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次声监测或为地震监测提供新手段

4月23日,记者从成都理工大学获悉,由该校“长江学者”教授许强所带领的滑坡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数字化次声监测仪,在20日早测试过程中意外捕捉到了芦山地震所产生的次声波信号。经分析,发现本次地震产生的次声波到达该校的时间为08:02:52,较地震部门报道的主震起始时间延迟约6秒。 该仪器主要功能是探测岩石破裂过程中所释放出的次声波信号,并用于滑坡、崩塌的现场观测与早期预警研究。根据对芦山地震主震及多次余震的次声波监测数据逐个识别与分析,通过次声波最大振幅与地震震级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震震级与最大振幅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据此可直接通过次声波监测结果来估算地震震级。 许强表示,该团队将进一步利用芦山地震以后的余震监测数据,对地震震级和最大振幅关系式进行修正和完善,同时将次声波观测数据与地震监测数据进行深入系统的对比分析,试图从次声波中找到崩塌、滑坡、地震的早期识别标志。 地震发生时,除会产生沿固体介质(地壳......阅读全文

数字化次声监测或为地震监测提供新手段

  4月23日,记者从成都理工大学获悉,由该校“长江学者”教授许强所带领的滑坡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数字化次声监测仪,在20日早测试过程中意外捕捉到了芦山地震所产生的次声波信号。经分析,发现本次地震产生的次声波到达该校的时间为08:02:52,较地震部门报道的主震起始时间延迟约6秒。

中科院发布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初步结果

图1 雅安芦山Mw6.7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采用下半球投影,同时给出了点源模型的P波垂向位移理论图(红线)与资料(黑线)的拟合情况。图形下方给出了两组节面解(左下,λ,δ,θ,h分别表示错动倾伏角、断层倾角、断层走向、震源深度)和点源模型的震源时间函数(右下)。图2有限断层模型的远场

搜救机器人芦山地震现场救援总结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5月10日,“863计划”搜救机器人芦山地震现场救援总结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主办,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救援处、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科技处相关负责人等参加了研讨会。   会上,沈阳自动化所齐俊桐作了题为《空地协调搜救排查新

震后环保厅启动应急预案-展开环境应急监测和污染排查

应急监测人员腰系绳索准备采样。   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震,造成雅安、成都、眉山、自贡、德阳、绵阳、乐山、宜宾、内江、资阳、甘孜、阿坝和凉山13个市(州)69个县150余万人受灾。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环保厅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环境应急监测组开展应急监测,

中科院称芦山强烈地震对大熊猫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经过紧急预评估,初步推测地震对该市大熊猫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雅安被称为大熊猫的故乡,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在该市境内面积约47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0%左右,是受芦山“4・20”7.0级地震影响严重

四川启动地质灾害三级应急响应-5区县发生地灾风险较高

  2022年6月1日17时、17时03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相继发生6.1级、4.5级地震后,四川省地质灾害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孙建军立即组织指挥部办公室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按预案要求立即启动四川省地质灾害三级应急响应,带领2支部省专家工作组赶赴芦山、宝兴指导抢险救

空天院开展云南青海地震灾害应急监测和数据共享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获悉,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和青海果洛州玛多县相继发生6.4级和7.4级地震后,空天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生产上述地区灾前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资源三号等正射和镶嵌产品。同时,针对高分一号、高分一号B/C/D、高分三号、高分四

光纤电缆可用于监测地震

   虽然目前的地震仪可以精确地拾取轻微的震颤,但它们的距离相对较短。不过,现在,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表明,广泛的地震检测网络已经可以存在于我们的脚下:承载高速互联网的光纤电缆。

灾区防疫工作全面展开-饮用水源检测要求全覆盖

检测人员正对来自芦山县清仁乡的水样进行检测。蓝天救援队对垃圾和应急帐篷周边进行防疫消毒。  72小时黄金救援期已过,芦山地震的救援工作仍在与时间赛跑,眼下在余震频发、阴雨连连的震后灾区,科学防疫工作又迫在眉睫。  根据中央气象台未来一周天气预报显示,地震重灾区芦山县未来数天内降雨较多

饮用水源检测要求全覆盖

检测人员正对来自芦山县清仁乡的水样进行检测 蓝天救援队对垃圾和应急帐篷周边进行防疫消毒。   72小时黄金救援期已过,芦山地震的救援工作仍在与时间赛跑,眼下在余震频发、阴雨连连的震后灾区,科学防疫工作又迫在眉睫。   根据中央气象台未来一周天气预报显示,地震重灾

青海玉树地震数据共享与灾情遥感监测经验交流会召开

    青海玉树地震数据共享与灾情遥感监测经验交流会  2010年“4.14”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学院在第一时间部署了地震灾害遥感监测工作,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依托于遥感卫星地面站和航空遥感飞机两大科学装置,短时间内获得了多种灾区遥感数据,启动数据共享。截止到5

成都山地所与川地信局开展震区次生地质灾害遥感影像解译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科技救灾应急信息支撑组联合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共同开展震区次生山地灾害遥感解译工作。目前部分解译结果已上传至“四川芦山县‘4.20’7.0级地震地理信息发布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可第一时间

环保部:在川核设施安全受控-辐射环境监测未见异常

  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震,造成雅安、成都、眉山、自贡、德阳、绵阳、乐山、宜宾、内江、资阳、甘孜、阿坝和凉山13个市(州)69个县150余万人受灾。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杨雪鸿牵头组建了危险废物和化学品应急小分队、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应急小分队,

