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外星生命”

10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近日发现一种奇怪的生物,它们能够生活在没有其他生存的地方。这一发现提高了在其他行星上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性。 这些被科学家描述为“怪异生命”的生物能够在砷元素上生长,甚至能将其纳入自身的DNA。而砷对于大多数已知生物来说是最致命的物质之一,它通常会扰乱代谢神经,使其无法正常维持生命机制的延续。 但奇怪的是,这些从加州湖底捞出的微生物不仅能在充满砷的环境中生存,还能把它们据为己有,成为自身的分子结构。 这一发现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对外星生命探索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因为它向我们表明了这些生命的适应性比我们以前所想象的更强,甚至能够在我们敌对的星球上生存。 这一新发现的研究者,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的费利萨・沃尔夫-西蒙(Felisa Wolfe-Simon)博士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生命可能比我们所想象的灵活得多。” “如果地球上的一些生......阅读全文

科学家绘制空中微生物垂直地图

一个特殊的风道将飞机外部的空气引导至飞机内部的12个采样器中。 团队对瑞士森蒂斯峰山顶的空气微生物进行采样和分析。 图片来源均为新加坡环境生命科学工程中心  在近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篇论文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科研人员对从地面到3500米的大气微生物进行了研究,发现细菌和真菌以特定方

科学家们实现体外培养肠道微生物

  根据最近由来自EMBL研究者们做出的一项研究,肠道微生物能够成功地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培养。在发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作者报道了96%的不同类型肠道微生物的营养偏好。这一结果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肠道微生物组的特性。   肠道内的细菌对我们的

科学家阐述环境微生物大规模迁徙机制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朱永官领衔的国际团队系统阐述了微生物通过人与动物、污水及其他物质的流通在全球范围的迁徙及其环境与生态效应。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数十亿年来,微生物及其所携带的基因在空气和水的自然驱动下发生迁移。此时,自然驱动力形成的对微生物的生物地理作用模式类似于它

《自然》:美科学家发现微生物也会“耕种”

  耕种行为并非人类的专利,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真核微生物也会播种并收获自己的食物——细菌。   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报告说,美国赖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盘基网柄菌具有这种农业行为。盘基网柄菌是黏菌的一种,虽然名字中带个“菌”字,却并不是通常说的细菌,而是属于真核生物。它通常以单细胞形态存在,

科学家阐述环境微生物的大规模迁徙机制

  9月15日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朱永官领衔的国际团队系统阐述了微生物通过人与动物、污水及其他物质的流通在全球范围的迁徙及其环境与生态效应。今天,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科学》杂志。   数十亿年来,微生物及其所携带的基因主要在空气和水的自然驱动下发生迁移。此时,微生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模式类似

加拿大科学家把致命微生物变成奇妙图形

  2010年7月6日消息,加拿大奎尔夫大学教授将大肠杆菌培养皿中的细菌“幻化”成各种有趣的图案。当大多数人把发霉的东西扔掉的时候,有这样一群具有艺术细胞的科学家把这些发霉的东西变成一个个微型的艺术品。细菌也可以变成漂亮的东西——一个微笑的表情或者复杂的

科学家发现奇特微生物没有“细胞发电站”

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寄生在南美栗鼠内脏的一种微生物没有线粒体,通常这种现象非常罕见,线粒体被称为“细胞发电所”。     腾讯科学讯 据,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寄生在南美栗鼠内脏的一种微生物没有线粒体,线粒体被称为“细胞发电站”,是能量产生的细胞器,曾被认为对于真核生

中美德科学家呼吁启动《国际微生物组计划》

  《自然》刊物28日在线发表了一篇来自中国、美国和德国科学家的评论文章,呼吁建立国际微生物组计划。“想搞清楚微生物如何影响人和地球的健康,需要启动一个《国际微生物组计划》。”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生命学院教授赵立平、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动物学教授玛格丽特和德国马普海洋微生物学研究所教授妮科尔认为,

