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黄疸的疾病介绍

胆红素脑病是由于血中胆红素增高,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后者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大脑基底节、视丘下核、苍白球等部位引起病变,血清胆红素〉342umol/L(20mg/dl)就有发生核黄疸的危险。主要表现为重度黄疸肌张力过低或过高,嗜睡、拒奶、强直、角弓反张、惊厥等。本病多由于新生儿溶血病所致(母婴血型不合最多,G-6PD缺陷次之),黄疸、贫血程度严重者易并发胆红素脑病,如已出现胆红素脑病,则治疗效果欠佳,后果严重,容易遗留智力低下、手足徐动、听觉障碍、抽搐等后遗症。因此本病预防是关键。发现新生儿黄疸,应及早到医院诊治可预防本病发生。......阅读全文

关于核黄疸的疾病介绍

  胆红素脑病是由于血中胆红素增高,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后者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大脑基底节、视丘下核、苍白球等部位引起病变,血清胆红素〉342umol/L(20mg/dl)就有发生核黄疸的危险。主要表现为重度黄疸肌张力过低或过高,嗜睡、拒奶、强直、角弓反张、惊厥等。本病多由于新生儿溶血病所致(母

关于核黄疸的疾病治疗介绍

  一、治疗原则  1.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  2.热量及液体供给。  3.避免使用与胆红素竞争葡萄糖醛山转移梅或白蛋白结合位点的药物。  4.光疗。  5.换血疗法。  6.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二、用药原则  1.核黄疸早期以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为主,可静脉补液供给热量,另静滴白蛋白或血浆

关于核黄疸的鉴别诊断介绍

  1.核黄疸前期:黄疸渐加深,反应差、嗜睡、吸奶无力或拒奶,未结合胆红素增高〉256.5umol/L(15mg/dl)。  2.核黄疸第一期(警告期):与核黄疸前期症状相同,但严重得多,未结合胆红素〉427.5umol/L(〉25mg/dl)。  3.核黄疸第二期(痉挛期):呻吟、尖叫、凝视、眼球

关于核黄疸的基本信息介绍

  核黄疸是一组严重的新生儿疾病,以由于先天和(或)新生儿体质因素所致的黄疸和血液内大量带核红细胞为特征,同时因胆红质对中枢神经组织的有害作用而产生神经症状。其病因主要为溶血性黄疸。临床表现分为4期:  ①警告期:出现嗜睡,吸吮反射减弱,精神萎靡,呕吐,肌张力减退等症状,大多数黄疸急速明显加深,并出

关于黄疸的检查方式介绍

  1.实验室检查  出现黄疸时,应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以区别胆红素升高的类型,另外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以及肝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1)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 主要见于各类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疾病。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小于35%。  除上述检查外,还应进行一些有关溶血性疾病的

简述核黄疸的临床表现

  1.黄疸进行性加重,未结合胆红素〉256.5umol/L(15mg/dl)。  2.嗜睡、拒奶、反应差、呻吟、尖叫,病情进一步加重者凝视、眼球震颤、头向后仰、角弓反张、抽搐、呼吸不规则,出现病理性呼吸。  3.病情严重者虽经抢救,但往往有后遗症如抽搐、听觉障碍、智力低下等。

关于黄疸的伴随症状的介绍

  (1)黄疸伴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而后出现黄疸。  (2)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可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或胆道蛔虫病;右上腹剧烈疼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为charcot三联症,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可见于病毒性肝炎

关于黄疸的防治的信息介绍

  胆红素的代谢与EHC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表现为新生儿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EHC发育不成熟以及新生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下,容易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因此,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一方面要利用胆红素的EHC加强排泄,减少重吸收,另一方面要加强肝细胞的转运。文献报道,采用双歧杆菌制剂增加胆红素的排泄

关于黄疸的基本内容介绍

  黄疸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

关于黄疸性肝炎的基本介绍

  从患者开始有症状到出现黄疸这段时间,约为数日至2周。起病 时患者常感畏寒、发热,体温38℃左右,少数患者可持续高热数日。更为突出的症 状是全身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尤其厌恶油腻食物,上腹部堵胀满闷 ,尿黄似浓茶水,大便较稀或便秘。

关于黄疸实验诊断的基本介绍

  黄疸实验诊断是指通过实验室检查对黄疸发生的原因进行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学、尿液、粪便及免疫学检查等。黄疸是由于血清胆红素升高导致的一种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其发生原因多样,通过实验室诊断有助于鉴别病因。

关于生理性黄疸的基本介绍

  是婴幼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 /L(15mg/dl)

关于梗阻性黄疸的基本介绍

  梗阻性黄疸又称外科性黄疸,是临床较常见的病理状态,主要由于肝外或肝内胆管部分或完全机械性梗阻,胆汁由胆管排入肠道的过程受到阻碍,导致胆汁淤滞、酯型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的黄疸。由于胆汁及其诸多成分不能流入肠内(尤其是完全性梗阻者),导致胆管内压升高、肝血流改变及一系列包括体内生物化学、免疫功能及其他

关于药物性黄疸的基本介绍

  药物性黄疸是由药物引起肝脏损害的黄疸。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本质性肝毒性药物与特敏性肝损害药物。此类黄疸有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型或混合型黄疸。根据病程尚可分急、慢性肝炎。

关于母乳性黄疸的诊断标准介绍

  1.病史  根据黄疸出现时间,单纯母乳喂养史,生长发育良好,无其他任何异常临床表现。  2.检查  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其他检查均正常。  3.诊断性停母乳喂养  由于新生儿黄疸原因十分复杂,要排除所有的病因十分困难,对一般情况良好,高度怀疑为母乳性黄疸的患儿,临床上常予停止哺

