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黎明前的黑暗?新型长效艾滋病疗法

斯克利普斯研究所近期在Nature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报道了一种新型分子eCD4-Ig,有望在无需每日服用抗逆转病毒药物的情况下控制HIV。相比较已知的广谱的HIV抗体,这一分子能更为广泛地攻击HIV病毒株,且效果更佳。此外在40周的研究期间该分子还安全保护了猴子免受了一种HIV类似病毒的感染。 美国国家过敏及传染病研究所(NIAID)主任Anthony S Fauci博士评论这一工作说:这一创新研究有望推动我们朝着两个重要的目标前进:长期防止HIV感染,以及持续缓解慢性感染患者体内的HIV。 艾滋病作为世界五大绝症之一,一直以来医学界面临的难题,卡罗琳学院的国际卫生学教授汉斯·罗斯林在谈及HIV新数据时也表明现阶段预防传染是终结该病的关键(相关阅读请点击行云学院:http://xy.bioon.com/course_video/han-si-luo-si-lin-HIV-xin-shu-ju-huo542465.d......阅读全文

艾滋病药物研究新突破

  来自慕尼黑和那不勒斯的研究人员通过轻微改造一种具有抗HIV活性的合成肽生成了一种新化合物,将与趋化因子受体CXCR4的结合亲和力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大大提高了抗HIV的活性。这一研究进展为设计出新型更有效对抗艾滋病、炎性疾病和一些癌症类型的药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不同的HIV-1病

艾滋病患儿病愈 引发全球性艾滋病婴儿研究

  当一个艾滋病患儿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将他的疾病治愈,这将是多么美好的一个设想。而最近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面的文章向大家展现出了这一设想成为现实的可能。同时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为用一些积极的药物对艾滋病患儿的医治燃起了希望。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对一名出生30小时的患儿使用鸡尾酒疗法对其进行治疗,他们

Nature新研究破解艾滋病谜题

  生物通报道 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生物学家们解开了一种人类基因的抗病毒机制,或可解释相比其他人,一些HIV感染者的血液中具有更高数量病毒的原因。   他们的研究结果详细描述在发布于本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还有可能揭示一些HIV携带者永远不会出现艾滋病症状的

Nature新研究破解艾滋病谜题

         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生物学家们解开了一种人类基因的抗病毒机制,或可解释相比其他人,一些HIV感染者的血液中具有更高数量病毒的原因。   他们的研究结果详细描述在发布于本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还有可能揭示一些HIV携带者永远不会出现艾滋病症状的原因。生

Nature发布艾滋病研究重要发现

  由伦敦国王学院领导的一个研究人员小组,第一次确定了一个或许能够在艾滋病致病病毒HIV进入人体后阻止其扩散的新基因。   这一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新研究,第一次确定了人类MX2基因的抑制HIV作用。研究人员说,这一基因有可能是开发一种有效、低毒性治疗的新靶点,利用这种治疗可以动

回到艾滋病研究的基本问题

  疫苗研究的重点正在转向引发T细胞的免疫应答   近年来艾滋病研究处境不佳,许多疫苗和杀微生物剂的试验失败。如今科学家说在未来10-15年出现疫苗的可能性不大。   在《自然·医学》的一篇访谈中,25位艾滋病研究人员呼吁转而采取“回到基本问题”的方式,去弄清这种病毒的生物学性质。   疫

熊猴或成研究艾滋病模型

  昨天,“第一届灵长类动物模型学术论坛”在昆明云安会都举行。   据论坛介绍,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目前公认较理想的艾滋病模型动物,作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黑猩猩可以感染HIV-1病毒并出现人艾滋病样症状。然而,黑猩猩是高度濒危物种,而且体型巨大,不易于繁殖和豢养,费用昂贵,难以作为艾滋病

艾滋病研究突破:唤醒潜伏的HIV

  高效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已经帮助数以百万计抵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不幸的是,艾滋病病毒具有一种内在的生存机制,可产生潜伏的、灭活的病毒库,其对HAART和免疫系统来说都是不可见的。   但是现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的研究人员已经鉴定出一种化合物,可激活潜伏

最新研究:免疫疗法有望治疗艾滋病

  近年来,免疫疗法治疗癌症成为研究热门。但新一期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这种疗法也有望能用来治疗甚至功能性治愈艾滋病。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给24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注射一种名为VRC01的广谱中和抗体,结果显示它能安全地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大量这种抗体,从而在停药后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研究

  编者按 虽然1980年WHO宣布全球消灭了天花,但近几年,由于可能被恐怖分子用做生物武器,又使人们受到了天花的威胁。2003年,与之类似的猴痘从非洲传播到了美国。近来,又报道了与埃博拉出血热相似的马尔堡出血热,在安哥拉确诊235例患者,215例死亡。此外,西尼罗河热及人禽流感等病死率极高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