多源遥感震害综合评估系统提高我国遥感震害评估精度

   近日,科技部在京组织专家对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先进遥感技术“典型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应急关键技术及应用”主题项目下设课题“震害遥感综合评估技术与示范应用”开展了技术验收。   针对典型震害目标特征信息提取,课题承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联合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所、防灾科技学院、北

玉树地震环境应急监测迅速展开

  4月14日上午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后,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在第一时间展开应急监测行动,于4月14日12时派出第一支应急监测小分队,4月15日17时到达地震灾区。应急监测小分队随即对灾区饮用水源地展开监测,结果表明无异常。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已于4月

四川西昌地震监测中心实现“全链条”监测

中新网凉山4月20日电 (记者 王鹏 刘忠俊)今年是四川汶川8.0级地震15周年,也是芦山7.0级地震10周年。在四川,地震科研观测如何实现?如何提升防震减灾现代化水平?近日,中新网记者探访四川省地震局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了解到,四川近年来通过“全链条”监测,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现代化水平。400米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震中已查明地震滑坡704处

9日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获悉,该所在泸定地震震中磨西镇调查区共提取地震滑坡704处,滑坡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约占调查区面积的5%,投影面积大于1万平方米的滑坡有67处,占滑坡总数的10%。 据了解,泸定地震造成位于震中附近的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贡嘎山高

“全链条”监测提升防震减灾现代化水平

  今年是四川汶川8.0级地震15周年,也是芦山7.0级地震10周年。在四川,地震科研观测如何实现?如何提升防震减灾现代化水平?近日,中新网记者探访四川省地震局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了解到,四川近年来通过“全链条”监测,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现代化水平。  400米深井打在断裂带上 实时监测地下流体异常  在

美科学家研究发现监测慢地震可预测大地震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地质学家研究发现,监测慢地震能为有些由慢地震触发正常地震的地区提供可靠的预测依据。该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学快讯》在线版上。   地球物理学教授克里斯·马罗内说:“我们目前没有任何办法远程监控地下断层何时会发生移动,而新的发现则有可能改变地

中国首个具备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能力工程通过验收

  由成都市防震减灾局承担建设,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的成都市烈度速报二期工程27日通过验收。这也是中国首个具备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能力的工程通过验收。   此次验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担任专家组组长。随着验收通过,由中国自主创新的地震预警技术首次正式运用于城市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此

遥感技术: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前不久,第三十五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遥感专家参加了会议。这也是该会议发起50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   “国际环境遥感大会在北京召开,说明我国的遥感技术与应用发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

遥感技术: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前不久,第三十五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遥感专家参加了会议。这也是该会议发起50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   “国际环境遥感大会在北京召开,说明我国的遥感技术与应用发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遥感地球所)

环境监测中监测数据审核

监测数据审核监测数据原始记录执行三级审核制度,采样―分析原始记录―报告;第一级审核为采样人员之间及分析人员之间的互校;现场采样人员认真填写采样记录并进行互审;第二级为分析人员将分析数据交校对者校核或室负责人的审核,第三级为质量管理人员审核。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明年年底竣工验收

  中国地震局在24日召开的2022年全国地震科技工作会议上透露,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将于2023年底竣工验收,届时将在中国重点地区实现秒级地震预警和全国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  据这次全国地震科技工作会议介绍,近年来,中国地震科技创新和服务工作取得多项进展及成效,其中,地震科技助力防震减灾

全球最大地震数据库建成

国际地震学中心绘制的2万次地震数据集。   2004年苏门答腊岛地震、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2010年海地地震、2011年日本地震,在每次灾难中,故事都是相同的:一场地震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生,夺走成千上万条生命,并且摧毁了像沙子城堡一样的建筑。   地球科学家依然无法预测一场大地震

科学家研究发现地震或能“愈合”地震

  本报讯(记者唐凤)4月15日,《自然—地球科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裴顺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美国莱斯大学教授钮凤林及其他合作者有关龙门山断裂带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分析了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西部的龙门山断裂带在大地震中的结构演化过程,观测到清晰的地震波

尽早捕捉地震波信号-中国即将建成实时地震监测网

  2021年5月12日是中国第十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记者从中国地震局获悉,当前,用于尽早捕捉地震波信号的一张实时地震监测大网建设已经接近尾声。  在今年防灾减灾日前夕,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强、李山有和中国地震局厦门海洋地震研究所研究员金星、南方科技大学陈晓非院士,共同科普介绍中国地震预

科技部启动遥感数据“蓄水池应急平台”

  记者今天从科技部获悉,在芦山地震发生后,科技部紧急召集相关司局和中心负责人,部署抗震救灾相关科技工作。   据悉,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会同高新司迅速启动国家空间数据获取与应用应急协同体系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简称“蓄水池应急平台”),建立科技部与总参谋部军民遥感信息应急交流机制,积极协调相关资源,

卫星遥感影像监测汶川地震前后景象

2006年05月14日四川北川县 2008年05月14日四川北川县(中新社发 国遥万维摄) 中国科学院遥感所所属北京国遥万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5月14日接收到四川汶川地区最新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以及5米雷达数据。国遥万维根据NSPO及中国台湾“国立”师范大学NUTU积极为国内重大灾情及时

上海已可监测0.5级以上地震

  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9周年纪念日。记者日前从市地震局获悉,目前上海市行政区域的测震监控能力已达到M≥0.5级,定位精度小于5千米,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定位精度小于5千米。约2分钟内可提供计算机自动处理的区域地震速报,12分钟内经人工复核做出地震速报。  目前上海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由上海市地震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