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环境DNA或成生物多样性调查新途径

不用捕捞或潜水观察,从海中舀一杯水,就能知道最近有哪些鱼类曾在附近出没,这是什么神仙技能? 上世纪80年代,环境DNA的概念被首次提出,用于研究陆地动物食性或淡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组成等。如今科学家又有了颇具野心的计划:用环境DNA调查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 2018年,首届海洋环境DNA会议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举行,会议指出对渔业、濒危物种进行监控时,应该让海水中的环境DNA“物尽其用”。 海水中能提取出的遗传信息很多,比如海洋生物掉落的皮肤细胞、鳞片等组织,这些都属于环境DNA,它们能为准确识别物种提供帮助。不止是告诉人们海洋中有哪些动物,环境DNA还能告诉人们哪些地方有常见的食用鱼类出没,或者检测到哪些水域可能存在污染。 不过,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丁少雄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是一项不错的技术,但目前还存在不少缺陷”。 告别拖网 2017年夏天,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东北部渔业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阅读全文

《Science》:没有骨头,古墓也能做人类DNA检测了

  沉积物(sediments)形成了富含骨骼残骸的考古遗址的地质层,但是这些沉积物地层中的剩余DNA一直不受古人类学者的重视。直到今天,一队由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SIC)主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种新技术,可以用于追踪这些沉积物中的DNA,甚至在没有骸骨的洞穴或地层中,也可以检测到古代遗留下

北京色谱年会十周年 浓墨重彩话色谱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玉奎院士   来自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张玉奎院士与大家分享的报告题为《色谱进展—机遇和挑战》。   从1990年至2010年,中国色谱论文的总量达28324篇,占全球总数的22%;GC、HPLC、CE研究呈明显增长。近20年来,中国的色谱研究在全球

PNAS:疏水力使得DNA结构稳定

  近日,来自瑞典查尔默斯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关于DNA组装机制的新理论。此前的主流理论认为,氢键是将两条DNA链结合在一起的关键,而这一新的研究表明水分子才是其中的关键。这一发现为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提供了新的认知。相关结果表在《PNAS》杂志上。  DNA分子包括两条链,由糖分子和磷酸基

科学家用环境DNA研究最大鱼类

  新技术可廉价简单的分析海洋动物种群及健康情况  科学家如今仅仅通过漂浮在海洋中的废弃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已经能够确定地球上最大和最神秘的鱼类——鲸鲨的种群规模以及遗传特征。  这项工作标志着研究人员第一次能够利用所谓的环境DNA(eDNA)评估一种水生物种的遗传特征,并且这种技术能够帮

癌症“坏运气”?Science:近2/3癌症突变源于DNA复制出错!

  “近2/3的癌症突变源于DNA复制过程中随机发生的错误!”  这是来自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基默尔癌症中心(Johns Hopkins Kimmel Cancer Center)的科学家们在3月24日发表于《Science》期刊上的一篇最新学术论文的结论。它意味着,DNA复制出错是导致癌变的主要因

灭绝时间远超DNA寿命:复活恐龙还有戏吗

  一位科学家从一只吸了恐龙血、嵌于树脂化石中的蚊子身上提取出恐龙DNA,成功复制出恐龙,并最终建成了一座恐龙公园,这是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故事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恐龙,这个灭绝了上千万年的物种,牵动着很多人的神经,人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渴望,甚至有大胆的科学家想要复活这个史前巨兽。

时空穿越 TA们的DNA“飞”入太空

   随着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的一声轰鸣,在地球上几近消失的华南虎DNA(脱氧核糖核酸)被存储在特制容器中向太空飞去。与华南虎DNA干粉同行的,还有金丝猴、天行长臂猿、蕙兰、水稻、大豆、三七、蒲公英等动植物的基因样本。  据报道,此前不久的2018年10月底,科幻作家刘慈欣等人的DNA样本,通过长二丙

非程序DNA合成检测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 非程序DNA合成(Unscheduled DNA Synthesis:UDS)即S期外的DNA合成。在一般情况下细胞内DNA合成只见于S期,但当处于非S期细胞DNA受损伤时,随着DNA损伤的修复也将发生DNA合成现象,即UDS。在化学致突变物、致癌物作用诱发细胞DNA损伤时,也诱导DN

