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校不得以“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

近日,福建省教育厅就高校人才流动下发通知明确,要科学合理统筹人才薪酬待遇,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不得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 福建要求,各地各校要立足自身人才培养,完善机制,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人才引进要坚持正确导向,确保合理有序。高校要处理好人才“内培外引”关系,在积极培育自有人才的同时,鼓励拓宽海外境外引才渠道,不倡导省内高校互挖人才,不鼓励省重点建设高校从省内山区高校引进人才。 同时,福建鼓励支持高校建立协商沟通机制,探索建立人才成果合理共享机制,探索人才流动中对前期培养投入的补偿机制,努力形成高校、人才各方共赢的良好局面。......阅读全文

福建:高校不得以“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

  近日,福建省教育厅就高校人才流动下发通知明确,要科学合理统筹人才薪酬待遇,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不得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  福建要求,各地各校要立足自身人才培养,完善机制,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人才引进要坚持正确导向,确保合理有序。高

聚焦两会:严控各类人才计划,制止人才“头衔”泛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华田提交了《严控各类人才计划,制止人才“头衔”泛滥,尽快建立充满活力的科技人才激励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华田  “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市纷纷推出各种人才计划,在吸引培养人才方面发

高校人才生态须平衡

  前不久,一位北京高校的副教授向笔者“吐槽”,说他们学校近两年来引进了不少高层次人才,有海外的,也有从国内其他高校挖来的,但其学术水平并未见比本土教师强多少,可动辄能拿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年薪,着实寒了不少人的心。   其实,高校人才待遇不均衡的问题由来已久,但之前主要存在于海归人才和本土

全国高校“双青”人才入选人数排名,后备人才之争!

  对于国内高校科研人员的层次来看,院士属于最高层次,基本代表了一个学科和领域的最高水平,青年人才属于后备力量,他们将是成长为杰青、长江学者甚至院士的种子选手。  国家优青和国家青千作为国内2010年以后设立的两个青年人才项目,整个评比体系比较稳定。同时,这两类头衔还有很大的互补性。国家优青主要针对

科技人才高校兼职风险正在降低

  7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我国允许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兼职,推广海外人才优惠便利政策。  早在2015年5月,国务院就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在三年内,可以保留人事关系。  此后尤其是本月,

高校人才流动困境期待政策关怀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人才流动早已是常态。高校之间“挖人”、高校人才“跳槽”的现象由来已久。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近年来,高校之间的人才争夺战越来越白热化。高层次人才的互挖和无序流动受到广泛的关注,而高校教师正常、有序流动中遇到的困境却鲜有人提及。 在现实当中,高校教师要实现正常、有序

破立并举健全高校人才评价体系

不得简单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不得过分依赖国际数据和期刊,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导师岗位选聘、人才计划申报评审的唯一指标……不久前,教育部发布《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10个“不得”,对于进一

书院制:变革高校人才培养固有模式

  书院制实际上是一种跟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素质教育引发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之一。  庞海芍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  “辅导员入住宿舍后,我们联系起来更加便捷,日常交流更密切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住在同一栋楼里,可以互相交流、拓宽视野。”在海南大学今

“逆向跳槽”,高校人才流动呈现新气象

不久前,北京大学某教授公开求职引发公众关注。该教授在其公开信中表示,想看看有没有别的学校愿意让其去教书,并称“不在乎学校的等级(地方师专也行),也不在乎工作的地点”。在公众看来,这样的决定几乎是“自降身价”。然而,高层次高校教授流入相对较低层次高校的情况,并不是从未发生。2022年11月,浙江工商大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责任担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176.shtm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2019年我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和鲜明特征,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教育、科技、人才在全

新农科人才培养-高校该如何落实?

教育部日前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生物育种科学、生物质科学与工程等12个专业列为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提到,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农林人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教育部表示,将建立健

2022人才引进,哪些高校待遇高?

近日,据四川大学官网消息,学校首轮“双一流”建设中成效显著,6个重点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同时透露,四川大学在首轮“双一流”整体建设成效被评为第一档,具体评价为: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建设目标达成度高,多项办学指标接近或达到对标的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初步探索出一条西部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

中青报:院士身份对杨振宁只能是荣誉而非利益

   2月21日,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消息引发热议。对杨、姚两位先生的做法,各种议论均有,笔者不再赘述。笔者想谈的是:学术界长期以来根据人才头衔、身份进行学术评价,给予有显赫学术头衔者特殊学术权力和待遇的问题。  在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美国科学院院士参加学术活动,没有任何的

我国教育与学术研究均需走出单一评价模式

   长江学者、千人计划、青年长江、杰青、优青、青年千人……虽然没有一顶“帽子”,微软研究院理论组主管研究员陆品燕依然当上了上海财经大学的教授。两年时间,这所学校赋予他极大的自主权,他牵头的上财理论计算机科学中心也不负众望,成为全球知名计算机排行榜“计算机科学排名”中2008~2018年亚洲第一、世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或将退出机制-刹住唯“帽子”论歪风

