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成煤炭净进口国拉闸限电现象此起彼伏

我国GDP在第二季度时首次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是能源消耗量也是世界排名数一数二,拉闸限电现象此起彼伏,煤炭净进口扶摇直上,钢材、铁矿石进口量也屡创历史新高,世界大宗商品价格连连被推涨。我国单位GDP的煤消耗量是日本的15倍,是美国的8.7倍,而我国的煤炭使用量占总能源消耗量的七成。照此速度下去,我国能源缺口从哪补充?为此,本报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现象: 昔日煤炭出口国变净进口国 中国GDP在今年赶超日本的同时,忧患也随之而来,中国能源告急愈加紧迫。 8月份,安徽省淮北市众成水泥厂的一位管理人员说他们在断电的两天前才接到通知要断电一个月。临近的江苏省也采取类似拉闸限电的做法,缓解电力需求。正值夏日全国各地陆续有厂家出现因供电紧张而不得不停电的状况。 今年上半年,我国煤炭进出口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净进口态势,上半年月进口量一直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上半年净进口量同比几乎翻倍。分析人士......阅读全文

美国可再生能源消耗显著增加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数据,于近日公布了反映美国能源生产和消耗走向的2011年美国能流图。该图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能源消耗总量比2010年略有减少,但可再生能源消耗却显著增加。     2011年,美国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

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不足10%

  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7%,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40%,且仍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尚不足10%,且弃风、弃水问题突出。加快转变能源利用方式,,是应对雾霾之困、解决大气环境问题的优选之策。

中国成煤炭净进口国 拉闸限电现象此起彼伏

  我国GDP在第二季度时首次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是能源消耗量也是世界排名数一数二,拉闸限电现象此起彼伏,煤炭净进口扶摇直上,钢材、铁矿石进口量也屡创历史新高,世界大宗商品价格连连被推涨。我国单位GDP的煤消耗量是日本的15倍,是美国的8.7倍,而我国的煤炭使用量

国际能源署称再生能源发电将超越天然气

  国际能源署(IEA)预计,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推动下,再生能源2016年将超越天然气,成为仅次于燃煤发电的第二大发电来源。   国际能源署署长范德胡芬表示,有两大因素带动再生能源增长:一是再生能源由欧洲和美国普及至中东、亚洲、拉丁美洲国家;二是成本持续降低,许多地方已经能与化石燃料竞争。

我国205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达60%

  日前在北京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指出,我国应于2050年形成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60%。  这项名为“中国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暨路径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一个多领域、跨学科合作的研究课题,由来自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等

如何降低真空泵能源消耗

合理选用真空泵的材料 考虑能够维持真空机组机组的运行寿命在6年以上,尽量选用低价易铸的,对于腐蚀性液体等介质的,可选用过流部件防腐、采用不锈钢材质,当然具体选用需结合产业实际需求而论。 合理确定真空泵的出力 首先要摸清各级真空泵系统的阻力,消除阻力过大的异常现象。其次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共同影响下它的z

洛杉矶推行“清凉屋顶” 降低城市能源消耗

  美国爱达荷州国家实验室的屋顶。   美国人口第二大城市洛杉矶近日表示,计划成为全球第一个建设“清凉屋顶”的大都市。该市议会全票通过《市政建筑规范》修正案,要求在建筑顶部建造能够向空中反射和折射太阳热能的“清凉屋顶”,将太阳辐射热能阻挡在建筑之外。   洛杉矶夏季炎热、冬季温暖,因此清凉屋顶在

石敏俊:碳减排约束下的中国能源发展前景

  2014年11月12日发布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告了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中国计划在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从2020年的15%提高到2030年的20%。这一雄心勃勃的行动目标势将对中国的能源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中国能源挑战  当

能源消费总量设限新能源节能两手突围

  昨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会议同意国家发改委提出的预期目标:到201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左右,用电量控制在6.15万亿千瓦时左右。   会议要求建立分解落实机制,把总量控制目标科学分解到各地区,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控

中国能源白皮书发布“十二五”清洁能源是主角

  “到2015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国务院新闻办24日发布的《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再次强调,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根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