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广东立法破解垃圾处理设施选址难题

“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服务多个区域的,选址时可以由所服务的区域分别确定一个备选选址方案”; “地级以上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异地长期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运营单位应当采取开放参观、监测数据实时公开等多种方式”; …… 12月1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对外公布了《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选址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选址等相关工作确定了坚持科学选址、集中建设、长期补偿、各方受益的原则,并制定了具体执行方式,着力破解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落地难的问题。 为什么要出台《决定》? 解决垃圾处理“邻避”问题,让垃圾焚烧项目落地不再难 “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这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解决农村垃圾问题的普遍模式。然而在垃圾处理设施的选址问题上,因担心环境卫生问题,不管是农村村民还是城市居民,均反对将其建在自......阅读全文

经济日报:用“简单生活”应对“垃圾围城”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了“垃圾围城”现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   【微评】垃圾围城已成为当今中国城市之困,一些甚至曾经“绿水青山”的乡村也在劫难逃,垃圾的产生来自生产、生活等环节。破解“垃圾围城”难题,

“垃圾围城”,城市如何突围?

  城市垃圾处理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6月20日,环保部、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研究拟定了《关于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的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请关注――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是地球上唯一一种不断增长、永不枯竭的资源。”这是2000

“垃圾围城”让世界恐慌

  世界上有一样东西会只增不减,那就是令人窒息的垃圾。当愈演愈烈的“垃圾危机”再次让意大利蒙羞时,法国也因为环卫工人参加罢工而出现了“垃圾围城”的尴尬。这两年,世界电影里不断出现垃圾最终演变成异形生物的可怕预想。而在现实中,一场暴雨导致的垃圾山倒塌就活埋了菲律宾数百人,而印度的圣河早已沦为“垃圾河”

破解“垃圾围城”之困

  我们无法回避垃圾的出现,它与人类社会发展如影随形。而垃圾越来越多以至围城,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垃圾?“一埋了之”注定难以为继。垃圾处理水平已成为体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垃圾”处理急需跟上形势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中国有关部门于2007

破解垃圾围城,路在何方?

“垃圾围城”使许多城市不堪重负垃圾填埋场侵占了越来越多的土地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资料显示,2009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为1.83万吨,总量达到669万吨,并将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然而,北京市的垃圾填埋场将在4年后全部填满。和北京一样,全国许多城市

焚烧还是填埋?北京垃圾围城VS江浙“抢”垃圾

  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垃圾体量持续增加,垃圾处理要求日益增长,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垃圾围城”的紧张局面。面对体量持续增加的城市垃圾,填埋和焚烧,哪种处理方式更合适?  两大现象:北京“垃圾围城”VS江浙“抢”垃圾  北京市进行垃圾处理的方式较为单一,约有九成的垃圾通过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加之前期

垃圾围城难题如何破解 做好垃圾分类首当其冲

垃圾围城难题如何破解 做好垃圾分类首当其冲    杭州“5・10事件”已趋平息,但它引发的对“垃圾围城”难题的思考,却并未画上句点。近日广州提出要创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自然也是“垃圾围城”语境下的举措宣示。对于“垃圾围城”难题,业界已不乏共识,即要实

垃圾围城:我国建筑垃圾“年产”超20亿吨

   随意倾倒污染环境,处理利用程度不高,产量巨大增速惊人……《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京、津、冀、鄂、吉、辽等地调研了解到,我国每年建筑垃圾产生量可达20亿吨以上,并且年均增速可能保持10%以上。由于管理长期缺位、资源化利用率不足、处理处罚力度不够等方面原因,建筑垃圾“围城”,已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垃圾焚烧发电:破解我国"垃圾围城"困境的新出路

  从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心北行约30公里,一座占地120亩的花园式垃圾焚烧发电厂成为空阔农田间最醒目的建筑。而在它对面不足一公里远的地方,是这个城市唯一的并且已经终结使命的垃圾填埋场,延绵数百米的垃圾山高出地面近30米。   这家位于济南市济阳县孙耿镇高家村南侧

水泥窑“吃”垃圾,“围城”隐现新路?

  成本太高、尾气有毒、燃烧不完全――当众多遭遇“垃圾围城”的地方,把目光投向垃圾焚烧发电时,相关的质疑也如影随形,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使垃圾焚烧这条“突围”之路也成了死胡同。有没有一条新的技术路线,能让问题都迎刃而解?近日,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在安徽铜陵海螺水泥有限公司采访时,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