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姜明:守护“黑土粮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55.shtm “全国政协委员这个角色,能够让我站在更大的平台、更高的国家层面来思考社会发展问题。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为保护我国的‘黑土粮仓’,建设农业强国尽一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说。 姜明是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总指挥。2021年3月,中科院集结了中科院院内34家研究所和院外的89家单位,共同组成了一支会聚各专业1400余人的“集团军”启动该“会战”,目的是开展黑土地保护关键技术突破、核心示范区建设以及加快创新成果应用,以解决我国黑土地面临的“变薄”“变瘦”“变硬”问题,守护国家粮食......阅读全文

全国政协委员姜明:守护“黑土粮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55.shtm “全国政协委员这个角色,能够让我站在更大的平台、更高的国家层面来思考社会发展问题。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为保护我国的‘黑土粮仓’,建设农业强国尽一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

全国政协委员姜明:守护“黑土粮仓”

   “全国政协委员这个角色,能够让我站在更大的平台、更高的国家层面来思考社会发展问题。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为保护我国的‘黑土粮仓’,建设农业强国尽一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说。  姜明是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总指挥。2021年3月,中科院集结了中科院院内

东北地理所发现东北黑土农田土壤微生物地理分布格局

  土壤微生物是否存在与植物和动物等大型生物相似或不同的地理分布格局,以及哪些历史和环境因素驱动着这种格局的存在是当前地学和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交叉热点课题之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田分子生态学科组王光华团队在明确了东北黑土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地理分布规律的基础上(Soil Biolo

全国政协委员张明森:加快地下储气库建设

  近年来,国内天然气供需矛盾突出,能源安全形势严峻。地下储气库作为有效的调峰设施,是天然气产业链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天然气消费是有季节性的,要保持天然气的稳定供应,就必须有充足的储备设施和强大的调峰能力。因此,细化财税补贴政策,加快地下储气库建设非常必要。”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化工研究院原副总工程

东北地理所发布系列成果

11月10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期间,东道国系列重要活动之一“泥炭地保护恢复研究与我国重要湿地成果发布”研讨会在武汉召开。研讨会由国家湿地研究中心和中国林业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等单位联合承办。 研讨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鲍

长春市调研东北地理所

  2013年1月15日下午,长春市副市长陈巳调研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东北地理所所长何兴元等陪同考察了东北地理所区域农业研究中心和中科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张晓平、王洋、梁正伟、宋长春研究员分别就东北地理所农业和湿地两个学科领域的基本情况,包括农机研发、水稻育种、盐

东北地理所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

  12月1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与东北师范大学举行了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启动仪式,双方共同签署了“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合作协议书”,并互聘协同创新研究员(兼职教授)。东北地理所所长何兴元和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  仪式上,何兴元和刘益春为双方互聘的协同

用科技力量筑牢“黑土粮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899.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本科生录取通知书里镶嵌的7颗金色大豆组成的“北斗七星”造型吸睛无数。这些大豆来自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的耐盐碱大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揭秘大豆光周期

如果能够成功揭开大豆光周期的奥秘,将有可能推动我国大豆种植边界的前移和种植面积的扩大。   自上世纪20年代,科学家们以大豆等作物为材料发现光周期现象近百年来,人们对该现象的研究在模式作物拟南芥及水稻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而在大豆中,因未能克隆出控制光周期反应及生育期的功能基因,相关研究进展

东北地理所揭示土壤孔隙分布与有机碳之间的关系

  土壤孔隙分布决定着包括水分存储与运输、气体扩散、穿透阻力、微生物活性等在内的许多土壤过程和功能。大量研究指出土壤孔隙度对土壤有机碳(SOC)的固定产生影响,但是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土壤总孔隙度与SOC之间的关系上,土壤孔隙分布与SOC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最小限制水分范围(LLWR)是一个将田间持水

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智库研究员拟聘名单公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3895.shtm 关于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智库研究员拟聘名单的公示 根据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智库研究员遴选工作安排,学部工作局于2023年8月底向全体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院属单位发布

东北地理所等在线虫与植物早期互作研究中取得进展

  在线虫与植物早期互作过程中,植物寄生线虫通过化学感受作用识别寄主植物的化学信号,揭示线虫感知寄主释放化学信号的分子机制有助于理解植物线虫识别寄主的行为特征,为进一步从线虫生活史的特殊阶段挖掘新的防治技术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近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田有害生物控制学科组利用

东北地理所在东北稻田噬藻体基因多样性研究中获进展

  噬藻体是侵染蓝藻的细菌病毒,在调控蓝藻丰度、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演替、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战略生物资源。尽管噬藻体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但对其遗传基因多样性研究一直滞后。近年来,海洋、湖泊等水生环境中病毒生态学研究在国际上进展迅速,相继发现一些标记基因可用于解析水生环境

东北地理所等在东北黑土区切沟侵蚀过程研究方面获进展

  东北黑土区作为国家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目前面临水土流失加剧,沟道侵蚀严重等问题。研究沟蚀发育关键过程和作用机制,可为黑土区切沟侵蚀防治、修复措施选择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梯田作为治理坡耕地、提高农业产量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同时也是一重要的水土保持田间工程措施。然而,在

东北地理所在水稻穗发芽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年来由于极端气候频繁出现,作物穗发芽现象已呈现普遍递增的态势,即使在黑龙江寒带水稻生产区,穗发芽也呈现上升势头。穗发芽是影响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与东北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在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下,成功鉴定

