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七个秋海棠新品种通过技术鉴定

9月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管开云研究组培育的7个待审核秋海棠属新品种通过了专家技术鉴定。本次申请专家技术鉴定的7个秋海棠属新品种由昆明植物所管开云研究组管开云、李景秀、李爱荣等培育而成。 鉴定委员会专家在昆明植物所秋海棠温室观看了7个待审新品种,并听取了研究组的新品种培育报告。经质疑和充分讨论后,一致认为研究组提供的鉴定材料齐全完整、数据可靠,每个待审秋海棠新品种均符合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其命名符合园艺植物新品种的基本条件。一致同意通过专家技术鉴定。 本次通过鉴定的7个新品种分别是:‘银娇’秋海棠(Begonia‘Yinjiao’)、‘黎红毛’秋海棠(B. ‘Lihongmao’)、‘星光’秋海棠(B. ‘Xingguang’)、‘白云秀’秋海棠(B. ‘Baiyunxiu’)、‘灿绿’秋海棠(B. ‘Canlü’)、‘开云’秋海棠(B. ‘Kaiyun’)、‘昴......阅读全文

昆明植物所七个秋海棠新品种通过技术鉴定

  9月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管开云研究组培育的7个待审核秋海棠属新品种通过了专家技术鉴定。本次申请专家技术鉴定的7个秋海棠属新品种由昆明植物所管开云研究组管开云、李景秀、李爱荣等培育而成。  鉴定委员会专家在昆明植物所秋海棠温室观看了7个待审新品种,并听取了研究组的新品

秋海棠组培快繁

一、植物竹节秋海棠(B.President-carnot)二、材料类别 叶片、叶柄、茎段三、培养条件以MS为基本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1)MS+BA3——5mg/L(单位下同)+NAA0.1——0.5。丛生芽增殖培养基。(2)MS+BA1.0+NAA0.1。(3)MS十BA0.5十NAA0.

昆明植物所五含笑属植物新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卫邦研究员为第一培育人,孙卫邦、李从仁、罗桂芬、韩春艳、吉利、傅旭阳共同培育的含笑属植物新品种“玉馨含笑”、 “点绛唇”、“妃子笑”、“胭脂醉”、“赤龙爪”,近日获得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依次为:20120005、20120006、 201

昆明植物所育成系列兜兰新品种

  品种创新是花卉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野生花卉种质资源丰富,为培育特色品种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许多资源对世界的园林景观和花卉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目前花卉生产所用的主要品种基本依赖进口,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应用仍是花卉科技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方向。  兜兰属(Paphio

上海辰山植物园发表秋海棠新种——雷平秋海棠

  1月15日,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观赏植物资源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组(田代科组)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上在线发表我国秋海棠属新种:雷平秋海棠(Begonia lepingensis)。  研究者从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该种进行了分析研究

昆明植物研究所3个茶花新品种通过实质审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3944.shtm 2023年2月14日昆明植物研究所召开茶花新品种实质审查会议。来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李 纪元研究员、潘红伟高级工程师、云南省农业 科学院花卉研究所蔡艳飞研究员,中

微生物所等发表植物基因组编辑研究综述

  序列特异性核酸酶使得基因组编辑成为可能,快速推动了基础和应用生物学的发展。CRISPR-Cas9系统自出现以来,作为可转化植物的基因组编辑工具已得到广泛应用。CRISPR-Cas9对基因组靶位点进行定向切割,造成DNA双链断裂。DNA双链断裂主要通过两种高度保守的机制进行修复,即非同源末端连接

昆明植物所山茶属代表植物比较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获进展

  山茶属是山茶科中包含许多举世闻名经济植物的一个重要类群,包括为人类提供天然保健饮料的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和C. sinensis var. sinensis),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的油茶(C. oleifera)以及观赏花卉云南山茶(C. reti

