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开发出一种可抑制血栓形成却不增加出血风险的新型抗体

近日,来自瑞典卡罗琳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名为3F7的抗体,其可以阻断一种在凝血系统因子XII中处于激活状态的蛋白质,抑制凝血系统因子XII或许就可以在不增加个体流血风险的情况下来抑制血栓的形成,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 血栓是由凝血引发的,血液凝块可以在血管中阻断血液流动,往往会引发血栓性疾病,比如中风、心肌梗塞或肺栓塞;血栓症可以通过抗凝血药要进行治疗,目前存在很多中抗凝血药物,比如华法林(维生素K抑制剂)、新型的口服抗凝血药如达比加群等,所有的药物制剂都会以血液凝结系统中的不同组分为靶点来抑制血块的形成,从而干扰血栓形成,然而目前所有的药物也会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 相比传统的抗凝血药来讲,凝集因子XII(FXII)的作用方式并不相同,缺失FXII的个体并不会过度流血,2005年研究者发现缺失FXII的小鼠既不会中风也不会发生肺栓塞......阅读全文

纳米抗体将用于治疗罕见凝血疾病

   9月3日,法国制药商赛诺菲(Sanofi)已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将使用纳米抗体治疗罕见的凝血疾病。  Caplacizumab市场用名为Cablivi,由比利时生物制药公司Ablynx研发,将用于治疗患有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TTP)的成年人。而今年早些时候法国制药商赛诺菲以39

抗凝血酶原抗体的概述

  抗凝血酶原抗体(aPT)是一种抗磷脂抗体(aPL),与凝血酶原(Pr)的结合大部分为低亲和力。其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呈一定的相关性,与动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有关。aPT识别凝血酶原的表位尚不明确;检测方法一般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抗凝血酶原抗体抗体与凝血酶原结合后,使得凝血酶原

抗凝血酶原抗体的适应证

  进行抗凝血酶原抗体检测的指征有:①外周血管、脑血管及心、肺、肾等脏器的血管血栓。②自然流产、反复自然流产。③血小板减少等。

抗凝血酶原抗体的临床意义

  抗凝血酶原抗体在血清中若阳性,则可见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动、静脉血栓患者,用ELISA检测aPT在APS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分别为83.6%与18.6%。现已研究证实,aPT是动脉和静脉血栓性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  此外,抗凝血酶原抗体阳性并可见于自然流产、习惯性流产、反复流产等患者血清中。同时在

出血热的凝血功能和抗体和病原学检查

  1.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血小板下降,凝血酶原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继发性纤溶亢进表现为凝血酶凝固时间延长,纤维蛋白降解物增加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  2.特异性抗原、抗体和病原学检查  早期用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抗凝血酶原抗体的适应证及临床意义

  适应证  进行抗凝血酶原抗体检测的指征有:①外周血管、脑血管及心、肺、肾等脏器的血管血栓。②自然流产、反复自然流产。③血小板减少等。  临床意义  抗凝血酶原抗体在血清中若阳性,则可见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动、静脉血栓患者,用ELISA检测aPT在APS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分别为83.6%与18.6

凝血机理和凝血机制图

凝血过程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图3-2)。现已日益清楚,所谓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并非绝对独立的,而是互有联系,这就是进一步说明凝血机制的复杂性。 在生量条件下,凝血因子一般处于无活性的状态;当这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就了生了至今仍公认为的“瀑布学说“的一系列酶促

凝血机理和凝血机制图

凝血过程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图3-2)。现已日益清楚,所谓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并非绝对独立的,而是互有联系,这就是进一步说明凝血机制的复杂性。在生量条件下,凝血因子一般处于无活性的状态;当这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就了生了至今仍公认为的“瀑布学说“的一系列酶促反应

凝血机制中凝血共同途径

凝血共同途径:从因子X被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是内源、外源凝血的共同凝血途径。①凝血活酶形成:即Ⅹa、因子Ⅴ、PF3与钙离子组成复合物,即凝血活酶,也称凝血酶原酶。②凝血酶形成:在凝血酶原酶的作用下,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③纤维慢白形成:纤维蛋白含有三对多肽链,其中A和B中含很多酸性氨基酸,故带较多负

凝血机理和凝血机制图

凝血过程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图3-2)。现已日益清楚,所谓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并非绝对独立的,而是互有联系,这就是进一步说明凝血机制的复杂性。在生量条件下,凝血因子一般处于无活性的状态;当这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就了生了至今仍公认为的“瀑布学说“的一系列酶促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