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中国需要更多青年成才

少年强则中国强 近来,28岁的邓露入选青年千人计划、22岁的刘路被聘为教授、22岁的焦三牛被提拔为副处级干部,这一系列青年人才崭露头角的事件引发社会强烈反响,赞叹、佩服有之,不解、质疑、猜测也存焉。出于对选拔机制的不信任、妒贤嫉能、保守趋旧观念等各种原因,社会和网络环境中,不乏对青年人才涌现的“惯性质疑”,一旦出现青年人才被提拔重用便笼统以有色放大镜视之。其实,从中国社会的创新发展和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角度,青年人才崭露头角、被重用提拔的现象既是选贤用能、鼓舞青年的好事,同时也能进一步解放我们看待青年人才的思想观念。 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人才更是社会民族最重要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最渴望创新也最容易创新出成果的阶段,青年人才拥有奋进的创业激情和社会理想,他们以活跃的思维、扎实的专业基础、充沛精力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成为社会创新的最大动力,为当代中国的......阅读全文

王辉耀:中国需要更多青年成才

  少年强则中国强   近来,28岁的邓露入选青年千人计划、22岁的刘路被聘为教授、22岁的焦三牛被提拔为副处级干部,这一系列青年人才崭露头角的事件引发社会强烈反响,赞叹、佩服有之,不解、质疑、猜测也存焉。出于对选拔机制的不信任、妒贤嫉能、保守趋旧观念等各种原因,社会和网络环境中,不

王辉耀:如何解决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障碍问题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不仅是我们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是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参与因素。当前,阻碍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的因素之一就是“人”的不可持续,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发展的不可持续。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巨大的“人才赤字”,使得人才发展“可持续性”弱化。

王辉耀:中国要积极从全世界挖人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破除国内人口流动的户籍、身份等障碍,带来国内城乡人口流动的红利,进而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未来30年,中国要从依靠“人口红利”转向依靠“人才红利”。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背景下,我们要放眼世界,从70多亿世界人口中寻找人才,充分发掘“国际移民人才红利”。  联合国相关数据显

王辉耀:我国高端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人才战争”硝烟渐起。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改革移民政策,加大人才吸引或留置力度;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不甘示弱,纷纷加入全球人才竞争行列。近些年,我国在“千人计划”的引领下,已有近百万留学生回流,其中高层次人才两万多名。但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国的人才流失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

王辉耀:我们需要打造一个“中国梦”

●中国在人才争夺战中是最大输家,既是美国最大博士生来源地,又是博士毕业留美最多国家 ●打造“中国梦”是核心战略,对内让国民相信能够发挥才能,对外让全球人才向往到中国安家  日前,中央发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其中很多提法让人耳目一新

王辉耀:“中国梦”应是海归的归宿梦而非发财梦

回来的人少,又没有吸引外国人才进来,我国面临巨大的人才逆差  我国累计出去的人大概有160多万,到2009年底一共大约回来了49万,不到30%。高端人才回来的更少,比如在美国科技工程领域的博士毕业生,回国的只有8%左右。回来的人少,又没有吸引外国人才进来,我国面临巨大的人才逆差。  ——王

光明日报:高层次人才回国,要跨过哪些坎儿

CFP CFP   近日,“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正式公布,其中杰出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均是“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主持人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带头人。在“万人计划”全面实施之际,如何更加充分调动海外高精尖人才回国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值得人们关

王新清:用理性之光照亮青年人才的成长之路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重用青年人才的优良传统。“自古英雄出少年”、“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佳句。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证明,大胆起用优秀年轻人才,是一个国家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标志,也是成就丰功伟业的保证。汉武帝重用霍去病、刘玄德重用诸葛亮、唐太宗重用马周、宋太宗重用吕蒙正……几乎每一个有

中国首部国际人才蓝皮书发布

  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3日在北京联合发布“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这是中国内地第一本重点研究海归群体回国创业及在相关领域发展的蓝皮书。  《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

发展环境等问题阻碍中国吸引高端人才

  对于高端人才而言,一个职位是否有吸引力,除了物质报酬外,更要看是否能够创造出令其发挥聪明才智的机制和环境   “在硅谷,软件公司的技术主管和实验室主任中有35%是华人。甚至有研究认为,仅在美国太空、军事等敏感部门工作的华人专家就有2万多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对本刊记者说

中国科学报:拿什么留住你,我的人才!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大量有着海外求学和工作经验的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撑,但在国家大力推行“百人计划”、“千人计划”的当下,一个让人尴尬的现实却是: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人才滞留率平均达87%。   高端人才为何留不住?海外人才为何不愿“凤还巢”?中国在引才战略方面

中国成人才流失最大国-百万精英滞留海外

  7月10日,广州日报刊发《高中生抢滩“洋高考”调查》一文,引发读者热议,其中不乏有识之士对留学人数持续增加、留学生年龄越来越小这一新留学趋势心存隐忧。   更有数据表明,不光放弃高考赴海外读书的高中生明显增多,办理赴海外读高中的学生也比往年增加了两到三成。不久前刚刚出版的《人才战争》一书更是大

