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杂志发表灵长类动物脑内基因表达地图绘成

英国《自然》杂志13日在线发表的一篇神经科学论文发布了一个全新的大脑图集,绘制了灵长类动物出生前后大脑中基因表达的位置。这份高分辨率的“地图”不仅能揭示大脑是如何发育的,也可以加深人们对神经发育障碍背后过程的了解。 美国政府曾在2013年公布“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简称BRAIN计划或脑计划),旨在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全图,并最终开发出针对大脑疾病的疗法,其重要程度被认为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美国西雅图艾伦脑科学研究所的两组科学家,在2014年曾公布人类胎儿妊娠中期详细的大脑基因表达图谱,以及第一个哺乳动物(小鼠)全脑神经元连接图谱。 此次,艾伦脑科学研究所的艾德·雷恩和他的研究团队,创建了一个恒河猴大脑发育的高清图集。研究人员在精细的解剖层面,揭示了从妊娠早期到青年期的基因表达随着时间变化的情况。该图集显示,最活跃的变化出现在产前,而在出生后,皮质区获得类似成人的分子模式出乎意料的晚。先前被认为......阅读全文

《自然》杂志发表灵长类动物脑内基因表达地图绘成

  英国《自然》杂志13日在线发表的一篇神经科学论文发布了一个全新的大脑图集,绘制了灵长类动物出生前后大脑中基因表达的位置。这份高分辨率的“地图”不仅能揭示大脑是如何发育的,也可以加深人们对神经发育障碍背后过程的了解。  美国政府曾在2013年公布“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简称BRAIN计划或

吃水果的灵长类动物脑容量大

  相较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度,灵长类动物的饮食或能更好地预测其脑容量。这项发表于《自然—生态与演化》的研究是同类分析中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并对目前有关人类和一些灵长类动物为什么演化出了比大多数动物更大的脑部的假说提出了质疑。  在此前有关灵长类动物脑量演化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群体平均成员数量与该物种脑部

全球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非人灵长类动物试验

5月4日,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在北京获得成功,该试验在猴脑内实现了介入式脑机接口脑控机械臂,这对推动脑科学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脑机接口技术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此次试验由南开大学段峰教授团队牵头,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上海心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完

中国科学家实现灵长类动物基因定向敲除

  这是两只运用CRISPRA/Cas9技术成功实现基因靶向修饰的食蟹猴(1月10日摄)。   记者从云南省科技厅获悉,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中国科学家在云南昆明成功培育了多只被去除特定基因的猴子,实现了基因靶向修饰技术在灵长类动物身上的应用,并于近期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了相关成果,将为人类遗传疾病

日实现活体动物脑内神经细胞再生

  日本研究人员15日在英国《自然杂志神经学专刊》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首次在活体实验鼠脑内实现神经细胞再生。这一成果有望促进神经再生医疗研究。   此前科学界一直认为,可生成脑内神经细胞的干细胞,其功能在胎儿时期就基本停止,即使出生后由于事故和疾病导致脑损伤,其脑神经干细胞也无法发挥再生作用。

10种灵长类动物基因组研究成果公布

在最新一期的《基因组研究》杂志的网络版上,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卫生科学中心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一项大规模基因组研究的结果。 该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调查10种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之间基因复制数量的差异,剩余九种灵长类动物分别为黑猩猩、大猩猩、倭黑猩猩、猩猩、长臂猿、短尾猿、狒狒、狨和狐猴。

我科学家发现灵长类脑内新生神经细胞特征及迁移规律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振纲教授带领博士研究生经过3年多艰苦工作,发现成年猕猴和人类大脑中存有神经干细胞和新生的神经元,并首次详细描述了由神经干细胞生成的新生神经元的特征及迁移路线。该成果为人类脑损伤后神经再生带来新的希望,相关系列论文近日陆续发表在国际主流学

