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主导的南海大洋钻探即将实施

1月23日,同济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英文简称IODP349航次),将于1月28日从我国香港启航。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春峰教授、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林间教授联合担任此航次首席科学家,上船参与科学考察的中国科学家将达13人。 这个由美国深海钻探船“决心”号执行的IODP349航次,是自2013年底启动的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2013年至2023年)的首个航次,将历时62天,计划于3月30日在台湾基隆港靠岸。 据介绍,此航次计划在南海水深4000米左右的深海盆完成三个钻孔,总进尺约4000米,将首次钻取南海形成时期的玄武岩样本,揭示南海的形成过程和特色,确定南海形成的准确年龄,检验引发南海扩张的各种科学假说,分析相应的地质构造运动。同时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南海研究的领导地位,培养高水平深海科技队伍。 ......阅读全文

我国科学家主导的南海大洋钻探即将实施

  1月23日,同济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英文简称IODP349航次),将于1月28日从我国香港启航。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春峰教授、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林间教授联合担任此航次首席科学家,上船参与科学考察的中

我国科学家主导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

  2月8日,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意大利、挪威、日本、印度等国家的33名科学家在香港的招商局码头登上美国“决心”号大洋钻探船,即将奔赴南海执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第367航次任务,探寻地球海陆变迁之谜。这也标志着我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正式拉开序幕。  此次南海大洋钻探计划在南海

南海深水钻探发现大气田

  记者从中海油有关部门获悉: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8月中旬在南海北部深水区陵水17—2—1井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据测算,陵水17—2为大型气田,是中国海域自营深水勘探的第一个重大油气发现。   本次测试是“海洋石油981”平台建成以来的首次测试作业,创造了中海油自营气井测试日产量最高纪

“赵焕庭南海岛礁科学钻探研究攻关突击队”启动

7月29日,“赵焕庭南海岛礁科学钻探研究攻关突击队”启动暨学术交流会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举行。老一辈科学家、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赵焕庭、张乔民,以及突击队成员及研究生30多人参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常务副主任颜文主持。“成立以老科学家命名的攻

南海大洋钻探:南海海底两百万年前浊流激荡

  根海底岩芯样品中既有四十万年前的化石,又有两百万年前的化石,是“时空穿越”,还是另有内情?     “看,取出来了!”伴随着一阵欢呼声,2月1日凌晨,钻探船“决心号”成功在南海4250米深处获取了第一根近10米长的岩芯。    “第一周的工作完全颠覆了南海‘安静’的形象,200万年前这里曾发生剧

我国科学家主导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起航

  1月28日,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英文简称IODP349航次)从我国香港起航。这是新十年(2013~2023)“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首航,也是我国时隔15年后第二次在南海实施大洋钻探。     据悉,IODP349航次由美国深海钻探船“决心”号执行,将历时

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进入“下半场”

  这一次,要讲述的,是南海如何从陆地变成海洋的故事。故事的挖掘者,是正停在香港招商局码头的“决心”号大洋钻探船;故事的解读者,则是来自全世界各个领域的科学家。   这是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由我国科学家主导,它包括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和368两个航次,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66名科学

卤阳湖科学钻探项目启动

  随着一串鞭炮燃响,在陕西省蒲城县卤阳湖的盐碱滩上,隆隆钻机日前开始转动,标志着由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执行的“卤阳湖科学钻探项目”全面启动实施。   中国目前现存的盐湖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

中国南海北坡可燃冰钻探成果报告通过专家终审

  中国首次在海洋获取可燃冰实物样本的成果报告――《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可燃冰钻探成果报告》,日前在广州通过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专家进行的终审。  评审会上,专家组一致认为:中国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成功地实施了可燃冰钻探,并获取了可燃冰实物样品,实现了中国海域可燃冰资源调查历

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告捷-我国跻身深海研究前沿

  6月11日,随着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码头,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导的我国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圆满完成了2个航次、历时4个月的科学考察任务。这也是国际大洋钻探船首次停靠中国大陆港口。  12日,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中国办公室、同济大学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此次南海新一轮大洋

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首获多项重大发现

  记者2日从设在同济大学的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中国办公室获悉,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导的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首航——“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IODP349航次)在历经62天紧张而忙碌的科学钻探后,于3月30日在台湾基隆港靠岸,标志着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圆满结束。   IODP349航次共

南海是怎么成为南海的

  6月11日,伴随着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码头,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导的我国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至此圆满完成了两个航次、历时4个月的科学考察任务,这也是国际大洋钻探船首次停靠中国大陆港口。  这次钻探,掀开了3800万年前南海一带地球大陆板块分裂奥秘的神秘一角。虽然从南海深处钻取的

我国首台万米科学钻探钻机问世

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和生产的1万米超深科学钻探装备12月20日在成都竣工出厂。这标志着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取得了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标志着我国大陆科学钻探事业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为我国“入地”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记者了解到,整套钻机装备高达60米、重达1000吨

钻到海底“窥探”地球:大洋钻探有多牛

  一望无际的美丽南海再次迎来了蓝色的“决心”号,中外科学家在这里开展第三次大洋钻探。近半个世纪以来,利用大洋钻探的先进技术,科学家钻到海底“窥探”地球,创造了深海和地球科学一个接一个学术亮点。  从夭折的“莫霍计划”到大洋钻探  打一口深井,打穿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莫霍面,看看“原位”的地幔究竟长

