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用树木年轮资料重建崆峒山地区283年来的干旱历史

黄土高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恶劣环境背景下,寻找长时间序列的高分辨率代用资料来进行过去气候变化研究尤为重要。该区域由于人为活动较强,目前适合进行树木年轮学研究的树木样本也比较少,崆峒山自然保护区的残存的油松样本已经是黄土高原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树轮采样点之一。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宋慧明博士及刘禹研究员利用树木年轮资料重建了崆峒山地区过去283年来的PDSI (Palmer干旱指数)变化历史,建模时段(1940-2005年)内的方差解释量高达66.4%。研究表明,崆峒山地区的PDSI变化可以代表黄土高原地区的干旱变化历史。上世纪20年代末,发生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干旱事件在重建中有显著体现。在年代际尺度上,崆峒山地区的树轮年表还与邻近的黄龙和日本北海道地区的温度重建有良好对比,说明崆峒山PDSI变化一定程度上也响应了温度的变化。 ......阅读全文

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影响喜马拉雅地区树木生长速率

  喜马拉雅地区独特的环境,为研究气候变化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对高海拔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理想的场地。最近,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与国外团队合作,从喜马拉雅冷杉对环境变化的长期生理和生长响应入手,发现气候变化改变了喜马拉雅地区树木的生长速率。  喜马拉雅山脉具有复杂的生物地理历史、丰富的生态

研究揭示气候变化如何改变喜马拉雅地区树木生长速率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具有复杂的生物地理历史、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独特的山地环境梯度。喜马拉雅地区过去几十年经历了快速增温过程,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喜马拉雅地区独特的环境梯度(温度、降水),为研究气候变化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对高海拔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理想的场地。研究喜马

扎根西部 创新发展

          记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处西部的兰州大学,先后被确立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培养人才,服务地方,兰大在融入西部的发展中即将迎来百年校庆。   作为兰州大学众多科研

树木年轮定年原理、取样方法、分析方法

定年是考古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在考古领域有许多断代测年方法,而树轮定年是最精确的一种定年方法,可以精确到年,甚至到某个季节。树轮年代学(Dendrochronology),也叫树轮定年(Tree–ring Dating),是对树木年轮年代序列的研究,科学的树轮年代学是美国的天文学者道格

树木年轮定年原理、取样方法和分析方法

定年是考古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在考古领域有许多断代测年方法,而树轮定年是最精确的一种定年方法,可以精确到年,甚至到某个季节。树轮年代学(Dendrochronology),也叫树轮定年(Tree–ring Dating),是对树木年轮年代序列的研究,科学的树轮年代学是美国的天文学者道

研究人员称全球变暖导致风雨带北移 间或向南逆转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在全球持续变暖的情况下,地球上的风雨带向北推移,这可能致使中东、美国西部和亚马逊河流域等地区更为干燥少雨,同时使得亚洲季风带和非洲的赤道地带更加多雨。该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历

中科院植物所发现青藏高原树木生态弹性显著增强

  高寒地区的树木生长通常被认为对极端气候响应敏感。但同时树木存在一定的生态弹性去抵抗环境胁迫并从中恢复。这种树木自身产生的生态弹性可以解释青藏高原森林在极端事件频发背景下未发生大规模衰退或死亡的现象。然而,目前对于时空尺度上树木生态弹性的定量化依然存在困难,对影响生态弹性变化的因子仍知之甚少。  

地球环境所在植物叶蜡氢同位素变化机理方面取得进展

  植物叶蜡氢同位素记录了植物生长/合成叶蜡利用水源的氢同位素信息,是陆地水文环境研究的主要指标。然而,目前人们对陆地植物叶蜡氢同位素所反映的水文环境信息的理解尚不清楚,究竟是反映了大气降水的氢同位素组成,还是降水量的变化,抑或是蒸发的强度?这影响了人们对地质记录中叶蜡氢同位素组成的解译和过去水文环

年轮记录表明美洲倾向同时发生干旱

   10年来,智利中部一直遭受着无情的干旱:降雨量比正常情况减少了30%,绿植枯萎、水库干涸,超过10万头家畜死亡。这场旱灾持续了如此之久,以至于研究人员称其为“百年不遇的大干旱”,堪比几个世纪前的干旱期。而这与8000公里外持续了10年之久的美国加州干旱并没有什么不同,这里的干旱直到今年才有所缓

周卫健和安芷生的生态发展建言

  近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考察、多年环境变化研究成果和过去60年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历程均表明,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协同发展是“退耕还林还草”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大方向。延安等地干部群众的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2011年习近平同志提出的黄土高原“治沟造地”重大方针是极富战略远见的。很有必要将“治沟造

《自然》撰文称其为未来水资源管理提供借鉴

  加州的极端干旱事件应该成为水资源管理方面的一次教训。  自从2012年起,美国加州一直笼罩在一百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之中,气温不断打破纪录,年降雨量持续下降。该地区森林、渔业、野生动物以及区域经济在挣扎中艰难前行。  加州被看作是美国的“沙拉碗”,因为当地盛产水果、蔬菜以及坚果。但2014年,该州

版纳植物园在云南现代和历史气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组与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地理研究所合作,在云南现代和历史气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气候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及著名地学杂志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

中科院植物所发现青藏高原树木生态弹性显著增强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张齐兵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青藏高原的森林年轮数据,系统分析了器测气候资料以来3次极端干旱事件中的树木生态弹性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有望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树木生态弹性的评估提供更多科学依据。相关成果于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全球变化生物学》。  研

地球环境所在中太平洋厄尔尼诺研究中取得进展

  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禹为首的国际团队经过10年的潜心研究,在中太平洋(Niño 4区)厄尔尼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了目前全球最长的年分辨率的818年中太海表温度(SST)变化序列,它对分析未来热带太平洋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全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过去800多年中,最近20余

