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英美科学家用3D技术复活恐龙

英国和美国的科研小组对侏罗纪草食性恐龙的饮食习惯进行了研究,他们使用3D高科技效果“复活”了远古时代的庞然大物。 科学家们以梁龙作为研究对象,梁龙是一种大型的草食性恐龙,生活在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梁龙的体型巨大,一般的身高超过170英尺,重达12吨,梁龙是地球历史上身体最长的动物,仅脖颈的长度就达到20英尺。 长期以来,这种远古时代的庞然大物的饮食习惯都是一个迷。通过现代科技技术,科学家们用3D效果还原了梁龙的生活状态,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分析梁龙骨骼的受力状况,从而推测出其饮食时的详细数据。 以CT扫描技术为基础的3D还原效果显示,梁龙并不像此前猜测的那样一口一口地啃食树叶,而是大口咬住一个树枝,然后将全部树叶扯进口中,这期间,头骨和牙齿基本不受力。 现代科技为我们“复活”了远古巨兽,科研人员表示,恐龙的生活习惯及其不可思议,几乎没有任何一种现代动物可以予以类比。 据悉,这组科学......阅读全文

克隆鱼诞生50年 中国克隆技术陷入困境

  在不久前上映的美国大片《遗落战境》中,由汤姆·克鲁斯饰演的克隆人在发现自己的身份后,奋起反抗外星人,最终获得胜利。   紧接着,电影《侏罗纪公园》再次讲述了科学家利用DNA技术复活恐龙却遭遇疯狂猎杀的故事。   两部大片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再度激起了人们对克隆技术的浓厚兴趣。

中科院“大型生物智能复活”科技成果首次与公众见面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学艺术中心利用智能仿生机器人技术实现的“大型生物智能复活”科技成果29日在天津首次与观众见面。   记者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文化创意展交会上看到,中科院展位摆放着两台大型四足智能机器人,该机器人模仿恐龙造型,十分逼真。另外一台仿大象机器人在观众的手

2016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入选新闻囊括了一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入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通过计量统计遴选出天文学与天体物理[1]、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这五个学科中受到科技界热切关注的科学成果,及中国研究者参与的每个学科TOP30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热点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物理与材料学领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张余洋、丁洪及高鸿钧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灭绝时间远超DNA寿命:复活恐龙还有戏吗

  一位科学家从一只吸了恐龙血、嵌于树脂化石中的蚊子身上提取出恐龙DNA,成功复制出恐龙,并最终建成了一座恐龙公园,这是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故事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恐龙,这个灭绝了上千万年的物种,牵动着很多人的神经,人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渴望,甚至有大胆的科学家想要复活这个史前巨兽。

史前生物复活或永不可能 DNA保存有期限

  据西班牙《趣味》月刊9月号报道,重建古生物的基因最初是一个非常局限的研究项目。波伊纳坦言:“那时候我们认为永远都无法获取灭绝生物的完整基因组,顶多能找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证据就是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上的两个完整的基因组。第一个基因组属于一只4300年前生活在现在俄罗斯北冰

美国《探索》杂志:未来的科学何去何从

11位顶尖科学家对今后30年科学将引领人类走向何方进行预测  美国科普杂志《探索》为庆祝发行30周年,邀请11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对今后30年科学将引领人类走向何方进行了预测。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些科学大师们到底怎样说。  1.肯·卡尔代拉(Ken Caldeira,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资深科学家,美国国

盘点2014年度十大改变世界的革命性技术

  基因编辑更快更准更简单  1973年,斯坦利•N•科恩(Stanley N. Cohen)和赫伯特•W•博耶(Herbert W. Boyer)找到了改变生物体基因组的方法,成功将蛙的DNA插入到细菌中。20世纪70年代末,博耶的基因泰克(Genetech)公司对大肠杆菌进行基因改造,使其带有一