灵长类动物结构变异的机制

  2013年度基因组生物学大会(The Biology Of Genomes 2013)于5月7日晚在美国纽约冷泉港实验室召开。这是基因组学领域最大的会议之一,吸引了多个著名研究所的大牛参加。会议主题包括高通量基因组学和遗传学、复杂性状的遗传学、功能和癌症基因组学、计算基因组学、进化基因组学以

日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灵长类动物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日前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了侏狨的受精卵,使新生的侏狨出现先天性免疫缺陷。由于侏狨是一种灵长类动物,这将有助研究人类的免疫缺陷疾病。  日本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和庆应义塾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细胞-干细胞》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了侏狨受精卵中一个名为IL2rg的

我国学者揭示基因在灵长类脑区的空间表达和调控

  近日,国际期刊Genome Research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与健康院)马普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Philipp Khaitovich研究组和日本国立自然科学研究所认知基因组学Yasuhiro Go研究组合作发表的论文“Human-specific features o

美或修改灵长类动物豁免条例

  近日,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管理局(FWS)被要求考虑废除一项豁免条例,该条例允许捕捉11种在《濒危物种法案》(ESA)名录中的灵长类动物。如果FWS接受该建议,那么这些被捕获的动物将被视为受到威胁,如此一来,研究人员就必须为相关实验申请许可。目前,相关条例的改变可能会对使用俄勒冈州数百只日本猕猴的

灵长类动物能区分熟人面孔

   近日,研究人员在猕猴大脑中鉴别出两个新区域,似乎能帮助该动物识别“熟人”面孔。  科学界早就知道,由于社会阶层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的日常生活十分重要,因此它们必须能区分面部差别,并判断敌友。但科学家一直不清楚灵长类动物大脑如何处理面部图像。  鉴于猕猴脑部处理面孔信息的系统与人类相似,美

Science:灵长类动物胚胎发育之谜

  原肠胚形成(gastrulation)是发育中的里程碑事件,它涉及早期胚胎发生中出现的一系列复杂的分子、物理和能量重塑转变。不同物种间的这种转变过程各不相同,导致地球上动物形态的多样性。由于技术和伦理上的限制,灵长类动物原肠胚形成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尚不清楚。缺乏处于原肠胚形成阶段的灵长类动物胚胎样

携带人类自闭症基因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建立

   1月26日,《自然》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MECP2转基因猴的类自闭症行为表征与种系传递》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仇子龙研究组与神经所苏州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孙强团队合作完成。该研究通过构建携带人类自闭症基因MECP2的

人类并非唯一肥胖的灵长类动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298.shtm

新研究实现转基因小鼠脑内多基因的同时激活

  1月15日,《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了题为《利用CRISPR/dCas9转基因小鼠在脑内进行多基因的同时激活》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辉研究组与上海科技大学黄鹏羽

Science:揭开灵长类动物胚胎发育的“魔盒”

  目前我们并不清楚灵长类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所发生的分子和细胞事件,如今,来自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家们通过联合研究开发了一种新方法,能在实验室中研究灵长类动物胚胎的生长过程,同时也能帮助研究人员首次观察到胚胎关键发育过程中的分子细节,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Science上。图片来源:Weizhi J

脑内基因治疗,首批受试患者预后良好

  在大约3个月大的时候,Rylae-Ann Poulin开始出现类似于癫痫发作的症状——例如眼睛向后翻、肌肉紧张、以及进食后液体可能进入肺部等等。经过详细检查后,Poulin 被确诊患有AADC缺乏症。  这种极为罕见的疾病折磨着全世界大约135名儿童,该疾病是由于DDC基因突变引起,从而导致人体

科学家首次在女性脑内发现男性基因

  美国科学家研究了59名在32岁至101岁之间去世的女性的大脑样本。在将近三分之二的大脑样本中都发现了一个只有Y染色体才携带的基因,按理说只有男性才会有这种基因。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说,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个基因来自子宫中的男性胎儿。   这一研究是科学家首次在女性大脑内发现男性的

