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李家洋院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院士今天在中国农科院工作会议上说,去年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农业科技贡献巨大,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 李家洋说,2014年,中国农科院分批完成了32个试点研究所科研团队遴选工作。把原有的1026个课题组,优化整合成315个科研团队,同时跨研究所组建了8个科研团队。主粮作物高产攻关取得新突破,水稻所杂交稻、作科所玉米新品种分别获得955公斤、1227.6公斤的亩均单产新纪录。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篇。全年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22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7项成果获得国家奖、以参加单位获奖2项,获省部级奖37项。......阅读全文

李家洋:农业科技创新应顶天立地

  “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日前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国家最高层面对农业科技工作的定性,给农业科技工作者们吃了颗定心丸。  但在具体操作层面,农业科技创新该走向何方?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在2月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回答了四个字——“顶天立地”。  他解释说,所谓顶天,就是要达到国际农

李家洋院士:农业发展须更加依靠科技

  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工作会议1月9日召开。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分析了农业科技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提出我国步入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一五”时期不足20%提高

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在京启动

  农业部、财政部今天在京启动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表示,科技创新工程是农业部、财政部等上级部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探索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   李家洋指出,科技创新工程以“建设一流农业科研院所”为目标,将突出管理机制创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绩效考评,

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揭牌

  6月24日,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揭牌仪式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召开。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陈洪凡、上海生科院院长陈晓亚,以及方荣祥院士、盖钧镒院士、洪孟民院士、林鸿宣院士,和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11个成员单位近50位领导专家参加了揭牌仪式

中国农科院要建世界一流科研院所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年度工作会议上,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透露,该院将在“十三五”期间围绕包括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在内的18项任务,组织315个团队协同攻关,着力改变长期存在的“大科研,小作坊”现象,解决农业科研长周期与科研项目短期限的矛盾,力争到2020年把中国农科院

我科学家倡导“基因组编辑作物”管理框架

  基因组编辑是对生物基因组进行定向改变的技术,目前在医学中非常热门。有专家预测,该技术在农业作物育种上也将呈现更加广阔的前景。然而,对于这一技术,世界各国尚处于观望状态,也无相关的管理标准。日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遗传》上与国外科学家联合撰文,对基因组编辑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提出了管理

李家洋:到涉及重大应用生产领域寻找基本科学问题

  5月26日下午,匆匆赶回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实验室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顾不上吃晚饭,即向其团队成员布置了一项新的工作内容——立即安排一次国内有关育种专家参加的研讨会,讨论如何将新发现的水稻理想株型基因尽快应用于水稻农业生产,发挥其在培育我国新型高产水稻新

中国农科院提出“十三五”期间十八项重点攻关目标

  聚焦国际科学前沿和产业重大需求,以产生一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世界级科技成果为目标,中国农科院提炼出“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工程18项重点科技任务。这是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在今天召开的该院年度工作会议上披露的。   这18项重点攻关任务是:农作物定向设计育种,着重运用生命科学、基因编辑

生物技术让育种更专业

  近日,农业部对3款进口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发放安全证书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安全性是其一,新闻争论的背后更折射出种业竞争力的问题。   而今,如何培育出具有高产、优质、安全等优点的作物品种,已成为世界性的育种课题,由此,生物技术被推上了历史舞台。   在日前举办的“第六届国际生物技术与农业峰会”上

植物激素重大研究计划八年:从跟踪到超越

  植物激素调控着植物生长的方方面面。目前,全球植物生长调节剂市场达几十亿美元,2015年我国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农田面积超过2亿亩。  然而,作为粮食大国,在十年前,我国却并不是植物激素研究大国。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基金委)启动了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植物激素作用的分子机理”,目标

院士专家热议转基因:站在战略高度权衡利弊

  近来,湖南的“黄金大米”、法国开展的小白鼠食用转基因玉米试验等,再次把转基因推于风口浪尖。在两院院士师昌绪的倡导下,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组织转基因作物论坛,邀请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针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产业化等问题展开探讨。那么,院士专家究竟如何看待转基因?   保障未来粮食安全   农业部副

第五届国际生物技术与农业峰会在京召开

  今天,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国际生物技术与农业峰会在京召开。峰会围绕新形势下种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政府、园区、联盟、企业、院校等多维度,针对作物、畜禽籽种两大生物农业技术领域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北京市市委常委赵凤桐等出席会

作物科学创新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97亿。如何养活这近100亿人口?  8月15日,在被誉为国际作物科学领域的“奥林匹克”的第7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上,来自70多个国家的2000多位作物科技工作者一起探讨了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樊胜根认为,要回答上述问题,发展中国家的

现代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高峰论坛举行

为提升我国黄淮海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提出决策依据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未来人口增长还要达到15亿,因此,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同时,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黄淮海地区的农业发展受气候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的威胁,这一地区也是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长期以来科研人员协同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任中国农科院院长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干部大会。中组部干部四局局长李春良宣布了中央关于唐华俊任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副部长级),免去李家洋农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职务的决定。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出席会议并讲话。  唐华俊简介  唐华俊,1960年出生,四川阆中人,中共党员