研究揭示我国北方防护林衰退死亡的生理生态机制

  防护林对维护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保护工程,过去40年中在防治我国北方水分受限地区土地退化和沙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加剧的背景下,该地区出现了较大范围的树木衰退死亡现象,已有研究确定水分是“三北”地区树木存

卫星数据揭秘35年全球植被演变

  随着地球人口越来越多,人口所需粮食也需要更多的土地来耕种。为了获取更多的耕地,人类伐林扩耕,霸占了不少林地的面积,一度让地球上的树木深受重创。当人类意识到树木对于地球的重要性后,退耕还林、保护森林的政策频出。那么,在人类行为的频繁干扰下,全球林地面积与耕地面积有何变化?其他土地覆被情况又是如何呢

树木年轮测量技术仪器选择指南

树木年轮学是一门研究年轮特性,并利用年轮来定年和分析过去环境变化的科学,近年来随着学科的发展和测量手段的丰富,其学科内涵不仅限于对活树或原木或木制品进行精确定年,利用年轮固有的信息追索或重建自然环境演变的历史过程,研究河流的变迁、气候变化、地下水变化和突发地质事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所应用,甚至天文

未来全球农业至为重要的100个问题。

   1.前言  尽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全球粮食生产有显著的增长, 但当今社会需要面对的最重要挑战之一是,如何养活21世纪中叶全球即将达到的90亿人口。为了满足粮食需求又不明显增加粮价,基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能源安全、地区饮食结构变迁的关注,以及到2015年全球贫穷和饥饿减半的千年目标,估计届

剖示我国山地(山区)的现状及多元性

贵州黔西南山区的布依族山民在赶墟喊山:顺山横山仰山山都应该不倒  生活在大山、高原的人们,往往都有一副高亢嘹亮的好嗓子。他们多半都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里所后天练就——地势的空旷和高海拔,就是为他们天造地设的排练场和演习厅。  陕北姑娘王二妮早年在《星光大道》一出场,《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专家详解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适应与减缓并重

  编者按 201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以下简称《战略》),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对于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气候变化及其适应行动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为了帮助各级部门和全社会多方面深入了解《战略

水保所举办“植物水分与抗旱生理生态学科发展”研讨会

  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对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和生态修复战略需求,促进植物水分与抗旱生理生态学科领域的快速进步与提升,1月18日,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共同组织召开了植物水分与抗旱生理生态学科发展研讨会。

英国脱欧或受火山爆发影响

1707年,苏格兰正式加入英格兰。在此之前,火山喷发导致的气候变冷可能加剧了经济萧条。图片来源:CHRONICLE/ALAMY STOCK PHOTO  在17世纪90年代恐怖的7年里,庄稼歉收,村庄荒芜,由此导致的严重饥荒在当时夺去了苏格兰15%的人口。  这种所谓的“苏格兰病”(以《圣经》中的瘟

中国有近2000种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我国物种数量居北半球国家之首,但据相关媒体报道,我国有近2000种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今年历史罕见的旱情令亚洲象提前下山,高原鱼大面积死亡……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多个物种、一个星球、一个未来”,人类活动使物种灭绝正以比自然淘汰高达1000倍的速度进行。5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

水保专家朱清科:脚板“写”论文 项目找上门

   搞了一辈子水保的朱清科平时话不多,可一聊起黄土地,马上滔滔不绝。  项目“找上门”  这位60岁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授在3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专心跑野外,从不跑关系要项目。  相反,国家重点项目总是主动“找上门”,国际合作项目也不例外。  ——主持“淳化黄土残原沟壑区开发治理与农业持续

“中国”作物,液体黄金将借油菜合成

   天然物质霍霍巴油是一种深受化妆品青睐的原料。然而,极少有人知道霍霍巴(Jojoba)的拉丁名种加词是“中国”(chinensis)。实际上,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才开始零星引种霍霍巴,几乎没有规模种植。这个命名的阴差阳错源于,19 世纪早期的发现者从美国一个植物园收集的霍霍巴种子与另一在中国收集

“引渤入新”首倡者称恢复西北湿地需100年

 “引渤入新”示意图   疯子的幻想?智者的良策?   11月5日,乌鲁木齐。一场由一家新疆省级智囊机构、一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一所新疆高校主办,两个地区发改委参与承办的“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上,上百位水利工程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论证了一项名叫“海水西调、引渤入新”的科学设想。   

安芷生院士:科学研究需要信念

  上世纪90年代,全球冰期—间冰期变化是解释第四纪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经典理论。安芷生团队基于中国黄土和其他生物地质记录的野外观测和大陆环境科学钻探的研究,将野外观测、实验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提出东亚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论和过去亚洲季风变迁的动力学,解析了亚洲环境变化的机理,得到国际认可。  作为

欧阳志云:我国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变化趋势

   全国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空间差异大,以草地、森林、农田和荒漠为主,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82.8%。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的影响,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十分敏感;同时,悠久的历史、巨大的人口数量和高速的经济发展导致的高强度资源开发,对我国森林、草地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生态系统

张正斌:加强水资源和粮食安全协同发展

  加强南方水资源和粮食安全协同发展建设及战略研究   我国南方干旱频发。南方水热资源匹配较好,但近十年来干旱频发,如云南发生了连续5年的冬春干旱。2010年春季,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都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2011年中国南方五省包括江苏

我国4600多年的树轮年表序列问世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杨保与英国气候研究组相关学者合作,通过使用改进的树轮气候学方法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北部4600多年的祁连圆柏树轮宽度年表。该年表序列是目前中国样本量最大、年代最长的树轮序列,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年表之一。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