理化所研制出功能电子电路桌面式3D打印系统原型机

  近日,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刘静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继提出液态金属印刷电子学方法后,首次成功研制出了室温下直接生成纸基功能电子电路乃至3D机电器件的桌面式自动打印设备原型样机,为新技术向普及化推进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文章发表在Nature出版集团系列期刊《科学报告》上(Zheng

2018年度领军人才和科技新星入选名单公布

  9月21日  北京市科委正式对外发布了2018年度  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入选人员名单  领军人才工程  领军人才工程是《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十二项重点人才工程之一,是针对50周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带头人,突出对领军人才自身发展

《科学》:基因编辑婴儿入选年度“科学崩坏”事件

  《科学》杂志每年会评出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最为重要的十大科学突破(Science Breakthrough)。今年,夺得年度突破桂冠的是“单细胞水平细胞谱系追踪技术”,帮助破获多起悬案的法医系谱技术、#MeToo 运动等也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贺建奎前两天被《自然》杂志评为年度人物后,其主导的基

张锋:如何在34岁跻身于世界顶尖生物学家?

  豉汁蒸凤爪端上桌后,一个小女孩顽皮地用筷子哒哒地敲打着餐桌。一位穿着Polo衫和牛仔裤的男士,正在和自己的小女儿、妻子和母亲享用着广式点心。在波士顿唐人街这个喧闹的餐厅,没人会多瞄一眼这位男青年。  没人能猜到,34岁的张锋会是这一代人中公认的最具转化能力的生物学家,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在两个领域

2019年中国学者86篇Cell,Nature及Science文章汇总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结束了,iNature盘点了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发表的成果,我们发现总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体介绍如下:  4-6月发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业大学王文,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BGI 张国捷及丹麦哥本哈根

英科学家将利用胚胎干细胞3D打印人体器官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离培育重要器官又近一步,不久可能使从人到人的移植成为历史。专家已研发出三维打印技术,可用胚胎干细胞制造人体组织。这种由爱丁堡赫瑞-瓦特大学开发出的方法意味着病入膏肓的病人可轻易获得肝脏、心脏和其他器官。  科学家已用这种方法培育出骨髓和皮肤。但他们也开始努力

如何评估3D打印侵犯知识产权的风险?

  时至今日,国内外媒体上的报道超出了人们对3D打印技术的预期:有科学家用3D打印制作的人工下颌骨完成了移植手术;有工程师用3D打印制造了全尺寸的F1赛车并完成了测试;在英国的南安普顿大学,人们甚至还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3D打印”的飞机。抛开其多种实际运用,这种打印技术从原理上来说并不复杂:计算机首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猛犸象完全复活是不可能的

  “让猛犸象完全复活是不可能的,只是让现代亚洲象具备许多猛犸象的特征,更不可能在野外生存。”当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袁训来研究员看到这个消息时,调侃地说到:“这只是用来检验基因技术,显得人类很有能耐。”  近日,有媒体报道,哈佛大学研究团队正在开展“反灭绝”基因研究:先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取得冰封长毛

《时代》周刊盘点2014年25项最佳发明(一)

  悬浮滑板、智能宇宙飞船、可食用的食品包装袋以及其他更多产品,都位列美国《时代》周刊网站于2014年11月20日评选出来的25项最佳发明之列。这些发明不仅使得我们的世界更美好、更智能,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加充满乐趣。   磁悬浮滑板--Hendo Hoverboard  1.磁悬浮滑板  在

2012-2017年搞笑诺贝尔奖盘点!