科学家认为地球生命或来自于太空微生物

  这个理论是由严密的计算推导而来,科学家通过计算,发现有这样一种非常大的可能性,就是很久之前其他恒星星系的岩石碎片登录了地球,带来了生命。   依据专家在天体生物学杂志中所写的,一些岩石碎片可能携带着微生物。   研究发现休眠中的微生物可以在漫长的太空旅行中存活下来,除非遇到了大量的

科学家阐明有机污染修复中微生物功能基因作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7933.shtm

中国科学家建立全球首个冰川微生物数据库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和“亚洲水塔”。除南北极外,它是全球最大的冰川分布区,现有冰川2万条以上,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也是我国及亚洲20亿人赖以生存的十多条大江大河的源头。青藏高原冰川是微生物的天然存储器,封存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微生物。   现在,中国科学家构建的全球首个青藏高原冰川微生物

科学家发现微生物可迅速分解漏油产生的甲烷

  前不久发生的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不仅对海洋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还释放了大量温室气体甲烷。不过据环境新闻网报道,研究人员发现,微生物消耗甲烷的速度大大超乎想象,比之前科学家认定的速度要快10到100倍。这些微生物在净化墨西哥湾的生态环境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一般来说,甲烷会从

美国科学家提取深海微生物杀灭炭疽菌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迭戈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威廉凡尼克教授近日发现,一种海洋微生物化合物对杀灭炭疽菌有着显著的功效。   这种之前未受重视的细菌属于链霉菌属,在结构和化学原理上都与其它抗体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就意味着这种微生物细菌将有望成为杀灭炭疽菌的新型药物。   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

中美德科学家共同呼吁启动“国际微生物组计划”

   当前的微生物学研究如同‘盲人摸象’,由于各国的研究方法和标准不统一,使得数据难以比较及整合,这种‘碎片化’现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具有独特生理代谢优势的微生物,在解决地球各类危机中所起到的作用已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从污水处理到气候变暖,人类如今所面临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安全、疾病流

Nature印发:中外科学家构建全球微生物基因目录

   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路易斯·佩德罗·科埃略、教授赵兴明、名誉教授皮尔·伯克与来自德国、西班牙、美国、英国等多国科学家合作,基于全球微生物组的概念,将地球上不同栖息地的微生物作为统一系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1.3万个公开宏基因组样本进行挖掘,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全球微生物基因目录,为全

我国科学家参与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项目

  近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宣布,我国科学家将参与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项目,对来自全球的20万个样本进行环境DNA测序或宏基因组测序,从而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基因图谱,并承担核心工作。该项目旨在全方位、系统性研究全球范围内微生物群落功能及进化多样性,以便更好地造福社会及人类。  与以往的微

科学家回信|庄文颖:人类不会被定义为微生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569.shtm编者按:日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发起“科学家回信”活动,邀请广大读者向自己心中向往尊敬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提问、留言。活动启动后,“学习强国”“科学网App”收到了

美丽的乌贼奇妙的共生-科学家开创微生物组研究

   尽管水族箱看上去空空如也,但里面其实有一些东西。一双眼睛从底砂中伸出来,它们的主人被轻而易举地捞进一个玻璃碗中。起初,这个生物看起来像一颗榛果松露,小小的、圆圆的,身上布满了小斑点。但轻轻一抖,这些沙粒斑点便脱落下来,一只约拇指大小的雌性夏威夷短尾乌贼便出现了。  碗里没有其他动物,但这只乌贼

中国科学家参与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项目

  中国科学家22日宣布将参与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项目(Earth Microbiome Project,EMP),并承担核心工作。该项目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全球范围内的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及进化多样性,以便更好地造福人类。  与以往的微生物研究有所不同,该项目的研究对象不仅仅集中于海洋和

