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来自废弃油井和气井的甲烷排放

一项研究提出,废弃的油井和气井可能向大气层释放出大量的强效温室气体甲烷。此前的研究发现,美国各地大约300万口废弃的油井和气井的甲烷释放可能代表了美国环保署的估计没有考虑到的美国甲烷排放的第二大来源。Mary Kang及其同事直接测量了来自宾夕法尼亚州及其附近的19口废弃的油井和气井的甲烷流。 根据2013年7月、8月和10月以及2014年1月跨越森林、湿地、草地和河流区域的将近100次测量,这组作者发现所有这些井都在释放甲烷。此外,其中三口井是所谓的“高释放井”,释放这种气体的速率比流量率中位数高3个数量级。假定这项研究的这些速率具有代表性,这组作者估计宾夕法尼亚的废弃井可能占了该州所有人类来源甲烷排放的4%到7%。这组作者说,这些发现提示需要考虑来自美国全国的废弃油井和气井的甲烷排放。......阅读全文

全球变暖将加剧甲烷释放

《自然》杂志近期发表文章指出,随着气温的升高,地球的甲烷排放量会升高,而且将会超过二氧化碳,从而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 本次研究分析了世界各地127个淡水生态系统、近1600个温度和甲烷排放的数字。文章称,相比较二氧化碳,甲烷是一种吸热潜力更大的温室气体,大概是二氧化碳的30倍。甲烷

北极甲烷释放最新消息

  一提起北极,人们自然而然的想到浩瀚的冰雪世界、绚丽多彩的北极光、憨态可掬的北极熊。北纬66°以北的北极地区,包含被浮冰覆盖的北冰洋,以及属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和挪威等八个环北极国家的永久冻土区。其中北冰洋占北极地区总面积的60%,其余约800万平方千米为陆地。北极地区的陆地和海洋地形图 (图件

地震可撕裂海底储层释放甲烷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28日报道,德国和瑞士一个科学家团队的研究揭示,地震可以撕裂海底沉积物使储藏的甲烷泄露,而由此造成的这种温室气体排放应该被添加到全球气候系统中碳排放列表之中。该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地球科学》上。   温室气体分自然和人为两种来源。能够确定的自然来源包括火山爆发喷出吸

研究发现格陵兰冰盖融化释放大量甲烷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日前发布的一项新研究说,格陵兰冰盖在融化过程中释放大量甲烷。图片来源于网络  格陵兰冰盖是世界第二大冰盖。随着气候变暖,格陵兰冰盖处于加速融化过程中。布里斯托尔大学研究人员领衔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夏季对格陵兰冰盖一处超过60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实地调查。  研究发

《科学》:北极海底释放大量甲烷加剧全球变暖

东西伯利亚海表面漂浮的冰块,甲烷气泡从下面不断冒出。北极表面水体中被溶解的甲烷浓度图北京时间3月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表示,北极海底正在释放大量甲烷气体,他们由此得出结论,海底永久冻土是一个庞大但很大程度上被忽视的温室气体来源。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着直接联系。 以前的研

研究发现北极海底释放大量甲烷加剧全球变暖

据《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家表示,北极海底正在释放大量甲烷气体,他们由此得出结论,海底永久冻土是一个庞大但很大程度上被忽视的温室气体来源。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有着直接联系。以前的研究发现,北极湿地和湖泊永久冻土融化释放出甲烷气体。不过,科学家当时认为,遍布冰冷深海的永久冻土仍将继续保持冰冻固体状态,

北极永冻层融化释放甲烷 恐造成60万亿美元损失

北极(资料图)   据英国广播公司7月24日报道,发表在《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研究报告称,北极永冻层融化释放的甲烷将造成60万亿美元(约合368万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也就是说,损失的规模差不多相当于2012年全球经济的规模,进行此项研究的科学家说,发展中国家可能感受最为明显。   研究发现

北极甲烷释放最新消息! 人类将再次面临考验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甲烷、二氧化碳、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和水汽等,它们在高空的聚集把更多的能量反射回地球,这是给地球升温的过程。温室气体越多含量越高,造成的温室效应越明显。目前使地球升温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人类文明的发展过分的依赖于化石能源,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2006年时,《自然》

甲烷菌产甲烷作用

  产甲烷作用,又称甲烷生成,指微生物合成甲烷的代谢途径。在很多环境中,这是有机物降解的最终步骤。  可以生成甲烷的微生物称作产甲烷菌。这些生物都属于原核生物中的古细菌。  产甲烷作用是一种厌氧呼吸。产甲烷菌不能呼吸氧气,而且氧气对产甲烷菌具有致命的毒性。电子传递最终受体不是氧气,而是含碳小分子化合

中国科学家为植物在有氧条件下释放甲烷提供新的证据

日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曹广民研究员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徐兴良副研究员带领研究小组,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甲烷排放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其研究论文“Methane Emissions by Alpine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Qinghai–T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