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路新云教授发表重要成果:“代谢假说”解析抑郁行为

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科学中心,滨州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ole of the adipose PPARγ-adiponectin axis in susceptibility to stress and depression/anxiety-related behaviors”的文章,首次证明脂肪组织PPARγ-脂联素信号系统在应激易感性中的作用和对抑郁、焦虑行为的调控,这为开发新型抗抑郁和焦虑药物提供了新的靶点。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Psychiatry(精神病学1区期刊,影响因子:13.3)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滨州医学院代谢与神经精神疾病研究所所长,“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路新云教授。路教授现任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科学中心药理学系和精神病学系终身教授,其研究组主要从事代谢与精神疾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文章第一作者为研究所副所长郭明副教授,其他研究人员包括李晨博士、......阅读全文

慢性应激与抑郁症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慢性应激与抑郁症发病机理研究进展摘 要: 慢性应激生活事件是导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慢性不可预测应激( CUS) 能够诱导类似抑郁的行为,包括被动的行为应对、快感缺乏、以及许多其他情感上、认知上的行为症状。同时,慢性应激也表现出对成年海马神经的负面调控,应激可以使成年海马神经的细胞增殖降低,重症抑

强迫游泳、悬尾、旷场实验相关-抗郁丸对CUMS抑郁症大鼠行..

强迫游泳、悬尾、旷场实验相关-抗郁丸对CUMS抑郁症大鼠行为学及机理的影响摘要:目的 研究抗郁丸对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抑郁症大鼠行为学及血清中甲状腺激素、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抗郁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结合孤养方法构建CUMS大鼠模型。60只雄性大鼠随机

成瘾药物心理依赖及复发的脑机制研究

摘 要 围绕学习、记忆、情绪及应激等心理因素与复发的关系,应用阿片类物质心理依赖研究条件性位置偏爱,条件性位置厌恶,Morris 水迷宫量化觅药动机模型,行为及条件性行为敏感化等多种动物行为模型,从情绪相关学习、记忆在成瘾行为中的作用,不同神经核团与神经递质系统活动性的改变,应激相关因素易化

甘草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及应用概况

摘要:探讨甘草治疗抑郁症的特点。查阅近年来关于中药甘草治疗抑郁症的相关文献,从甘草抗抑郁活性成分及其在中药复方中的应用等方而分析甘草治疗抑郁症的特点。甘草治疗抑郁症应用广泛,在改善动物行为学和生化指标上都有良好的疗效,其机制主要涉及调节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改善下丘脑一重;体习肾上腺(HPA)

肠道菌群能控制人类大脑意识和行为举止

  肠道细菌有几种可能机制潜在影响大脑,其中包括:通过迷走神经(肠道和大脑之间连接的主要神经组织)、免疫系统和荷尔蒙变化进行交流通讯。  5月1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正常大脑功能的进化可能依赖于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预计人类肠道内菌群总量可达到100万亿个,可能对我们的生理机能构成深远影响,其

Nature 表观遗传学进展将遗传学、环境与疾病联系了起来!

  21世纪,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其产生了让研究人员感兴趣和憧憬的东西,当然了,这其中也存在一些大肆宣传的成分,本文中,我们回顾了表观遗传学在过去几十年里是如何演变的,同时分析了近年来改变科学家们对生物学理解的一些研究进展;我们讨论了表观遗传学和DNA序列改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表观

重磅!| 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

  第14届“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举办,《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和《科学通报》五家编辑部参与推荐科学研究进展,经两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部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负责人等专家学

跳台实验相关-Wnt 非经典途径对小鼠阿尔茨海默...(二)

1. 2. 3 小鼠海马组织 IL - 1β、IL - 6、TNF - α 的测定术后第 2 天给药处死小鼠,断头,取脑组织 0. 2 ~ 1. 0g,在生理盐水中漂洗,除去血渍,用生理盐水制成 10%匀浆液。将匀浆液以 3 000 rpm 离心 5 min 后,取出上清液,冷冻。严格按照放

盘点:Nature杂志5月亮点研究速览

  【1】合成生物学:一个用来控制转基因生物的内置毁灭开关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10.1038/ncomms7989  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介绍了一个基于CRISPR的内置器件,它设计用来专门破坏转基因生物的特定DNA序列。控

『珍藏版』瘦素的那些事儿

  1950年,Ingalls发现了一种“肥胖基因”(ob),它的突变可以导致肥胖和糖尿病。Kennedy和Hervey分别于1956年和1958年发现了脂肪分泌的一种“饱感因子”,它能通过下丘脑控制动物摄食量,调节体重。历经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科学家通过定位克隆技术得到 ob 基因。ob 基因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