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调制叶绿素荧光仪的发展

1983年,WALZ公司首席科学家,德国乌兹堡大学教授Ulrich Schreiber博士利用调制技术和饱和脉冲技术,设计制造了全世界第一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荧光仪——PAM-101/102/103。所谓调制技术,就是说用于激发荧光的测量光具有一定的调制(开/关)频率,检测器只记录与测量光同频的荧光,因此调制荧光仪允许测量所有生理状态下的荧光,包括背景光很强时。正是由于调制技术的出现,才使得叶绿素荧光由传统的“黑匣子”(避免环境光)测量走向了野外环境光下测量,由生理学走向了生态学。 经过充分暗适应后,所有电子门均处于开放态,打开测量光得到Fo,此时给出一个饱和脉冲,所有的电子门就都将该用于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为了荧光和热,此时得到的叶绿素荧光为Fm。根据Fm和Fo可以计算出PS II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Fm-Fo)/Fm,它反映了植物的潜在最大光合能力。......阅读全文

2010年北京易科泰上海叶绿素荧光技术及应用研讨会通知

  20世纪80年代,Quick等(1984)发明了脉冲调制技术(PAM)测量叶绿素荧光,从而催生了美国Optics及德国Walz等的脉冲调制荧光仪产品。进入90年代,双调制荧光仪(Trtilek等,1997)的研制成功,使荧光测量时间解析度(采样频率)达到100ns,从而可以进行精细的O

藻类表型研究全面解决方案

藻类是蓝藻门、眼虫藻门、金藻门、甲藻门、绿藻门、褐藻门、红藻门等一系列水生生物的总称。其形态种类众多,小至微米级的单细胞微藻,大至长达几米乃至几十米的大型褐藻。藻类作为水体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对整个生态系统乃至地球圈的稳定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莱茵衣藻、蓝藻等模式藻类为功能基因、生物进化、光合作用

脉冲瞬态叶绿素荧光仪的研发(一)

脉冲瞬态叶绿素荧光仪的研发郝建卿1 白瑜2 张荣2 郑彩霞1 高荣孚11.北京林业大学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植物生理教研组 2.北京雅欣理仪科技有限公司     Schreiber(2004)和 Strasser(2004)的文章代表当前叶绿素荧光仪的主流方

植物表型组学概念和测量方法讨论

首先植物表型是受基因和环境因素决定或影响的, 反映植物结构及组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及结果的全部物理、生理、生化特征和性状。说到育种不得不提到“表型”的概念,在生物学和遗传育种领域,特别是作物育种领域,表型是指基因型和环境决定的形状、结构、大小、颜色等生物体的外在性状。表型组又是指某一生物的全部性状特

海洋在线监测技术(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什么是海洋在线监测技术?在线监测的对象是什么?难点在哪里?如果你不了解,那么请你关注微信公众号:海洋生态大讲堂。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2016年9月4日,“海洋生态大讲堂”邀请青岛水德仪器有限公司张国豪总经理和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孙秀军博士开讲“海洋在线监测技术”系列(三)主题讲座“ 海洋在线

捕光聚合物材料在人工调控加速植物光合状态转换的使用

INTRODUCTION人工调节PSI与PSII之间的状态转换,将是提高自然光合效率的一种巧妙和**前景的方法。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一种合成的捕光聚合物[poly(boron-dipyrromethene-co-fluorene) (PBF)],该物质具有吸收绿光和发射远红光的特性,可以提高小球

捕光聚合物材料在人工调控加速植物光合状态转换的...-2

State transition regulation PBF synergistical improvement of PSI and PSII activity  如上图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小球藻的捕光色素复合体LHC趋向处于一种向PSII和PSI均衡功能的中间态。P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二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15项,不含专用领域)  16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科学与应用  中科院是中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之一,是科学与应用目标的提出者和实施者,50余家院属单位承担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务和多项协作配套任务,突破了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在载

《自然》2020年十大科学发现解读

2020年12月14日,Nature公布了其评选出的2020年十大科学发现,其中包括:冷冻电镜突破、压力导致白发的原因、南级臭氧法逐渐恢复、银河系中的快速射电暴等。这十大科学发现中,有2篇论文发表于Science杂志,其余12篇均发表在Nature杂志上。为了让广大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十大科学发现的重

收购、推新、立项 拉曼光谱依旧火热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自从1928年C.V.拉曼发现拉曼散射现象以来,拉曼光谱仪器的发展可谓经历了一波三折,直至60年代激光光源的问世,以及光电讯号转换器件的发展才给拉曼光谱带来新的转机。直至今日,拉曼光谱技术发展依旧迅速。2017年,2家国际大型仪器厂商进军拉曼市场,国产厂家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拉曼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