达尔文加拉马克,可能才是完整的进化论

  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达尔文理论也显示出了一些不足之处。  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代生物学的许多主流研究方向都以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自然选择”的进化论为基础:只有最能适应环境的生命体才能在物种演化的洪流中获得生存和繁衍的权利。这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也被称为适应,而最容

免疫细胞的衰老,主因是环境 | Cell揭示根源

  来自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完成了这一庞大的工作,分析了大量免疫细胞。他们发现,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的免疫细胞携带更多的染色质修饰。而且,这些修饰差异主要来源于环境。  研究团队的关注点在于组蛋白(与细胞核内DNA紧密结合的蛋白结构)修饰,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部分,后者在健康、疾病领域有着不容

海洋不同生境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实验概要本实验采用NaI/玻璃粉方法、溶菌酶与蛋白酶K/离心吸附柱方法以及试剂盒PowerSoil  DNA Isolation Kit (MO BIO  Laboratories,Inc.)三种方法对海洋岸边土壤、海水以及沉积物三种样品进行DNA抽提。为比较不同方法的抽提效果,

非程序DNA合成检测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非程序DNA合成(Unscheduled DNA Synthesis:UDS)即S期外的DNA合成。在一般情况下细胞内DNA合成只见于S期,但当处于非S期细胞DNA受损伤时,随着DNA损伤的修复也将发生DNA合成现象,即UDS。在化学致突变物、致癌物作用诱发细胞DNA损伤时,也诱导DNA

在纤毛虫鉴定了DNA6mA甲基转移酶复合物及阐明生物学功能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控基因组印记,X染色体失活,转座子抑制,基因表达,胚胎发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真核生物中最主要的DNA甲基化修饰是5-甲基胞嘧啶(5mC)。由于其在真核生物中的丰富性和重要性,以前的研究集中表征5mC。相反,N6-甲基腺嘌呤DNA(6mA)修饰是原核

刘伯宁:后基因组时代10年间生命科学的发展与挑战

  8月2日,我国科学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在人类1号染色体上发现了肝癌的易感基因区域。这将为肝癌的风险预测、早期预防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事实上,自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完成迄今,科学家已经相继发现70余种疾病的易感基因,基于此的基因诊断产业已经初现端倪,但10

新测序技术——Ribose-seq

  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它们会在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中嵌入基因组DNA,进而影响基因组的稳定性。然而,迄今为止人们还无法鉴定和定位这些插入DNA的核糖核苷酸。  为此,乔治亚理工学院和科罗拉多大学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新测序技术,Ribose-seq。该技术可以鉴定和分析插入基因组DNA的核

哈佛大学研究:40%疾病由遗传引发 25%由环境造成

   据英国《每日邮报》1月14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对4500万美国人进行长达24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哪些疾病是由基因引起的,而哪些疾病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是迄今为止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研究。  据其最新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期刊上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调查

《Nature》子刊:同济大学等成功制备神经干细胞衰老模型

  衰老是指随时间推移身体组织的机能下降,经常引起衰老相关的退行性疾病,例如:三篇论文深入了解衰老带来的神经元变化。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神经干细胞的衰老,对于中枢神经细胞衰老非常重要。然而,其根本分子机制的阐述却因为缺乏合适的衰老模型而受阻。   2014 年3月13日,来自同济大学、南通大学、清华

Nature子刊报道:在纳米尺度观察DNA的合成

  美国癌症协会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预计新增1688780例癌症新病例,600920人将死于癌症。  这些数字是如此的触目惊心,引人唏嘘不已。更糟糕的是,直到现在,人类仍然不知道为什么会得癌症,应该如何阻止癌症的蔓延。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表在自然杂志子刊《自然 纳米

青岛能源所发明简易高效的单细胞分选与测序对接技术

  为了满足考察自然界中细胞“原位功能”这一共性科学需求,“现场”、“实时”的单细胞分选与测序已成为生命科学装备研制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尽管第三代测序技术已实现仪器微型化,但与测序对接的单细胞精准分选装备却仍然相当笨重和昂贵,难以支撑各种科学考察中针对微生物组功能的现场分析。最近,中国科学院青岛