深圳人社局:“举荐制”产生首批青年创业创新人才

  记者30日从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经该局审核、公示,并报经深圳市政府批准,深圳按照“举荐制”产生了首批6名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不拘一格”荐人才,把人才认定权交给“伯乐”们,是深圳探索人才多元评价机制、丰富人才发现方式的创新。  深圳于2015年年底公布实施《深圳青年创新创业选拔支持实施

中科院上海分院表彰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在日前举行的中科院上海分院第二届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表彰大会上,上海天文台杨小虎、上海生科院神经所舒友生、上海硅酸盐所王文中、上海药物所柳红、福建物构所陈学元、上海光机所程亚、上海生科院营养所翟琦巍、宁波材料所李润伟、上海微系统所卜智勇和上海应用物理所樊春海等10名同志被授予

山东省出台12条举措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

  近日,山东省科技厅印发《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若干举措》),通过积极构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造的良好机制,加快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持续智力支撑。《若干举措》共12条,分别从鼓励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加强团队培育、支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评价激励机

李源潮: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国家人才发展规划重大政策协调会11月25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大力度、加快推进重大人才政策创新工作,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制定实施重大人才政策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确定

回国的诱惑:揭秘中国最高级别的人才计划

  什么是“千人计划”?什么样的海归才算“人才”?人才回国图什么?海归人才能改变中国吗?  掌管中国高级官员任免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很少如此高调:向海外敲锣打鼓,呼唤高层次人才回国效力。颇像一次大规模的政治动员。  2008年年底的中国,由向来仅负责任命高级官员的中组部牵头,启

第七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将在京举办

  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第七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将于9月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欧美同学会等有关部门领导和地方政府代表将参加论坛。   此次论坛旨在更好地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分析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总结留学人员回

宫勇吉90后-中国更适合青年科技人才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宫勇吉是个90后。他的成长轨迹是这样的:山东莱阳—北京大学—斯坦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校园走回校园,从学生变为师长。宫勇吉也是2017年“青年千人计划”中的一员,在出国深造后回国发展,回到北航。实际上,包括宫勇吉在内的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在为科技插

王志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王志珍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曾在德国、美国、加拿大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做过访问学者或访问教授。一直以来,她对中国的学术和教育环境比较关注,进行过较多的思考探讨。因此,在《中国科学院院刊》组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专刊之初,即向王志珍院士

会聚优秀青年创新人才-推进“双一流”建设步伐

   由太原理工大学主办、中国教育在线承办的首届“清泽青年学者”学术论坛11月23日在太原启幕,来自国内外的80余名优秀青年学者分别就国际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与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研讨。  本次论坛以“聚全球人脉、揽天下群英”为主题,旨在会聚更多青年科技创新精英,加快推进太原理工大学“双一流

上海大学:聚焦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近日,上海大学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主任陆瑾线上做客新华网“2022高考情报局”,向广大考生和家长介绍今年学校的招生政策和特色专业等情况。 Q1: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上海大学的基本情况? 陆瑾:上海大学建于1922年,今年恰逢建校100周年,它

人才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破除四个脱节

   当前,中国拥有三项世界第一:工程师数量排名世界第一,SCI收入论文世界第一,ZL世界第一,但是这没有改变我们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局面,在全球产业布局当中暂时仍然不能改变世界工厂的尴尬局面,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是存在“四个脱节”,即科技人才与经济的脱节,人才创新成果同产业的脱节,人才创新项目

王桂林委员: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314.shtm近年来,我国在通信、互联网、新能源等领域涌现了华为等一批科技龙头企业,成为国家创新的引领者、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实体经济的顶梁柱、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名片”。   ?王桂林 受

《辽宁省农业领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出台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辽宁省人才强省战略,加速培养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日前,辽宁省科技厅制定出台了《辽宁省农业领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遴选学术功底扎实、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力

王通讯:人才评价谨防三偏差

  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人才。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支持下,光明日报社于1月14日组织召开了“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研讨会。研讨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院士专家对如何更好地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本版(光明日报)1月18日刊登研讨会发言摘要后,引起业界关注,多位学者专程投稿参与

高校携手科研院所合力培养创新发展人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136.shtm 中新网上海3月27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27日获悉,首届全球科技史研究工作坊在上海启动,华东师范大学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战略合作签约。 华东师范大学方面27日介绍,双方

高校携手科研院所合力培养创新发展人才

  记者27日获悉,首届全球科技史研究工作坊在上海启动,华东师范大学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战略合作签约。  华东师范大学方面27日介绍,双方将聚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将顶尖学术资源转化为顶尖育人资源,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合力造就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指

百度王海峰:AI创新和发展,进入“深度学习+”阶段

进入2023年,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对创新和增长充满乐观。 “‘深度学习+’,是创新发展新引擎,驱动技术发展和产业增长,让创新创造大有可为。”在百度Create AI开发者大会上,王海峰提出“深度学习+”:人工智能(AI)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已经进入“深度学习+”阶段。 他指出,深度

王越院士: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科学与技术紧密互动

  中国科学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强国建设发展中持续作出杰出贡献,由此我由衷祝愿:进一步加强钱学森先生提出,老一辈科学家努力工作贯彻的“技术科学理念”“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者构成体系”,在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化解“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均衡”现阶段主要矛盾中加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是因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