昆明植物所培育的4个含笑新品种通过实地审查

  4月19日,由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主持,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培育、申报的“云瑞”(Michelia ‘Yunrui’)、“云霞”(Michelia ‘Yunxia’)、“云馨”(Michelia ‘Yunxin’)和“云星”(Michelia ‘Yunxing’)4个

昆明植物所培育的5个含笑新品种通过专家审定

  3月10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下属昆明植物园孙卫邦研究组选育的“端紫含笑”、“缘紫含笑”、“玉馨含笑”、“瓣蕊含笑”和“朱芯含笑”等5个新品种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组审定。审定专家组由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樊国盛教授、云南大学王跃华教授和云南省农科院莫锡君研究员组成。 

通过桑果组培研究植物组培技术

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属于落叶树种,主要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果桑主要分布 在江苏、广东、广西、湖北、陕西等地。但规模都不大,一般每个种植地不超过33 hm²亩。现有果桑品种十几个。从遗传方面来讲,有二倍体(2n)、三倍体(3n)、四倍体(4n)。产量2 250 kg/ hm² , 7 500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管开云:一生热爱-守护花开

  人物小传   管开云:1953年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现借调担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伊犁植物园主任。主要从事保护生物学和花卉资源学研究,先后对杜鹃花属、山茶属、秋海棠属等植物进行系统研究,获得10项国家发明ZL。参与了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总体规划工作,主持完成了世博园大

植物所等破译构树基因组

  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又称纸皮树、肥猪树,为桑科构属多年生阔叶乔木,自然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和东南亚,是一种典型的乡土树种和先锋植物。构树雌雄异株,种子数量多,易繁殖,生长快,表型性状和遗传多样性丰富,基因组紧凑,可作木本植物研究的模式材料。同时,构树有着悠久的开

遗传发育所等联合研究建立植物基因组引导编辑技术体系

  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定向修饰植物基因组,从而大大加速植物育种的进程,是实现作物精准育种的重要技术突破。然而,作物的许多重要农艺性状是由基因组中的单个或少数核苷酸的改变或突变造成的。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基因组编辑,可利用外源修复模板通过同源重组介导的修复方式(HDR)实现目标基因特定核苷酸

耐涝薰衣草新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06.shtm

植物所等在甜高粱基因组变异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作为世界第5大作物的高粱是世界干旱及半干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我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重要的杂粮和酿酒、饲料、色素等工业的重要原料。甜高粱是高粱的一个自然变种,同普通籽实高粱相比有着诸多独特的生物学和农艺学性状,如高光合效率、大生物量和更强的耐逆性等。

昆明植物所等发表16个新分类群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经典分类与植物多样性团队研究员税玉民课题组在我国西南边境以及越南北部开展了长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工作,与当地的保护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该课题组在云南南部边境地区与大围山、文山、绿春黄连山、金平分水岭、永德大雪山、南滚河、老山、古林箐等国家级或省级自然保护

昆明植物所破译稻属植物5个物种全基因组

  亚洲栽培稻(一般称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养活了80%以上的中国人口。在水稻与其它约23个物种共同组成的稻属植物中,它和7个稻种(普通野生稻、尼瓦拉野生稻、非洲栽培稻、短舌野生稻、展颖野生稻、长雄蕊野生稻和南方野生稻)都是AA基因组类型,这些水稻近缘物种间断分

昆明植物所等首次成功破译茶树基因组

  茶是世界上最为古老也是最为广泛饮用的含咖啡因软饮料,目前全球160多个国家的30亿人喝茶爱茶。普遍认为,茶树起源于中国的云南、四川等地;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在茶从中国起身向世界各地传播的数千年的漫长历程里,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多元的文化邂逅交融,发展形成了地球上复杂而美妙的茶文化。除了因为迷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基因组印迹研究中取得进展