能源所发明简易高效的单细胞分选与测序对接技术

  为了满足考察自然界中细胞“原位功能”这一共性科学需求,“现场”、“实时”的单细胞分选与测序已成为生命科学装备研制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尽管第三代测序技术已实现仪器微型化,但与测序对接的单细胞精准分选装备却仍然相当笨重和昂贵,难以支撑各种科学考察中针对微生物组功能的现场分析。最近,中国科学院青岛

Cell:细胞癌变需要一场“完美风暴”

  Cell杂志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首次向人们展示了细胞癌变所需的“完美风暴”。剑桥大学和St Jude儿童医院的科学家们发现,越容易满足癌变条件的器官,发生癌症的机率也就越大。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能够修复受损 的组织和替换衰老的细胞。研究人员指出,癌症更容易发生在干细胞中,但干细胞发展出癌

质粒提取的原理与常见问题

现在较常用的质粒提取方法有三种:碱裂解法、煮沸法和去污剂裂解法,前两种方法较为剧烈,适用于较小的质粒(<15Kb),而去污剂裂解法则比较温合,一般用于分子量较大的质粒(>15Kb)。 碱裂解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制备质粒DNA的方法。其原理为:染色体DNA远远大于质粒DNA,染色体DNA为线状

高效管理实验室冰柜与样本建议

  实验室中最大的耗能设备是冰柜,需要为此付出的成本相当高,采取合理化建议后,能够降低该部分费用;2018年,将会有一场实验室节能项目大竞赛。   实验室消耗资源巨大,尤其是电力能源系统,其中,冰箱或冰柜占据较大比重;冰柜,尤其是老型号冰柜每天耗能比单户住宅高出30千瓦时。同时,实验室

神奇!Science重要发现:母爱竟会改变孩子DNA

  在这篇题为“Early life experience drives structural variation of neural genomes in mice”的论文中,来自Salk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证实,雌性小鼠的育儿方式真的能改变后代的DNA。这项成果支持了先前关于“儿童环境如何影响人类大

煮沸裂解法提取质粒DNA

  质粒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的一个或多个能独立复制并稳定遗传的小型环状双链DNA分子,其分子量一般在0.2-10KD范围内。由于质粒分子小,便于分离和提取,可以携带目的基因进入细菌、动物细胞或植物体内进行扩增与表达。  质粒提取方法即去除 RNA,将质粒与细菌基因组 DNA分开,去除蛋白质及其它杂质

磁珠法分离纯化DNA原理及其步骤

    磁珠法纯化DNA原理    磁珠法核酸纯化技术采用了纳米级磁珠微珠,这种磁珠微珠的表面标记了一种官能团,能同核酸发生吸附反应。硅磁(Magnetic Silica Particle)就是指磁珠微珠表面包裹一层硅材料,来吸附核

核酸分离与纯化的原理及其方法学进展

核酸的分离与纯化技术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一项基本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及其相关等领域,核酸的分离与纯化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各种新方法、经完善后的传统经典方法以及商品试剂方法的不断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就核酸分离与纯化的原理及其方法学进展作一综述。核酸分离

核酸分离与纯化的原理及其方法学进展

核酸的分离与纯化技术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一项基本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及其相关等领域,核酸的分离与纯化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各种新方法、经完善后的传统经典方法以及商品试剂方法的不断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就核酸分离与纯化的原理及其方法学进展作一综述。核酸分离

核酸分离与纯化的原理及其方法学进展

 核酸的分离与纯化技术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一项基本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及其相关等领域,核酸的分离与纯化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各种新方法、经完善后的传统经典方法以及商品试剂方法的不断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就核酸分离与纯化的原理及其方法学进展作一综

磁珠法分离纯化DNA原理及其步骤

磁珠法纯化DNA主要是利用利息交换吸附材料吸附核酸,从而将核酸和蛋白质等其细胞中其他物质分离。本文主要概述了磁珠法纯化DNA原理、核酸分离与纯化的原则、核酸分离与纯化的步骤。磁珠法 纯化DNA原理磁珠法核酸纯化技术采用了纳米级磁珠微珠,这种磁珠微珠的表面标记了一种官能团,能同核酸发生吸附反应。硅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