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将投入大庆6600米井深钻探

  由吉林大学自主设计的中国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地壳一号”在家乡吉林省短暂休整后继续上路,将于20日晚抵达最终目的地大庆安达,开展科研工作。   据介绍,“地壳一号”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的研制是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3年3月通过验收。该万米钻探钻机设计装机

日本在海底钻探1.6公里-收集地震数据

  钻探用的导管   正在海上作业的地球号   据美国《连线》杂志网站报道,上月末,日本科学家成功地在世界上最活跃的海底地震带钻探约1.6公里深,这是第一个用于收集地震数据的深海钻探工程。   深海钻探船“地球”号使用一种叫做隔水导管钻井的特殊技术钻探距离日本东南部约58公里处的地震带

汶川地震科学钻探获系列重大发现

  今天,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举办的汶川地震三周年学术报告会上,中科院院士许志琴介绍了科学家在汶川地震后进行的一场“快速反击”。     2008年11月7日,汶川地震后178天,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WFSD)正式启动,“以最快的速度回应大地震”。     两年多来,工程进度比原先预想的艰难得多

科学家公布南极冰层钻探项目细节

  一个14人小组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前往南极洲东部冰盖,开始钻探几公里深的冰芯。这些研究人员来自一个耗资1300万欧元的欧洲项目,将利用冰芯内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气泡,了解地球过去的气候。  在日前于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欧洲地球科学联盟会议上,这个名为“超越EPICA”项目的细节被公布。该项目希望找到1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样关键技术”项目通过验收

   2018年6月26日,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样关键技术”主题项目验收会。来自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项目验收专家组、项目承担单位及研究骨干30余人参加了会议。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组成功研发的天然气水合物自主钻探取样装备,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

南海及邻域关键基础地质问题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受邀作大会报告。主办方 供图 9月25日至27日,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南海及邻域关键基础地质问题研讨会在广州南沙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杨经绥

记汪品先院士:求解深海之谜

  “你看,大西洋是这样裂开的……”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指着办公室墙上的一幅海底地形图,引导记者理解深海的概念。他有一个观点,就是海洋强国一定要体现在深海大洋上。  这位年逾古稀的科学家是推动中国深海研究的先行者,是首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的首

科学家称石油钻探或将释放天花病毒

  生物风险:某些病毒可以再冻土层存活3万年之久,并且可能感染人类完全有可能的一种情形是:石油公司的钻探区域地下埋藏着一些古时候的尸体。其中一些尸体中可能潜伏着某些病毒1915年,一名没有接种疫苗的男孩患上天花。仅仅在过去的这一个世纪里,全球大约就有3亿人死于天花病毒感染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

我国科学家首提“板缘张裂”新模式

近日,我国首个大型深海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顺利结题。在该重大研究计划支持下,我国科学家首次提出边缘海的“板缘张裂”新机制。 大陆如何破裂形成海洋盆地是地球动力学的基本问题。科研团队开展南海大洋钻探得到的证据表明,南海产生于新生代中期,属于超级大陆瓦解后的板

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发现岩石圈“脱碳换骨”的秘密

  地幔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库”,封存了地球上绝大部分的碳。通过大洋钻探,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发现岩石圈“脱碳换骨”的秘密:南海地幔深部存在一种高度富碳的新型岩浆,可在岩石圈的作用下“脱碳”,连续转化为碱性玄武岩。  地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圈层有机组成的一个整体,碳元素在这些圈层之间

中国科学家积极开展南海科学研究

  探索大陆岸边的边缘海形成机制,是国际前沿的地球科学基本问题。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南海盆地演变、深海沉积、微生物与碳循环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  边缘海介于陆地和海洋之间,是海陆相互作用的界面。边缘海的发育,改变了大陆和大洋之间的物流和能流。南海作为亚洲岸外的最大边缘海,探寻其“前世

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研究迎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846.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综合利用三维海底地震仪(OBS)广角地震数据、多道反射地震数据、国际大洋钻探结果等,在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COT)研

“决心”号“探海神针”深度达全球第七

  我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在南海北部海域顺利进行。截至目前,在IODP367航次第二个钻探站位,“决心”号插入南海海底的“探海神针”已超过1500米,这一钻井深度在国际大洋钻探历史上达到全球第七。  “决心”号目前正在进行钻探的这一钻井编号为U1500B。3月25日,“决心”号在该孔13

科学家团队在南阿尔卑斯断层开展地震钻探研究

  10月6日消息,1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国际科学家团队,已经开始在新西兰南岛的南阿尔卑斯断裂带进行1.3公里深的钻探工作,以收集断裂带的内部作用信息。钻探项目位于弗兰茨.约瑟夫冰川北部的瓦塔罗阿(Whataroa),科学家将在断裂带安装监测设备,用来研究小型地震、温度、压力和化学条件等。该研

印度科学家计划钻探到印度板块监测地震

  印度科学家计划钻一个8千米的深洞用于探测地震先兆。图为柯依那地区的水坝。  印度科学家正打算着手进行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钻探到印度板块的深处,监测由即将发生的地震引发的震动以及其他地震特征。  印度科学部长Ashwani Kumar于上周宣布,海得拉巴市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NG

《科学》杂志发表汶川地震断裂带钻探研究成果

  美国《科学》杂志6月27日发表一份说,中国等国科学家通过科学钻探项目对汶川地震主断裂带附近的地下水位进行了测量和分析,该研究成果或对汶川地震孕震机制和震后愈合提供新见解。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余震、滑坡和泥石流仍不断发生的情况下,中国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