中外科学家全方位分析全球微生物群落

  6月14日,第一届地球环境微生物计划(EMP)会议在深圳召开。世界各国科学家将携手全方位分析全球范围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功能。项目将对全球典型的环境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其中包括土壤、海洋、空气、淡水生态系统等整个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的微生物群落。   会上,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相互分享了

科学家拟建“诺亚方舟微生物库”-留存人体有益菌

  罗格斯大学新不伦瑞克分校研究小组表示,面对全球居民体内微生物种群多样性逐渐消失的威胁,世界末日微生物库可以确保人类长期身体健康。他们声称,这种威胁与气候变化不相上下。   北京时间10月1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现提出一项重要计划,将建造一艘“诺亚方舟”,旨在保存人类内关键的微生物,

我科学家系统阐述微生物生理功能新观点

  近十年来,代谢工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菌种改造,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代谢工程技术在提高微生物在工业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胁迫抗性方面的作用还很有限。新型大宗生物产品——生物燃料、生物基化学品和生物材料的特点是量大、价廉。为了利用微生物高效、经济地生产这些产品,急需发展新的菌株改造技术。  

俄罗斯科学家称或在南极洲发现新微生物生命

  据外媒报道,俄罗斯科学家在南极洲冰盖下一个淡水湖中,发现了冰封数百万年的疑似新微生物生命。这一“全新细菌”同地球目前已知的菌种没有关联。   经过20多年的钻探,俄罗斯科研队终于在去年2月穿透南极洲冰盖,在冰层下3769米处的沃斯托克湖(Lake Vostok)取得湖水样本。   科研人员对

《科学》报道由中国科学家牵头的微生物国际大科学项目

2018年3月30日,《Science》杂志(科学)的新闻版块以 “New effort to sequence microbes”为题报道了由我国科学家牵头的一项正在进行的模式微生物基因组测序、数据挖掘及功能解析全球合作计划“Global Catalogue of Microorganisms (

科学家深入解读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及未来方向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特拉维夫Sourasky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从四个主要的研究领域回顾了微生物组研究的历史和进展情况。  微生物组是生活在动物(包括人类)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微生

澳大利亚科学家南极发现罕见微生物:为病毒起源提供

  英国《自然•微生物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称,科学家在南极发现一种独特且罕见的微生物,对该微生物的分析能为进化中最大的奥秘——病毒的起源提供极其重要线索,有助于解决病毒如何首次出现的谜团。   病毒不同于其他生命形式。所有其他的生命形式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复杂的机器,可以独立生存和繁殖。病

科学家发现玉米的核心细菌微生物组具有固氮能力

与人类微生物组类似,植物微生物组被称为植物的第二个基因组,对植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病虫害抵御等至关重要。  近日,科学家发现了定殖于玉米茎木质部伤流液内具有固氮能力且高度保守的核心细菌微生物组,它们为玉米提供了氮素营养并促进根系生长。相关研究成果由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以下简称资划所

我国科学家提出合成微生物组代谢调控的新方案

  微生物感应群体密度,调控自身基因表达情况和群体行为的现象称为群体感应(QS, quorum sensing)现象。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 System)是指参与该现象的基因簇,其天然广泛存在于微生物群体中,通过以高丝氨酸内脂(AHLs)为代表的一系列小分子传递信号,在微生物种

新加坡科学家研发出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用废水发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废水不再是没用的废物,新加坡国大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黄浩勇(35岁)研制出所需成本较低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利用废水发电,不但节省能源,也非常环保。 他是本年度新加坡国家科学与科技奖青年科学家奖得主之一。 黄浩勇在国大修读土木工程系时,就对废水处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他随后

美科学家揭示南极洲冰川下存在活着的微生物

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大的冰体。在10年前,大概没有人会相信在南极洲的冰川下面居然有生命存在,因为冰川厚达两英里多,那里的条件很极端。然而,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生物科学助理教授Brent Christner却在这个世界上环境最极端的地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向人们证明了这一点。 Christner在古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