关于婴幼儿黄疸的基本介绍

  黄疸或胆汁淤积(cholestasis)是体内胆红素潴留,血清胆红素增高,而使皮肤、粘膜和脑组织等其他组织染成黄色的一种临床征象。正常时血清总胆红素为4~17μmol/L,其中80%为未结合胆红素,或称间接胆红素,约8~13μmol/L,其余为结合胆红素,或称直接胆红素,约为0~4μmol/L。

关于重症黄疸肝炎的治疗方法介绍

  1、常言道:三分治七分养,因此,黄疸型肝炎在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在黄疸型肝炎患者身体出现的黄疸症状正处于转氨酶猛升阶段,此时正是大量肝细胞肿胀坏死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最需要黄疸型肝炎患者卧床休息,平卧静养等于自我输血,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肝脏负担,而且保证肝细胞再生修复。黄疸型肝炎患者休息得越好,病

关于肝细胞性黄疸的特征介绍

  因肝细胞病变,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以致有相当量的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同时因肝细胞损害和(或)肝小叶结构破坏,致结合胆红素不能正常地排入细小胆管,反流入肝淋巴液及血液中,结果发生黄疸。特征:  (1)皮肤和巩膜呈浅黄至深金黄色,皮肤有时有瘙痒;  (2)血中非结合和结合胆红素

关于重症黄疸肝炎的基本症状介绍

  1、尿黄如茶  黄疸型肝炎患者都有尿黄的症状。初起尿色淡黄,逐日加深,浓如茶色或豆油状;继而皮肤及巩膜发黄。尿色加深的原因是由于肝炎病毒导致肝细胞破坏,影响胆红素的代谢,使胆红素进入血液增多导致。  2、肝区疼痛  名为黄疸型肝炎,一定会使肝脏受损。疼痛的位置为右上腹。出现肝区疼痛这种黄疸型肝炎

关于婴幼儿黄疸的检查的介绍

  婴幼儿黄疸应做的检查   正常婴幼儿脐血胆红素最高约51.3μmol/L(3mg/dl),在生后4天左右达高峰,一般不超过171~205μmol/L(10~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6.5μmol/L(15mg/dl),以后逐渐恢复。凡登白试验呈间接反应。尿中胆红素阴性,粪内胆色素增多

肝豆状核变性的疾病预后介绍

  本病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般较少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晚期治疗基本无效,少数病情进展迅速或未经治疗出现严重肝脏和神经系统损害者预后不良,会致残甚至死亡。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主要死因是肝衰竭、自杀和肿瘤。尽管20年来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死亡率还是较高,预后不佳。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介绍

  1.光照疗法  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未结合胆红素经光照后可产生构形异构体、结构异构体和光氧化作用的产物,其中以结构异构体的形成最为重要,它能快速从胆汁和尿液中排泄而不需要通过肝脏代谢,是光疗降低血清总胆红素的主要原因。  目前国内最常用的是蓝光照射。将新生儿卧于光疗箱中,双眼

关于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治疗介绍

  一、诊断  梗阻性黄疸是一种由梗阻引起的病理状态,明确病因才能解除梗阻,减轻黄疸。肝功能检查有助于鉴别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梗阻原因和定位诊断。  二、治疗  一旦诊断明确,应及早引流胆道,缓解胆道内压,解除黄疸,如情况许可,尚应去除病因,行根治性治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

关于体质性黄疸的基本信息介绍

  体质性黄疸是先天性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或排泄障碍所致的慢性黄疸,主要表现长期持续性或波动性黄疸、轻微或无症状和肝功能多正常。体质性黄疸又名体质性高胆红素血症和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甚少见。

关于病理性黄疸的基本信息介绍

  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核黄疸),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婴幼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关于婴幼儿黄疸的预防预后介绍

  对低体重儿、窒息儿、母婴血型不合者以及其它容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新生儿,应及早在产后监测其血清胆红素,必要时即予光疗。这是产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必须把好的第一关,对住院期短出院早的新生儿也应向家属交代出现重症或进展快的黄疸需及早就诊。国外为避免母婴分开、有的对高危儿开展预防性家庭光疗5~7天

关于辨析阻塞性黄疸的基本介绍

  辨析阻塞性黄疸,通常将其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和阻塞性三种。老人如出现黄疸应多想到以上疾病,并应及时就医作出正确诊断,以便进行有效治疗。黄疸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和体征,根据黄疸发生机理和常见的病理类型,通常将其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和阻塞性三种。一项调查表明,在65~89岁老年黄疸病人中,阻塞性黄疸占

关于辨析阻塞性黄疸的特点介绍

  黄疸(无论由何种疾病引起)的共同特点是:(1)巩膜(白眼珠)和皮肤发黄,早期呈金黄色,中期呈黄绿色,晚期呈绿褐色甚至近于黑色;(2)尿像浓茶样,系血中胆红素增高的原因;(3)大便灰白色或呈白陶土样,乃因胆管受阻粪便不能被胆汁染黄造成;(4)皮肤瘙痒,是胆盐沉积在皮下刺激末梢神经的结果;(5)心动

关于母乳性黄疸的基本信息介绍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以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

关于黄疸的病因分析

  黄疸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机制而言可以分为五类:  1.胆红素生成过多  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后,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必然使肝脏(肝细胞)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此外,大量溶血导致的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