  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的第20个年头,教育部近日发布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由于提出了建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退出机制,引发了舆论的普遍关注。  长期以来,因其权威性,“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已经成为了仅次于两院院士的顶级荣誉。正因为如此,申请“长江学者”成为诸多学者的追求,引进“长

科研界的江湖:占山为王,圈子火拼

  当前,科研领域存在着一些带有江湖气的“圈子”,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足以引起我们警惕。“占山为王,培植势力,为争夺资源,各山头之间时不时还得火拼。”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高抒这样描述科研“圈子”。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高抒认为,学术圈里不应有“江湖”,科学探索同利益

光明日报:地方高校勿成人才洼地

  当前,地方高校与其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相比,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制约其科学发展的“短板”与“瓶颈”。地方高校优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干不好的问题突出,有成为“人才洼地”的隐忧。   使用不当:过度以行政资源如给院长、处长的位子引才,使专业人才过多、过早转向管理岗位   综合考

高校“应用”人才培养之惑:变味的课程

应用性本科建设的困难突出表现为课程更改后,整个教学管理方式没有改变,教师的适应性不强,对实践要求高、知识应用广的课程准备不足。     安徽省某高校新闻系教师王烨最近遇见一件令她哭笑不得的事。原来,该校正在搞应用性本科转型建设。可是对于该怎么做,大家一片茫然。  “学校安排全体教师开展了两次大讨论,

中国科学报:西部高校拿什么留住人才

  西部高校所处地区经济欠发达、待遇上不去,是导致人才流失非常严重的因素之一。要想真正留住人才,需要的是高校自身苦练内功,在制度和环境层面给这些人才以稳定的保障。   “过去10年,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这是几年前的一次全国两会上,某西部高校人大代表

多所头部高校传出人才培养升级方案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099.shtm 这个暑假,沪上各高校最热闹的是针对拔尖人才培养的暑期国际学术夏令营!与之相关,多所高校正制定全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从最初的人才培养试点班,到今年部分高校即将启动全新的

高校人才引进竞争激烈,多位国家杰青跳槽

  随着新一轮建设的启动和推进,各高校人才争夺战已经愈演愈烈。  近期,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现象是各高校、科研机构招聘海外优青的宣传广告铺天盖地,相比去年数量明显增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高校(包括科研机构)对高层次人才的极度渴望。  除了海外优青外,国家杰青、长江学者这一层级人才人数相对较少,引进难度

“挖”人才创一流的隐忧:高校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透视

   “双一流”大幕开启,人才招聘引进工作“席卷”全国,而这其中,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成为人才被挖的“重灾区”。“挖人大战”会给高校,尤其是中西部高校带来怎样的冲击?应当如何看待高校人才流动现象?又当如何构建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  800万元房补,100万元年薪。这是华东政法大学在2017年高层

高校如何做好“区域国别学”人才选拔和培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444.shtm

高校校长落马:高层次人才的高规格腐败

   2013年以来,四川省各级学校中已有98人因腐败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其中包括多名高校领导干部。高校腐败案件频发,在四川省纪委查办的重点行业腐败案件中居于首位。本应是进行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的“象牙塔”,却为何无法抵挡权钱交易的侵蚀,而成为腐败高发区?在下面这些忏悔录中可窥见一。  高层次人才也能

“唯头衔”“唯论文”怪圈缘何难破

  打破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奖项倾向,不能简单以学术头衔配置学术资源,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再次明确了一系列改进人才评价的具体措施。  自2016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学术会议不能唯“头衔”讲“排场”

最近,某教授给笔者发来他们将于近期举办的某学术论坛的通知。论坛简介及安排旗帜鲜明地列出了出席会议的多位“头面人物”,并一一介绍了每个人的光辉业绩和头衔。组织者在通过微信告知参会人员时,“庄严宣告”会议邀请到了多少个头顶荣誉称号的“大牛”。这种做法在国内学术界屡见不鲜。 作为学术共同体成员交

当选优青,离杰青-长江还有多远?

  作为科研领域拥有“国字号”头衔的“潜力股”,优青项目获得者俨然已成为各大高校与科研院所人才延揽的香饽饽。而优青头衔也普遍被视为青年学者竞争长江学者、杰青等中年领军人才头衔的重要砝码。  本文选择2012-2015年当选优青的青年学者为对象。在1599名优青中,共有373人当选杰青,272人当选万

欠发达地区高校留人不能只靠保护性政策

财政部、教育部日前印发《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旨在扩大“双一流”高校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文件再次强调,人员支出用于人才引进的,东部地区高校不得用于从中西部、东北地区引进人才,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单位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

陈安庆:高校抢人大战,人才正常流动,不见得是坏事

  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其中有一条意见是,特别提到支持中西部地区稳定人才队伍,发达地区不得片面通过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特别是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挖人才。  一段时间以来

高校杰出人才大比拼!近3年,哪些高校表现出色?

  在“双一流”建设中,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人才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及一些由社会力量设立的重要科学技术奖励获得者,都是学术领域内的佼佼者,某一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为高校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青塔Pro团队统计了201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