东北地理所在人工湿地净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人工湿地因其净化效率高、建设和运营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污染水体,特别是氮、磷、COD等污染水体的治理。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微生物是影响人工湿地净化效率最主要的因素之一。C/N比可反映系统内相对碳源量,因此不仅影响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还影响人工湿地对COD的

保护“地球之肾”-他们开出“中国药方”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549.shtm置身莫莫格湿地中,举目可见天空碧蓝如洗,四顾则是白鹤起舞、百鸟翔集,苇海摇曳间生机盎然。天畔的晚霞,渐渐由绚丽归于平淡,恬静悠闲。游客们很难想象,这片湿地所在的吉林省白城市,多年来曾有

保护“地球之肾” 他们开出“中国药方”

  《中国沼泽志》(第二版)总结凝练了近年来国内外沼泽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摸清了我国主要沼泽的“家底”,为后续湿地的保护恢复、综合利用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置身莫莫格湿地中,举目可见天空碧蓝如洗,四顾则是白鹤起舞、百鸟翔集,苇海摇曳间生机盎然。天畔的晚霞,渐渐由绚丽归于平淡,恬静悠闲。

保护“地球之肾” 他们开出“中国药方”

  《中国沼泽志》(第二版)总结凝练了近年来国内外沼泽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摸清了我国主要沼泽的“家底”,为后续湿地的保护恢复、综合利用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置身莫莫格湿地中,举目可见天空碧蓝如洗,四顾则是白鹤起舞、百鸟翔集,苇海摇曳间生机盎然。天畔的晚霞,渐渐由绚丽归于平淡,恬静悠闲。

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成果和保护利用模式发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601.shtm近年来,东北黑土区土壤“变瘦”问题多次引发关注。4月15日,首届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暨黑土保护利用论坛在北大荒集团举办。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研究员

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成果和保护利用模式发布

近年来,东北黑土区土壤“变瘦”问题多次引发关注。4月15日,首届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暨黑土保护利用论坛在北大荒集团举办。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刘焕军团队发布的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成果显示,1984~2021年间东北地区的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呈下降趋势,天空

东北地理所等在中国东北湖泊水库藻华遥感研究中获进展

  有害藻华(HABs)是水体中过度滋生浮游植物而导致水体变色的一种水体污染现象。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有毒藻类释放毒素,进而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命健康;2)藻类大量繁殖并最终腐化过程中导致水体缺氧,间接影响水体中生态平衡。我国东北地区湖泊水库藻华频发,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饮用水资源、渔业生产、

中科院表彰2015年度科技促进发展奖获奖团队

   中科院关于表彰2015年度科技促进发展奖获奖团队的决定  根据《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管理办法(暂行)》(促字〔2014〕12号),经专家初评、初评结果公示、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并经院长办公会议批准,决定授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超高产耐盐碱优质水稻新品

东北地理所在气候变化下松嫩平原湿地恢复的研究获进展

  湿地恢复工作不仅能够维持区域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也是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然而,在以往的湿地恢复工作中,对恢复物种及恢复区域的选择往往基于经验而进行,缺乏对气候变化下湿地适应性的科学认定。生态位理论模型可有效确定物种适宜性和恢复区域,因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姜明

东北地理所举行院重要方向项目课题验收会议

  根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管理办法和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有关要求,3月20日,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召开了院创重要方向项目课题终期验收会议。   所长何兴元担任本次会议验收委员会主任,吉林农业大学赵兰坡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张红岩教授以及东北地理所学术委员会相关领域专家组成验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湿地遥感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地理景观遥感学科组研究人员利用中科院建设完成的中国土地覆被数据库中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期城镇用地和湿地数据,系统探讨了1990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城镇用地扩张和湿地损失的时空格局,并进一步分析了城镇化直接占用湿地的数量、格局及其地理分布差异

东北地理所在光解水制氢研究中取得进展

  目前,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人类正面临着矿物燃料枯竭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威胁,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洁净能源已迫在眉睫。氢能因其储量丰富、清洁、可再生等优点被认为是可以取代石油、煤和天然气的最理想、最有应用前景的绿色能源,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将是从根本上解

东北黑土农田酸杆菌生物地理分布研究获进展

  土壤中酸杆菌门细菌数量与变形菌门细菌相当,一般占细菌总量的20%-50%左右,在土壤生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酸杆菌细菌一般具有嗜酸、寡营养和难培养的特点。国际上多篇基于高通量测序论文的研究结果发现,森林和草原土壤中酸杆菌的相对丰度与土壤pH成显著负相关关系,然而前期针对我国东北黑土农田的研究发现这

东北地理所在光解水制氢研究中取得进展

  目前,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人类正面临着矿物燃料枯竭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威胁,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洁净能源已迫在眉睫。氢能因其储量丰富、清洁、可再生等优点被认为是可以取代石油、煤和天然气的最理想、最有应用前景的绿色能源,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将是从根本上解

东北地理所在线虫趋化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在植物寄生线虫与植物早期互作过程中,线虫能够感应植物或者根际微生物释放的化学信号而寻找寄主,而根际土壤pH和无机盐对线虫的聚集性和对植物的趋化性影响鲜有报道。土壤环境因子对线虫的趋避作用机制研究不仅能为线虫寻找寄主提供理论依据,还有助于制定新的防治策略。  近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