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家提出拯救大堡礁终极方法

保护全世界珊瑚礁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采取严厉措阻止全球变暖。这是对澳大利亚的标志——大堡礁的3处大面积死亡珊瑚进行的一项最新分析得出的结论。研究发现,因气候变化导致的反复白化将考验珊瑚礁的韧性。 并未参与该项研究的美国檀香山市夏威夷海洋生物学研究所珊瑚礁生态学家James Guest表示,这一令人担忧的结果应该得到“非常认真的对待”。Guest说:“大堡礁的形势看起来真的非常严峻。” 当温度较高的海水导致珊瑚礁排出名为虫黄藻的共生藻类时,白化现象便发生了。而虫黄藻能够利用光合作用产生自己及其寄主所需的养分。失去彩色藻类的珊瑚逐渐变为白色,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白化。一旦海水的温度在几天或几周内下降,这些共生藻类还会回来。然而如果白化现象持续下去,等待珊瑚礁的便只有死亡。 2016年的白化现象可谓创下了历史最严重纪录——在2300公里长的珊瑚礁系统中至少有85%遭受了破坏。令人惊讶的是,最严重的受损发生在大堡礁的北半部。由于远离......阅读全文

《自然》公布2016年度十大科学人物

  2016年版的《自然》年度十大人物今天(12月19日)公布了,这是《自然》选出的在今年对于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十个人。“今年的名单突显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员,在天文学,生殖生物学和少数族裔在科学领域的权利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ichard Monastersky,《自然》的特写编辑表示,“

海洋变暖持续加速?过去是,未来更是

(上图)全球上层2000米海洋热含量变化:过去的变化和未来预估。右侧样条为2081-2100年预估值。(下图)新的海洋热含量估计(蓝色)比IPCC-AR5中的五个估计(灰色)显示出更强的同期海洋变暖速率。气候模型的同期模拟结果(黄绿色)和新的观测估计一致。  海洋变暖是全球变暖的一个核心和基本指标。

庆承瑞:全球变暖与反变暖之争和病态科学

  全球气候变暖究竟是无可置疑的权威结论,还是一个缺乏科学依据的谎言?为什么这一研究难度极大的复杂科学问题,在IPCC一方研究得出的结论全是不利的结果,而NIPCC一方则全是有利的。真正科学的结论会是这样吗?  近年来有关温室气体,特别是CO2使全球气候变暖并将导致灾难性后果的理论,

《自然》杂志盘点2009年气候科学

气候无疑是2009年的重要“标签”之一。虽然去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 候变化大会没能达成一个新的国际减排协议以接替将于2012年“寿终正寝”的《京都议定书》,但它确实成功地将全球的关注目光聚焦到全球变暖这一议题上。 再加上去年年底常年干旱少雨的沙特遭受特大暴雨袭击;英国北

2015国际十大科技新闻

  科技是一种迷人的信仰。理论的改写、技术的更迭,都让我们更深地理解世界,更好地改变世界。2015年的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有对基础物理的求索,对宇宙深空的探测,对人脑功能的发掘,也有对争议性技术的讨论,对气候变化的思考……而最让我们欣喜的是,今年的国际“十大”,有了更多来自中国的消息。  1.中科大首

访英国科学家摩尔:百年前排放引发今日气候变化

摩尔和自己的中国座驾骑行在北师大校园。   租住在鼓楼胡同里的英国科学家摩尔教授(John Moore),每天清晨都骑着自行车、穿过护城河,来到北师大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下称“北师大全球院”)上班。   今年是摩尔来北师大全职工作的第四年。2009年,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的引进学者

大堡礁:绝处何以逢生

   澳大利亚大堡礁遭到捕鱼、农业灌溉以及海岸线开发的破坏,而气候变化又带来新的威胁。随着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表示可能会把大堡礁列入“危险”名单后,澳大利亚政府终于决定对其采取保护措施。澳政府日前起草了一份综合战略计划,以便在保证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的前提下,保护大堡礁的生态“价值”。然而,这份保护计划却

植树造林,让地球降温还是升温?