  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s)由美国人马克?亚伯拉罕斯创办,此人创办了一份名为《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的科学幽默杂志,从1991年开始,每年颁奖一次。入选“搞笑”版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必须不同寻常,能激发人们对科学、医学和技术的兴趣。与其他学术

世界首辆3D打印赛车完成测试 时速超百公里

  世界上第一辆3D打印赛车“阿里翁”,已在德国的霍根海姆赛道完成测试“阿里翁”从设计到完成打印只用了3周时间。“阿里翁”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神马  Materialise的3D打印机,能够逐层打印任何塑料物体  “阿里翁”的内部结构包含在设计图中,整个打印

必看3位专家公益直播 速成分子光谱顶级高手

——PerkinElmer 80周年公益活动暨第49期PerkinElmer客户体验中心(CKC)开放日活动在京举办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7年11月3日,PerkinElmer 80周年公益活动暨第49期PerkinElmer客户体验中心(CKC)开放日活动举办,本次活动主题是红外/近红外光谱

与比利时弗兰德研究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比利时弗兰德研究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通知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比利时弗兰德研究基金会(FWO)双边合作协议,2018年双方共同征集和资助中比合作研究项目。经过公开征集,我委共收到项目申请116项,经初步审查并与比方核对清单,确定

论科研实验的功臣:人类的美丽何必让动物痛苦

  用动物实验来检测化妆品的话题,近日引起读者关注。有关专家表示,现在已有很多技术、方法和措施,不用动物实验就能保证化妆品的安全性和品质——  “我们的生活中都离不开化妆品,但是如果你看见化妆品是经过动物实验测试的,你会发觉这个过程一点都不美丽。”4月17日,台湾防止虐待动物协会(Taiw

多种分析技术揭开琥珀中恐龙标本面纱

  【导语】 科学家团队获得这块琥珀标本后,就开始采取多种无损成像和分析手段来研究它。中科院动物所的显微CT、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的硬X射线相衬CT、X射线荧光成像和X射线近边吸收谱、上海同步辐射装置的硬X射线相衬CT等都派上了用场。他们通过对CT数据的重建、分割和融合,无损得到了隐藏在羽毛

低碳经济:地球系统观的实践

  ——访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齐晔   “近20年,我一直在环境气候科学这个领域工作,与其中的许多科学家都有接触。对气候变暖,上世纪90年代就有著名科学家一直有质疑;但从科学的角度讲,这是正常现象——允许不同的声音,要求大同存小异,要看共识。”   虽然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早已

科学家脑洞大开 高端智能工具如何改善人类健康

  在过去十几年中,智能手机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银行业到购物,再到娱乐,不一而足。在充满创意的数字化技术、云计算以及机器习得这三股力量的合力作用之下,日渐医用化的智能手机正准备改变医疗行业的各个领域,其结果则是,作为病人的用户将首次登上这一舞台的中央。  在智能手机的革命化影响下

科学史丨“523任务”与青蒿素发现的历史探究

黎润红1 饶毅2 张大庆1(北京大学 1医学部100191,2 生命科学学院 100087)  摘要  青蒿素的发现是在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完成的。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青蒿素的发现及其成果的评价存在着诸多争议,甚至在青蒿素发现的代表人物之一——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之后,相关的争议

斯坦福大学AI100报告:“人工智能+医疗”五大场景

  2014 年,斯坦福大学启动了“AI100”项目,即“人工智能百年研究”。该项目集结了各领域顶尖的研究人员,旨在研究并预测人工智能将如何发展,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  “人工智能+医疗保健”一直被视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领域。未来几年,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序有望改善数百万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2014年世界生物医学科技发展回顾

  生物 医学  美 国  遗传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细胞学攻克检测与治疗多项难题;脑科学研究记忆刺激技术帮助恢复记忆,发现大脑存在“意识开关”和“信息交换台”。  田学科(本报驻美国记者)遗传学方面,杜克大学绘制出综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点图,而脆弱位点所在区域正是DNA复制机变慢或停顿的地方

全面回顾:2014年全球生物医学突破进展

  美 国  遗传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细胞学攻克检测与治疗多项难题;脑科学研究记忆刺激技术帮助恢复记忆,发现大脑存在“意识开关”和“信息交换台”。  遗传学方面,杜克大学绘制出综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点图,而脆弱位点所在区域正是DNA复制机变慢或停顿的地方,揭示了许多固体肿瘤中基因异常的源头;冷泉港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