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因血浆中某一凝血因子缺乏造成凝血障碍并引起出血的病证分为两大类: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其特点是常自幼发生出血症状,有遗传家族史,除血友病甲和乙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外,一般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常有近亲结婚史。该组疾病均为单个凝血因子缺乏,其中以Ⅷ因子缺乏(血友病甲)最常见,其他所有因子除Ⅲ和Ⅳ外均可缺乏。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均为多因子缺乏和有原发病, 常见的如维生素K缺乏症为因子Ⅱ、Ⅶ、Ⅸ、Ⅹ缺乏,还有严重肝病等。诊断靠检查凝血象和纠正试验。用新鲜血浆或冷沉淀治疗有效,对获得性者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凝血酶原缺乏症多见于新生儿出血症及重症肝脏疾患。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或减少的病例极少见。后天获得性凝血酶原减少或缺乏较多见,因维生素K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或由于肝功能异常而致病。新生儿生后1~5天,由于肠道细菌无或少,不能合成维生素K以致凝血酶原缺乏;在完全性胆道闭锁患者,因缺乏胆汁,影响脂溶性维生素K的吸收或消......阅读全文

抗凝血酶Ⅲ缺乏症

  1、遗传性ATⅢ缺乏可分两型:(1)CRM-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2)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遗传性ATⅢ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约1/5000,发病多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后、创伤后、感染后、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反复发生血栓。CRM-患者血浆中

简述凝血酶原的缺乏症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凝血因子遗传性缺陷。本病因功能正常的蛋白质合成降低所引起者又称低凝血酶原血症,而异常蛋白质分子合成引起者称为异常凝血酶原血症。前者交叉反应物质阴性,后者则阳性。当前认为异常凝血酶原血症的病例多于低凝血酶原血症。

妊娠合并凝血因子V缺乏病例分析

1 病例报告  患者,30 岁,因孕 9+ 月,发现凝血功能异常 17 天,于 2018 年 8 月 9 日入院。平素月经规律,G2P1,孕期无出血现象,定期 外院产前检查,2018 年 7 月 23 日外院查凝血功能: 活化部分凝 血活酶时间( APTT) 51. 3 秒,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抗凝血酶Ⅲ的缺乏症

  1、遗传性ATⅢ缺乏可分两型:(1)CRM-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2)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遗传性ATⅢ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约1/5000,发病多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后、创伤后、感染后、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反复发生血栓。CRM-患者血浆中

遗传性凝血因子Ⅹ缺乏的症状是什么

  遗传性凝血因子Ⅹ缺乏,是一种非常少见的遗传性的出血性疾病,它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通常情况下,病人有可能会出现出血的症状比较严重,有可能会出现中度到重度的出血倾向。  病人有的时候,有可能会有深部的血肿、关节腔积血,女性有可能会出现月经过多。在外科手术以后,有可能会出现出血不止。婴儿以及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简介

  本病极为罕见,是由于凝血酶原的生成受到障碍所致,呈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阳性家族史较为常见。临床表现以脐带出血为多见,其次为粘膜出血如鼻出血、胃出血、血尿等,亦有皮肤出血点及组织出血,手术后伤口渗血不止。凝血酶原的有效止血浓度在30%~40%。轻型患者的因子浓度约在25%,严重出血的凝血酶原浓度在

遗传性凝血因子ⅩⅢ缺乏的临床表现

  遗传性凝血因子ⅩⅢ缺乏的出血表现通常比较严重,特别是在儿童期即可能发生致命性的脐带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在80%的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可能发生脐带出血,而中枢神经系统出血的比率也高达30%。在包括血友病A和血友病B在内的所有的凝血因子缺乏中,因子ⅩⅢ缺乏发生严重出血的概率最高,因此,因子ⅩⅢ 缺

凝血因子Ⅺ缺乏症产妇的剖宫产麻醉病例报告

 凝血因子Ⅺ缺乏症是一种由凝血因子Ⅺ异常导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曾被称作血友病C。该病常伴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长。与其他血友病不同,凝血因子Ⅺ缺乏引起的出凝血功能异常一般较轻,很少发生自发性出血,患者往往在创