  一提到抵御气候变化,树木常被认为是最好用的“武器”之一。由于各国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取得的进展有限,许多政府和倡议人士力推植树计划,希望利用树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气候变化。但是最新研究表明,树木可能并不总像人们希望得那样有用。马来西亚的樟树在生长过程中会避免树冠重叠,因此从下往上看时,仿佛一

Nature:2015年度十大科学事件出炉!

  从气候变化到基因编辑伦理,研究人员在2015年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他们还作出了重要发现,包括冥王星上的冰山、量子怪诞性的证据以及关于细胞内分子机制的细节。  通往巴黎之路  今年,全世界开始认真对待气候变化。随着12月联合国气候峰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首次承诺控制或减少温室

云层反应机制挑战全球气候变暖

  几十年来,一部分科学家不断对占主导地位的气候变化科学提出质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提供的论据接连被推翻。调查表示,目前97%的气候科学家都将全球变暖看作是严重的风险。  然而,据《纽约时报》报道,近年来气候变化怀疑论者表示,云层将拯救地球。他们承认,人类释放的温室气体会导致全球变暖,但云层的移

吕达仁刘毅刘宇:追踪碳足迹

  吕达仁院士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和外国专家交流 资料图片  CFP  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艰难地通过了《巴黎协定》。中国在其中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气度。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曾说:排放权就是发展权。中国既要负责任,也要争取平等合理的发展权。   最有

海洋热含量研究获进展

  3月10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旗下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成里京(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朱江与美国科学家合作的研究成果《改进的历史(1960-2015)海洋热含量变化估计》(Improved estima

研究称向海洋撒矿物粉可吸收大量二氧化碳

  研究表明,通过抛撒矿物粉以增加硅酸盐的含量,会改变生长在海中的浮游生物的种类。   一项最新研究宣称,向海洋中抛撒数十亿吨矿物粉,可以快速将大量导致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从大气中清除。   据英国《卫报》报道,这项“地球工程”技术还具有抵消海洋酸化的作用,可用于拯救濒危的珊瑚礁,但它需要采取与全

方修琦:全球变暖面面观

    方修琦 1962年生,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演变及其影响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之课题 “暖期气候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与人类适应研究”。出版有《全球变化》、《中国碳排放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古地理

温室效应简介

  名称:温室效应   英文:Greenhouse effect   来自IPCC术语表中对温室效应所做出的定义的中文版。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

营造“海底牧场”:海洋女科学家黄晖的珊瑚梦

  在海底种珊瑚,好比在陆地上植树造林,但要与天斗、与海斗,不知难上多少倍!海洋女科学家黄晖近20年来,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珊瑚梦”。她带领团队,已成功在南海海底种植了十万多平方米的珊瑚。▲黄晖团队在中科院南海所人工培育的珊瑚礁生态系统。  西沙老龙头,面对南海万顷碧涛。呼啸海风,卷起层层叠叠海浪,击

国际能源专家:全球节能减排可挖掘潜力十分巨大

  虽然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没有到来,科学家们对地球寿命的关注却从未降低。   英国著名自然灾难专家、世界知名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在著作《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人类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2015年将成为地球命运的转折点。   就连一向以关心国际金融形

全球海洋变暖研究获进展

  自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S. Levitus于2000年在《科学》(Science)撰文正式发布第一条全球上层海洋热含量变化时间序列,发现20世纪下半页全球海洋次表层升温的现象以来,全球海洋到底变暖了多少,一直是一个争议不断的问题。2013年发布的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第五期评估

十大创造性环保理念:生活在垃圾之中

北京时间4月22日消息,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报道,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给人们一次又一次的敲响了警钟。最近,该网站评出十大最具创造性的环境保护理念,其中为防止气候变暖而给地球建造太阳镜的构想位居首位。 以下就是这十大创造性环保理念: 1、为地球建造太阳镜 为地球建造太阳镜 当你在

