞喷流的计算机模型计算结果与天文学家观测结果相匹配,为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新的支持。  M87超大质量黑洞位于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的梅西耶87星系中,质量相当于65亿个太阳。这是第一个存在图像的黑洞,由2019年事件视界望远镜国际研

国际团队开发的黑洞喷流计算机模型结果支持广义相对论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发布消息称,中英美国际团队开发的M87黑洞喷流的计算机模型计算结果与天文学家观测结果相匹配,为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新的支持。  M87超大质量黑洞位于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的梅西耶87星系中,质量相当于65亿个太阳。这是第一个存在图像的黑洞,由2019年事件视界望远镜国际研

实验室中成功模拟太阳耀斑中环顶X射线源和重联喷流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实验室研究团队继去年在强激光实验室模拟黑洞辐射产生的光电离光谱取得重要成果之后[Nature Physics 5, 821 (2009)],今年又在实验室中成功模拟了太阳耀斑著名观测现象——环顶X射线源和重联喷流。值得一提的是,这项重要突破完全基于

天文学家首次对黑洞阴影和强大喷流一起成像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路如森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利用在毫米波段开展的新观测,首次对著名的射电星系Messier 87的黑洞阴影以及其周围显示落入中央黑洞的物质的环状结构和强大的相对论性喷流一同进行了成像。图像首次表明了中央超大质量黑洞附近的吸积流与喷流起源之间的联系。此次的观测结果由全球

23特殊形状纳米颗粒/金纳米星/金纳米立方/银纳米立方/金纳米笼/钯纳米颗粒

23特殊形状纳米颗粒/金纳米星/金纳米立方/银纳米立方/金纳米笼/钯纳米颗粒百欧泰生物提供多种各粒径的水溶性金纳米颗粒、油溶性金纳米颗粒、PEG化球金纳米颗粒及特殊形状金纳米颗粒、荧光标记金纳米颗粒、还可以根据客户要求提供定制服务。TypeCat NoDiameterLength(nm)ODSize

韩国研发无痛激光注射技术告别打针时代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从禽流感疫苗到儿童接种,打针是人们最不喜欢的医疗方式之一。尽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发了种种减轻注射疼痛的方式,然而到目前为止皮下注射由于其使用便捷和精确可控,一直是医生们的首选。   然而近期科学家们在这一方面更进了一步,他们开发

云南天文台伽马射线暴辐射机制研究获得新进展

  近期,国际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2013,ApJ, 776, 17)发表了中科院云南天文台毛基荣和王建成在伽马射线暴辐射起源方面的研究进展。   伽马射线暴简称为“伽马暴”,是宇宙中伽马射线突然增强的一种现象。伽马射线是波长小于0.1纳米的电磁波,

中国天文学家发现黑洞高速喷射物质的新模式

  提到宇宙黑洞,人们都知道它能吞噬一切物质。实际上,黑洞在吞噬物质的过程中有时也会产生向外的喷流。此前天文学家普遍认为黑洞吞噬物质产生高速喷流时会伴随硬X射线辐射。中国科学家近日的一项研究打破了这一认知,揭示了黑洞吸积和喷流形成的新方式。  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云南天文台等提出限制耀变体高能辐射区位置的新方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组副研究员闫大海、研究员王建成和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吴庆文等提出了一个新方法来限制耀变体(Blazar)喷流中的高能辐射区位置,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杂志《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耀变体是一类特殊的活动星系核(AGN),它具有一个指向地球的相对论性喷流,具有

纳米服装,真的有纳米材料吗?

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已经进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比如纳米服装。将纳米级的微粒覆盖在纤维表面或镶嵌在纤维甚至分子间隙间,利用纳米微粒表面积大、表面能高等特点,在物质表面形成一个均匀的、厚度极薄的(肉眼观察不到、手摸感觉不到)、间隙极小(小于100nm)的‘气雾状’保护层。使得常温下尺寸远远大于100nm的

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宇宙喷泉”首次证实

  据美国太空网、福布斯新闻网日前消息,在包括中国3座望远镜在内的全球32座望远镜通力合作下,科学家首次证明双中子星并合会产生接近光速的喷流。这正是2017年曾让人类探测到引力波的那对1.3亿光年外的“明星”双中子星。相关论文发表于近日出版的《科学》杂志。  2017年,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

科学家发现杀死病变细胞新方法

  据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报道,美国莱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能够借助激光脉冲激活等离子体纳米气泡快速杀死病变细胞,而不会使周围的健康细胞受到伤害。同时,这种多任务化纳米气泡还能治疗样本中的其他细胞。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杂志上。   这种比人类头发细1万倍的等离子体纳

天眼再度上新!发现黑洞存在微弱射电脉搏

  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天眼FAST发现的最新成果。武汉大学天文学系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领导的国际合作研究论文《微类星体中的亚秒级周期射电振荡》,揭示了黑洞喷流的复杂动力学特性。  微类星体是银河系内由一颗中子星或黑洞与一颗普通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中子星或黑洞吸积恒星的物质产生高温的

纳米电池

纳米电池为满足这一迫切需求,研究人员花了大量的心思在纳米尺度提升电池性能。Science杂志和知社学术圈上周就大幅度报道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的纳米电池,称其可能改变世界。这一尺度是如此的精细,小到几个原子、几个分子的细微运动,就可能改变一切。可是,我们怎么样才能在纳米尺度,探测原子、分子如此细微的变化

纳米硬度

  硬度(hardness)是评价材料力学性能的一种简单、的手段,已有百年的应用历史,但是,关于硬度的定义目前尚未统一。从作用形式上,可定义为“某一物体抵抗另一物体产生变形能力的度量”;从变形机理上,可定义为“抵抗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破坏的能力”或“材料抵抗残余变形和破坏的能力”。无论如何定义,在测

中国天眼FAST揭秘黑洞脉搏

  7月27日, 《自然》(Nature)发表了围绕中国天眼(FAST)发现的最新成果。武汉大学天文学系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完成的题为《微类星体中的亚秒级周期射电振荡》(Sub-second periodic radio oscillations in a microquasar)的国际合作研

研究揭示耀变体光变的长期监测结果

  耀变体是一类稀少和特殊的活动星系核,目前是最可能的高能中微子候选体,其相对论性喷流可能是超高能宇宙线和中微子的起源地,光变是耀变体最基本的特征,光变研究的复杂性在于喷流的内秉机制和几何结构、吸积盘的变化、超大质量双黑洞、引力透镜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光变,并且不同的流量模式、不同的时标下,光变的起源可

10-金纳米颗粒/Gold-nanoparticals/纳米金

10 金纳米颗粒/Gold nanoparticals/纳米金金纳米粒子是一种经典的纳米粒子,它的高催化活性和能通过自组装形成纳米结构的特点,使其应用在高级材料的制造上。自组装技术是指通过分子间特殊的相互作用,如静电吸引、氢键、疏水性缔合等组装成有序的纳米结构,实现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Type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