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狩猎采集者肠道菌群“目录”出炉其受环境影响明显

我们已熟稔菌群“好细菌”与“坏细菌”的概念区分,但对于微生物学来讲,其划分并不是绝对的。4月1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一篇论文指出,坦桑尼亚的哈扎人的肠道菌群中令人意外地缺少双歧杆菌——一类通常存在并被认为对我们健康非常有益的“好细菌”。此研究指出了他们可能受采集生活方式影响的肠道菌群组成的特别之处,同时表明,所谓“正常”或者“健康”的微生物菌群概念,应是受环境影响的。 此次最新出炉的研究描述了哈扎人——一群仍然保持着狩猎采集生活方式的人类的肠道菌群的“详细目录”,研究者包括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类学研究所的阿曼达·亨利、美国内华达大学的艾丽莎·克里腾和她们的研究团队。研究人员从粪便中分析了哈扎人和西方人肠道中的细菌和一些微生物代谢物(短链脂肪酸,SCFAs)。他们发现这两个族群在微生物和短链脂肪酸的组成上都有区别,哈扎人的肠道菌群更加多样化;哈扎人的肠道菌群的另一个特点是男女的肠道微生物组成有差异,这可能与......阅读全文

从肠道菌群到肠道病毒群

  肠道菌群早以已经成为热点科技新闻概念,其核心要点是肠道内细菌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其实肠道菌群自己身体内也有另外一种生命,就是细菌病毒,又称为噬菌体。最近有研究发现,肠道内细菌感染的噬菌体对人体健康也具有重要价值,这些病毒无法裸露生活,都必须隐藏在细菌体内寄生。这里形成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人的肠

新生儿肠道微生物菌群研究

  肠道微生物菌群被认为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但是微生物菌群是如何稳定建立的,还没有很好的定量研究。在近期的《Cell Host & Microbe》上,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科学家们分析了新生儿和母亲肠道菌群,分析了新生儿出生第一年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建立。他们发现,自然生成的婴儿和剖腹产婴儿的肠道菌群

What?肠道微生物菌群能够促进器官发育?

   肠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也是多种寄生微生物与动物宿主微生物之间相互共生的地点。动物的宿主微生物菌群能够促进动物胃肠道发育的作用已经不容置疑。 然而,动物体内的寄生微生物菌群对消化器官发育所产生的影响仍然难以捉摸。 在本文中,研究人员Hill 等人提出肠道微生物菌群在斑马鱼早期幼鱼发育过程中,

抗菌牙膏不会影响肠道菌群和口腔微生物

  根据小型随机试验测定,一些含有抗生素三氯生的个人卫生用品,如肥皂和牙膏,对微生物群落或内分泌功能没有重大影响。这项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mSphere上。  “有很多人害怕三氯生,但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没有发现任何相关的支持论点。“医学博士Julie Parsonnet说,“当大多数抗生素应用到人类中

肠道菌群“大有作为”

最近肠道菌群研究大热,肠道菌群并不安分在消化系统中,人们发现其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作用,今天,小鱼就跟大家盘点一下近期大牛杂志里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看看肠道菌群都干了些啥?    1.Cell:小小肠道菌“调教”大大免疫细胞    最新一期Cell杂志,刊登了两篇文章,皆是讲述肠道细菌对免疫

肠道菌群的基本介绍

  肠道菌群,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必需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

肠道菌群随季节改变

  对现存为数不多的其中一个狩猎—采集者群体开展的研究表明,生活在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随着季节发生变化。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杂志。  来自“人类食物工程”的Jeff Leach及其团队用一年多时间收集了生活在坦桑尼亚的350名哈扎人的粪便样本。“人类食物工程”是一个非营利性机构,旨在研究微生物组

肠道菌群诱发机体衰老

  多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栖息于人类机体肠道中的不同细菌群落是如何对机体功能产生显著影响的,包括机体免疫系统等;肠道菌群有时被称为“共生菌”,其存在于所有生活在一定功能平衡下的动物机体中,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后就会诱发宿主机体出现共生失调(commensal dysbiosis)的表现,比如疾病或

肠道菌群的分类介绍

  根据可培养细菌的数量分类在肠道菌群中,可以培养到的细菌有400余种,依据其数量多少可以分为主要(优势)菌群(predominant microflora)和次要菌群(sub—dominant microflora)。  ①主要(优势)菌群:指肠道菌群中数量大或种群密集度大的细菌,一般在10~10

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

  影响肠道菌群的主要因素有4个方面:人体自身的因素(肠道的酸碱性,胆汁及消化酶的分泌,肠道的蠕动,肠道黏液的分泌,肠道表皮的脱离等)以及人所处的环境因素(压力,出差等);人体摄入的饮食(可消化的食物与不可消化的纤维、药物等);细菌自身因素(细菌的黏附能力,繁殖能力,营养需求量,抗消化酶能力等);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