高科技送来阵阵清凉风 ——烈日下世界大都市降温各有各招

① ② ③ ④ ⑤ ①②阿布扎比米娜赫扎耶德港的海滨开发项目效果图 ③印度斋浦尔的著名建筑风之宫殿 ④日本设计的“模拟森林”可充当人工遮阳伞 ⑤葡萄牙普兰尼特谷生态之城   在气候变暖形势不断恶化的今天,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热。“给城市降降温吧”已经成为夏天里人们最热切的渴盼

地球升温4摄氏度若不干预CO2含量将比工业化前翻倍

  《自然》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到2100年地球升温幅度将超出预计的“红线”。专家表示,升温4摄氏度,是在人类不减排温室气体前提下的一种可能性,但我们并不需要因此盲目恐慌。   英国《自然》杂志2013年12月31日在线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说,最新气候变化预测模型显示,如果人类不立即减少温室

人为改变地球温度“地球工程”能否拯救人类

  全球变暖应该怎么办?节能、减碳、全球熄灯一小时?不,这还远远不够。科学家们提出听起来更疯狂的设想:向大气层释放硫酸盐颗粒增加对阳光反射,在海洋播撒铁粉、加速海藻繁殖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给冰川铺一层毛毯减缓融化速度,甚至在太空中建造巨大的太阳伞……这些“地球工程学”方面的设想在普通人看来是异想

科学家称全球气候开始变冷或持续30年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13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多位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权威科学家近日宣称,英国近期异常严寒的天气仅仅是全球气候变冷趋势的开端。这一说法将是对多年来一直被热炒的全球气候变暖理论的一个巨大挑战。   科学家们认为,现在全球气候已经进入了一个“寒冷模式”,全球性气温将呈现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澳大利亚大堡礁将在20年内消失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澳大利亚大堡礁将在20年内消亡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澳大利亚一位著名的海洋学家表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海水逐渐变暖,澳大利亚大堡礁将在20年内消失。   这名科学家叫查理·贝隆,是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前首席科学家。他是在伦敦动物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日前在伦敦举行

加科学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新设想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科学家认为,在地球上空以可压缩蒸汽的形式释放碟状人工纳米粒子或硫酸,是有效对付气候变暖的两种新途径,优于只是简单地将二氧化硫气体注入到大气层中。   之前,科学界的研究重点是模拟火山爆发形成硫酸盐浮尘,将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从而使地球表面降温。思路是将二氧化

《新科学家》网站选出今年十大智慧新理念

  201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尽管玛雅日历预言2012将是世界末日,但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这一年,诸多大事仍将轮番上演,为人类历史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日,英国《新科学家》网站列出了2012年我们应该了解的10大智慧新理念。包括:中微子超光速实验将接受新一轮的检验;美国总

全球十六位科学家联合撰文质疑全球变暖说

  16位科学家共同发表文章对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一说提出质疑。   以下这篇文章由文末所列的16位科学家共同署名:   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或许是当代任何一个民主国家的政治候选人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有这样一种被人反复提及的说法:几乎所有科学家都要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阻止全球变暖。但政治候选人

跨国地理科考:“一带一路”新支撑

  基础科学研究是科学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正在开展一系列的跨国合作。无论是“天堑变通途”的路桥项目,还是“地底两万里”的油气管线,这些项目立项的基础及维护的基础都离不开严谨细致的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等多学科国际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创新。  启动于

全球变暖或非当代人之错 温室效应需百余年酝酿

  “太阳屏风”:   应对全球变暖的方案   入夏以来,席卷中国南方的热浪来势汹汹。中国气象频道官方微博@中国气象发布了内地“四大火炉”新排名,福州成为高温王者,荣获“冠军”宝座,重庆和杭州分列二、三名。一位浙江网友“晚上34℃、白天43℃,全天候无死角360度纯天然桑拿”的自嘲,引来众人围观

我国急需制订符合国情的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

  无论哪种经济形式,其终极目标都应该统一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上来。在碳减排方面,我国急需制订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要核算碳减排量,首先要明确“碳”不仅是二氧化碳,而应该是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所有温室气体。科学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要考虑产品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