关于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的检查

  典型实验室检查结果为PT延长,PTT延长,蛇毒时间延长,但凝血酶时间(TT)正常。PT延长和PTT延长用血清或吸附血浆均不能纠正,用正常新鲜血浆或贮存血浆均能纠正。用特殊的实验进行凝血酶原活性测定(凝血酶原时间二期法)具有诊断意义。纯合子患者FⅡ:C 水平约为正常人水平的2~20%。杂合子患者F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的概述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是由1965年egeberg等首先报道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男女患病机会相等,以杂合子多见;杂合子at水平40%~70%。父母患本病则子女发病可能性约59%。诊断需基于对患者全病史及家系的了解。阴性家族史者不能除外自发变异的先天性缺乏症。当蛋白试验结果不能肯定时,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的基本介绍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凝血因子遗传性缺陷,目前累计病例约55例。本病因功能正常的蛋白质合成降低所引起者又称低凝血酶原血症,而异常蛋白质分子合成引起者称为异常凝血酶原血症。前者交叉反应物质阴性,后者则阳性。目前认为异常凝血酶原血症的病例多于低凝血酶原血症。

关于抗凝血酶Ⅲ的缺乏症的相关介绍

  1、遗传性ATⅢ缺乏可分两型:(1)CRM-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2)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遗传性ATⅢ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约1/5000,发病多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后、创伤后、感染后、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反复发生血栓。CRM-患者血浆中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的鉴别诊断介绍

  诊断应根据病史包括家族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除凝血酶原外的其它维生素K依赖因子均应正常。在诊断本病前,应排除由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获得性凝血酶原缺乏。肝病、双香豆素类药物以及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其他可能导致维生素K缺乏的疾病所引起的凝血酶原缺乏应与本病鉴别。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引起的获得性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的发病机制

  ATⅢ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长臂(1q23~25),在单倍体染色体基因组中为单拷贝,含7个外显子,DNA全长14kb,采用人肝RNA启动子延伸分析法已获ATⅢmRNA起始位图谱,ATⅢ转录起始于5’端距ATG启动编码子72bp处,3’端距终末编码子49bp处,含AATKAA序列,该序列下游224bp

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是什么呢

  (1)概述:由于缺乏维生素K所引起的因子Ⅶ、Ⅸ、Ⅹ和凝血酶原缺乏,称为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本症常有明确的原因,且呈多个因子联合缺乏,因此临床上除有原发病的表现外,尚有皮肤、黏膜和内脏的出血倾向。临床常见的原因有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灭菌综合征、新生儿出血症、口服抗凝药等。  (2)实验室检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的临床表现

  本病(低凝血酶原血症和异常凝血酶原血症)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患病机会均等,少数病例双亲为近亲婚配。临床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出血症状,出血倾向的严重性和血浆凝血酶原活性含量呈相关关系。杂合子一般无出血症状,少数患者偶有鼻衄、拔牙后出血略多于正常人等症状。纯合子和双重杂合子患者有较严重的出血倾向。鼻

血友病甲、乙凝血因子缺乏与出血程度的关系

  血友病甲和乙可在新生儿期发病,但大多在2岁时发病。前者出血程度的轻重与其血浆中的Ⅷ:C活性高低有关:活性为0~1%者为重型,患者自幼年起即有自发性出血、反复关节出血或深部组织(肌肉、内脏)出血,并常导致关节畸形;2%~5%者为中型,患者于轻微损伤后严重出血,自发性出血和关节出血较少见;6%~20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的实验室检查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凝血因子遗传性缺陷,目前累计病例约55例。本病因功能正常的蛋白质合成降低所引起者又称低凝血酶原血症,而异常蛋白质分子合成引起者称为异常凝血酶原血症。前者交叉反应物质阴性,后者则阳性。目前认为异常凝血酶原血症的病例多于低凝血酶原血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实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凝血酶原是由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因子之一(其他有因子Ⅶ、Ⅸ、Ⅹ、蛋白C、蛋白S和骨γ-羧基谷氨酸蛋白质)。含579个氨基酸残基的单链糖蛋白,分子量72,000.自N-末端起,有1个Gla区(1-40),2个环区(41-271)和1个催化区(271-579)。Gla区内含10个r-羧基谷氨酸残基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的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表现是静脉血栓(60%),某些患者可伴有肺栓塞(40%)。50%以上的患者有1次以上的血栓病临床表现。虽然各年龄都可发生,但67%患者初次发病年龄为10~35岁(中位数20岁),其中约1/3血栓发生无诱因。常见诱因为妊娠、分娩、长期卧床、口服含雌激素避孕药、手术、创伤、感染等。血栓常见部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的流行病学