蓖麻基因组印迹以及其甲基化分析  基因组印记 (genetic imprinting)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观遗传学现象之一。在配子或合子发育过程中,来自亲本的等位基因或染色体发生了差异的表观修饰,导致了亲本等位基因的差异表达(即印迹基因)。在植物中基因组印迹主要发生在被子植物的三倍体胚乳组织

报春花属植物自然杂交与新品种选育研究获进展

  我国西南地区具有丰富的报春花资源,同时该地区也被认为是世界报春花属植物的起源和分布中心。尽管自然杂交一直被认为是该地区物种多样性形成的一个重要方式,但在该属中,真正的自然杂交研究实例却报道很少。同时,作为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和“云南八大名花”,在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新品种开发方面研究相对滞后。  中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Plant-cell基因组研究新成果

  来自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和中科院/马普学会等10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测序及分析醉蝶花(Tarenaya hassleriana)的基因组提供了关于十字花科植物繁殖性状和基因组进化的新认识。相关研究发表在植物学权威期刊The Plant Cell杂志上

植物组织培养与新品种复制

组织培养是克隆细胞和组织的过程。迄今,植物组织培养已取得了许多卓越的成果,并被广泛推广和利用。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我们可以从植物体的一部分体细胞快速培育出大量和母体植物相同的植株。另一方面,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为我们快速开发和培育新品种创造了条件。一、组织培养与植物快速繁殖组织培养是一种利用人工培养基(

植物研究所成立资源植物研发重点实验室

  12月29日上午,植物研究所举行资源植物研发重点实验室启动仪式。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综合规划处处长刘杰、副处长许航,整合生物学处处长娄治平出席仪式,李家洋、植物所所长方精云院士、植物所匡廷云院士、洪德元院士为资源植物研发重点实验室揭牌。植物所领导班子成员及有关研究中

昆明植物所寄生植物水平基因转移研究取得进展

  新基因对物种的起源、演化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而水平基因转移作为物种引入新基因的一条重要途径,其发生规模和生物学意义在原核和低等真核生物中都研究得较为深入。在高等植物中,水平基因转移的研究多集中在不同植物中的细胞器之间,而对发生在基因组之间的水平基因转移报道很少,对其生物学意义的认识也更

植物所等在寄生花基因组进化及花发育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寄生植物的起源和适应性机制是进化生物学的谜团之一。寄生花(Sapria himalayana)是内寄生植物中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唯一分布的大花草科(Rafflesiaceae)植物。寄生花寄生于崖爬藤属(Tetrastigma)植物的根或茎中,在营养生长阶段以菌丝状的形态穿插在寄主植物的细胞间隙。当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林荣呈课题组Molecular-Plant揭示调控通路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叶绿素生物合成对于叶绿体发育和植物光合作用非常关键。虽然人们已经比较了解这个通路中的反应,但对这个通路的调控还知之甚少。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最近在Molecular Plan

昆明植物所解析列当科寄生植物基因组演化历史获进展

 植物寄生习性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自养植物演化而来的寄生植物,从起初仅从寄主获取一些水分和矿物营养作为补充的兼性半寄生植物,成为必须依赖寄主才能完成生活史的专性寄生植物,再逐渐演化到完全丢失光合作用能力的全寄生植物。被子植物中已知有12或13次独立起源的寄生植物支系,其中大部分支系中半寄生物种已灭绝

昆明植物所召开全所研究员会议

  为了认真落实和贯彻中国科学院党组确定的“创新2020”实施方案,确保完成知识创新工程跨越发展的目标任务,12月2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召开了全所研究员会议,并就《昆明植物所“创新2020”研究系统组织管理实施方案》进行讨论和征求意见。本次会议有22位研究员和部分青年科研

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最近发表《PNAS》

  7月18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张鹏研究组和姜卫红研究组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解析梭菌质膜上负责感应木糖信号的双组分调控复合体XylFII-LytS的晶体结构,结合生理生化与遗传学分析,揭示了细菌感受重要五碳糖—木糖并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