农科院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稳定经费并适度竞争

粮油加工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强(左三)研究员在指导实验。中国农科院加工所提供   让科研人员从到处跑课题,到待在实验室里搞科研   走进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大院里,往日繁忙的景象没有了:主楼前停放的一排排汽车不见了,来回穿梭的人也少多了。岁末年初,本该是科研人员最忙碌的时候,

学者发现增加水稻分蘖数和产量的重要基因

SD1和HTD1等位基因在现代水稻育种中的导入模式图。水稻所供图  上世纪50-60年代,育种学家利用“矮化基因”改良水稻、小麦等作物株型,培育高产品种,被称为“绿色革命”。虽然“绿色革命”带来了高产的株型,但是这种复杂且决定产量的性状究竟由什么因素决定,科学家并不清楚。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

TWAS第23届院士大会组委会会议召开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第23届院士大会组织委员会会议于8月21日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天津市副市长王治平,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勤,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丁仲礼、张亚平,科技部前副部长程津培,天津市政协副主席饶子和等近40位大会组织委员会成员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3届院士大会组委会会议在京召开

  8月21日上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第23届院士大会组织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TWAS第23届院士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主持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天津市副市长王治平,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勤,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丁仲礼、张亚平,科技部

我国科学家分子育种技术获重大突破

  记者11月1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该院遗传发育所李家洋研究组与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院李金军研究组合作,运用“分子模块设计”技术育成的水稻“嘉优中科系列新品种”近日获得突破,两块“嘉优中科1号”水稻田实收测产表明,平均亩产分别为913公斤和909.5公斤,比当地主栽品种亩产增产200公斤以上。  这

中科院等完成橡胶草基因组序列解析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研究组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合作,在橡胶草基因组序列解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标志着以橡胶草作为模式植物进行天然橡胶合成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杂

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设计育种研究获进展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是我国60%以上人口的主粮。在粮食危机和人们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双重压力下,育种学家和稻米种业长期以来致力于培育“高产优质”型超级水稻新品种,但是传统育种进展缓慢。随着水稻功能基因组的发展,“品种设计育种”应运而生,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将重要农艺性状关键基因的优异等位形式高效聚合

李家洋团队连发Nature子刊等三篇文章:介绍水稻理想株型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是我国60%以上人口的主粮。在粮食危机和人们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双重压力下,育种学家和稻米种业长期以来致力于培育“高产优质”型超级水稻新品种,但是传统育种进展缓慢。随着水稻功能基因组的发展,“品种设计育种”应运而生,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将重要农艺性状关键基因的优异等位形式高效聚合

49位海外生物学家再次上书力推转基因商业化

  关于转基因的战争尚无停止的迹象。在“挺转”和“反转”背后,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转基因大豆、菜籽油、玉米大量进口,孟山都、杜邦、拜耳等企业在我国发展种子业务的同时,与国内的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转基因育种研究。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专家共同担忧的一点是我国的种子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  

国际禾谷类锈病和白粉病大会在京召开

  第13届国际禾谷类锈病和白粉病会议8月28日~9月1日在京召开。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院士在会上指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和消费国,种植面积达2280万公顷,产量超过1亿吨,但小麦病害,特别是小麦条锈病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禾谷类作物包括小麦、大麦、黑麦、

农业科研看“转身”

  今年1月16日,是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一周年的日子。   一年前,承载着几代农科院人梦想的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获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批复。这是继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工程之后,我国批准的第三大创新工程。   机遇与压力并存。“创新工程是国家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全

第十八届生物化学与分子工程国际大会在京召开

  近日,北京市科委与美国国际工程会议组织(ECI)共同主办了“第十八届生物化学与分子工程国际大会(BME XVIII)”,是首次在欧美以外国家举办的BME会议。本次会议以“东西交融——生物设计、合成生物学和生物过程工程国际前沿”为主题,共设16个专题分会,为北京生物化学领域构建了与国际顶级专家

美国放行基因编辑蘑菇和玉米 不含任何外源DNA

   美国农业部对采用基因编辑技术的新型作物网开一面,是由于基因编辑后的作物,不含任何新引入的遗传物质或外源DNA。当技术飞奔时,既面临重新定义转基因,也要思考监管如何收放。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美国农业部相继豁免了一种基因编辑蘑菇和一种基因编辑玉米的监管。   它们都采用了一种名为CRISPR

中美德科学家联名倡议 基因组编辑作物需要管理框架

  基因组编辑是对基因组进行定向改变的技术,其中CRISPR/Cas9最为有效。目前基因组编辑在医学中非常热门,已在治疗白血病上获得成功。专家预测,该技术将在作物育种上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1月27日,《自然—遗传学》发表了一篇由中美德3国科学家联名撰写的文章,旨在为促进该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提出

植物激素重大研究计划八年:从跟踪到超越

①李家洋(左二)院士指导实验。 ②国内首个专业性植物激素分析平台。 ③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工作。编者按:我国是农业大国,植物激素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将为实现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提质、增产、高效、抗逆等奠定基础。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了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植物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