  估计发病率为1/2000或1/5000。本病在欧美的发病率接近于血友病。近年来采用较敏感的肝素辅因子试验对4000名苏格兰献血者的调查,发病率为1/350。

凝血机制中凝血共同途径

凝血共同途径:从因子X被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是内源、外源凝血的共同凝血途径。①凝血活酶形成:即Ⅹa、因子Ⅴ、PF3与钙离子组成复合物,即凝血活酶,也称凝血酶原酶。②凝血酶形成:在凝血酶原酶的作用下,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③纤维慢白形成:纤维蛋白含有三对多肽链,其中A和B中含很多酸性氨基酸,故带较多负

凝血机理和凝血机制图

凝血过程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图3-2)。现已日益清楚,所谓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并非绝对独立的,而是互有联系,这就是进一步说明凝血机制的复杂性。在生量条件下,凝血因子一般处于无活性的状态;当这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就了生了至今仍公认为的“瀑布学说“的一系列酶促反应

凝血机理和凝血机制图

凝血过程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图3-2)。现已日益清楚,所谓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并非绝对独立的,而是互有联系,这就是进一步说明凝血机制的复杂性。在生量条件下,凝血因子一般处于无活性的状态;当这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就了生了至今仍公认为的“瀑布学说“的一系列酶促反应

凝血机理和凝血机制图

凝血过程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图3-2)。现已日益清楚,所谓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并非绝对独立的,而是互有联系,这就是进一步说明凝血机制的复杂性。 在生量条件下,凝血因子一般处于无活性的状态;当这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就了生了至今仍公认为的“瀑布学说“的一系列酶促

高凝血症的凝血患处介绍

  血栓常在下肢深静脉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可导致疼痛和肿胀。血栓也可以在动脉形成并导致心脏病发作。栓塞还可以进入大脑导致中风,进入肺部导致肺栓塞,出现胸痛和呼吸急促等症状。

凝血机理和凝血机制图(2)

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 名称 生成部位 半寿期(h) 参与凝血途径Ⅰ 纤维蛋白 肝 46-144 共同Ⅱ 凝血酶原 肝 48-60 共同Ⅲ 组织因子脑. 肺等组织 - 外源Ⅳ 钙离子 - - -Ⅴ 易变因子 肝 12-15 共同Ⅵ 稳定因子 肝 4-6 外源Ⅶ 抗血友病球蛋白 不明 8-12 内源Ⅷ

凝血机制的外源性凝血途径介绍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还有外来的凝血因子参与止血。这一过程是从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临床上以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来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组织因子是存在于多种细胞质膜中的一种特异性跨膜蛋白。当组织损伤后,释放该因子,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它与

凝血分析

  1.凝血酶原时间PT:此指标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正常;超过对照时间3s即为异常;  延长: 即 ⅰ+ⅱ轴上的凝血因子缺乏或者DIC 分期中的消性低凝期或者继发性纤溶期。  降低 :血液高凝状态(用抗凝剂的指标为延长超过2倍以上)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延长:血友病(ABC89

凝血机制

因常遇见临床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拿到他的凝血功能检查报告单,总会回想其凝血机制:想一次,疯一天;看一回,傻一月。不知“医学生”有没同学写过关于凝血功能的文章,以备临床运用或者职业医考试之用。在此,我备好了鲁米那,尝试着写写,万一受到了刺激,就启动自救模式,哇哈哈哈哈哈(持续性应激,间断性发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