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Cell子刊揭示mRNA惊人表达模式

长期以来被视作是DNA与蛋白质之间的一个简单链接,信使RNA从未提供过太多复杂的情节。然而,现在来自洛克菲勒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这一分子做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通过揭示RNA分子组成元件的表达差异(人们认为不会发生的事情),科学家们说他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表达模式,表明了mRNA分子某些区域发挥了意料之外的功能。 论文的资深作者、副教授Mary Hynes说:“我们发现mRNA的两个组成部分按不平衡的比例表达,一个部分携带了编写蛋白质的遗传密码,另一部分则没有,这似乎并非是偶然发生的。我 们怀疑一部分不平衡的比例充当了调控蛋白质生成的一种机制,尤其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并且也存在于成人体内。” 发布在12月16日的《神经元》(Neuron)杂志上的研究结果,将焦点放在了信使RNA的某些区域。在转录后,每个mRNA分子都具有它核心的一段编码序列,将根据这一指令来生成蛋白质。编码序列两侧的两个部分:3'非翻译区(UTR)和5'......阅读全文

关于基因转录的蛋白质的分类介绍

  真核生物在转录时往往需要多种蛋白质因子的协助。一种蛋白质是不是转录机构的一部分往往是通过体外系统看它是否是转录起始所必须的。一般可将这些转录所需的蛋白质分为三大类:  (1)RNA聚合酶的亚基,它们是转录必须的,但并不对某一启动子有特异性。  (2)某些转录因子能与RNA聚合酶结合形成起始复合物

蛋白质组学不能被基因组和转录组取代

基因和蛋白并不存在严格的线性关系ORF并不预示一定存在相应的功能性基因mRNA水平并非与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对应翻译后修饰及同工蛋白质(isforms)等现象在基因水平无从表现

基因转录后调控方式

真核生物的RNA被翻译之前需要通过核孔输出,因此核输出对基因表达有着显著影响。所有进出细胞核的mRNA的运输都是通过核孔进行的,受到各种输入蛋白和输出蛋白的控制。携带遗传密码的mRNA需要存活足够长的时间才能被翻译,因为mRNA在翻译之前必须经过很长距离的运输。在典型的细胞中,RNA分子仅在特异性保

基因转录调控的途径

可分为三种主要途径:1)遗传调控(转录因子与靶标基因的直接相互作用);2)调控转录因子与转录机制相互作用,3)表观遗传调控(影响转录的DNA结构的非序列变化)。

“基因转录中止与蛋白质翻译新调控机制”等2个项目立项

  教育部、中科院: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部署,经研究,决定批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基因转录中止与蛋白质翻译新调控机制”等2个项目立项。   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统一安排,这批项目将于2013年7月启动实施。请有关单位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

能控制转录终止的蛋白质ρ因子

能控制转录终止的蛋白质ρ因子(ρ factor)是一种与转录终止相关的蛋白质。1969年,Roberts J在T4噬菌体感染的大肠杆菌中发现了能控制转录终止的蛋白质,命名为ρ因子。ρ因子是由相同亚基组成的六聚体蛋白质,亚基分子量为46kD  。ρ因子能结合RNA,又以对poly C的结合能力最强 

关于基因转录的基本介绍

  基因转录是在细胞核和细胞质内进行的。它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R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基因转录有正调控和负调控之分。  如细菌基因的负调控机制是当一种阻遏蛋白(repressor protein)结合在受调控的基因上时,基因不表达;而从靶基因上去除阻遏蛋白

基因转录因子的相关介绍

  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是起调控作用的反式作用因子。转录因子是转录起始过程中RNA聚合酶所需的辅助因子。真核生物基因在无转录因子时处于不表达状态,RNA聚合酶自身无法启动基因转录,只有当转录因子(蛋白质)结合在其识别的DNA序列上后,基因才开始表达。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

基因表达的转录机制介绍

  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RNAP)进行,以DNA为模板,产物为RNA。RNA聚合酶沿着一段DNA移动,留下新合成的RNA链。  基因组DNA由两条反向平行和反向互补链组成,每条链具有5'和3'末端。这两条链分别称为“模板链”(产生RNA转录物的模板)和“编码链”(含有转录本序列的

中科院:蛋白质能以“表面活性剂”方式调控基因转录

  4月24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课题组在Developmental Cell杂志在线发表论文,揭示了转录因子凝聚体界面参与调控下游基因转录起始的过程,并发现细胞内多种蛋白因子能够以协同表面活性剂的方式调控转录因子凝聚体的界面性质及转录活性。  近年来,人们发现在细胞内存在一类无膜细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