我国学者研究发现了导致大脑衰老的新标记基因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脑衰老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话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研究人员利用来自4只年轻猕猴、3只老年猕猴44个脑区的547个转录组数据,研究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大脑老化的潜在分子遗传机制,并找到可能导致大脑衰老的新标记基因。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期刊《基因组生物学》上。  昆明动物研

大脑衰老竟然是因为它?!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脑衰老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话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研究人员利用来自4只年轻猕猴、3只老年猕猴44个脑区的547个转录组数据,研究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大脑老化的潜在分子遗传机制,并找到可能导致大脑衰老的新标记基因。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期刊《基因组生物学》上。  昆明动物

科学家发现导致大脑衰老的新标记基因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脑衰老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话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研究人员利用来自4只年轻猕猴、3只老年猕猴44个脑区的547个转录组数据,研究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大脑老化的潜在分子遗传机制,并找到可能导致大脑衰老的新标记基因。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期刊《基因组生物学》上。  昆明动物

光纤式在体荧光显微成像系统在动态观测活体动物脑内...

光纤式在体荧光显微成像系统在动态观测活体动物脑内神经元中的应用中国上海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石 莹,陈露岚,姜 民等人在生理学报 Acta Physiologica Sinica, December 25, 2012, 64(6): 695–699 发表文章对建立大鼠脑

Nature:灵长类动物发育和寿命调控的关键通路

  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的研究团队联合攻关,经过三年努力,首次实现了SIRT6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全身敲除,获得了世界上首例特定长寿基因敲除的食蟹猴模型。与SIRT6敲除小鼠表现的加速衰老表型明显不同,SIRT6敲除的食蟹猴在出生数小时内即死亡。多项分

灵长类动物发育和寿命调控关键通路获揭示

  8月23日,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动物所和生物物理所研究团队的一项成果。研究人员首次结合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人类干细胞模型及基因编辑技术,揭示了灵长类动物发育和寿命调控关键通路。  研究人员经过3年努力,首次实现了“长寿蛋白”SIRT6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全身敲除,由此获得了世界上首例

男性普遍比女性短命:其它灵长类动物也是如此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项研究发现,女性寿命之所以比男性更长,是受基因编程决定的。众所周知,女性往往比男性寿命更长。但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这种“男性不利” 现象不仅仅是人类所独有的——不仅仅因为男人更有可能在战争、暴力冲突或工业事故中死亡。对猴子和猿类的研究发现,灵长类动物中雄性普遍要比雌性的

科研人员揭示灵长类动物体温的调节及保护机制

  人类可以冬眠吗?在科幻电影中,人们设想能在冬眠中飞往外太空,或在冬眠中得到生命的延续。那么,我们距离人工冬眠究竟还有多远?  12月5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脑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深港脑院”)王虹和戴辑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线发

科研人员揭示灵长类动物体温的调节及保护机制

人类可以冬眠吗?在科幻电影中,人们设想能在冬眠中飞往外太空,或在冬眠中得到生命的延续。那么,我们距离人工冬眠究竟还有多远? 12月5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脑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深港脑院”)王虹和戴辑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线发表

人类可以冬眠吗?体温调控有望实现

  在科幻电影中,人们设想能在冬眠中飞往外太空,或得到生命的延续。那么,人类可以冬眠吗?我们距离人工冬眠还有多远?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王虹和戴辑团队,在非人灵长类身上实现了基于中枢神经调控的稳定体温调节,揭示了下丘脑视前区(POA)在灵长类

脑内监控显示记忆网络跨越多脑区

  据物理学家组网1月31日(北京时间)报道,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UC)戴维斯分校和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UTHealth)合作,首次显示了不同脑区同时唤起记忆的情况。研究中所用的图论分析方法(graph theory)为进一步揭示人类如何记得时间、地点等细节提供了独特视角。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