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研级人类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发布

6月28日,安徽省首批高品质“科研级人类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在合肥发布,中科大生命科学学院、东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安徽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省立医院相关负责人等参加发布会,这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产业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2007年,美国和日本科学家发现,应用人和鼠的正常皮肤细胞,导入KLF4、OCT4、SOX2和C-MYC四种基因,即可由正常体细胞转化成多能 干细胞。这种基因诱导而产生的多能 干细胞称为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人类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被称为“万能细胞”。它是一种由成体细胞(如皮肤细胞或血细胞)重编程而得到的多功能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无限增殖,具有分化为各种功能细胞的潜能。一般来说,胚胎干细胞必须取自早期胚胎,而人类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可以从几乎所有种类的成体细胞制备,这不仅解决了人类制备胚胎干细胞的伦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制备每个人自己的多功能干细胞,从根本上满足人类个体对自身干细胞的......阅读全文

诱导干细胞技术介绍

iPS技术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回避了历来已久的伦理争议,解决了干细胞移植医学上的免疫排斥问题,使干细胞向临床应用又迈进了一大步。随着iPS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它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医学领域的优势已日趋明显。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采取添加特殊化合物的方法,将体细胞制造IP

干细胞诱导分化服务

1.干细胞诱导分化是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使之成为成熟的功能细胞,是目前干细胞研究的关键环节。2.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成脂细胞等,还可以分化为肝细胞、骨骼肌细胞、内皮细胞、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等,具有发育为骨、软骨

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诱导

实验概要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诱导主要试剂DPBS、0.25% Trypsin、1mg/mL胶原酶Ⅳ、丝裂霉素C、0.1%明胶、Polybrene、PE-TRA-1-60抗体、hESCs培养液、细胞基础培养液条件培养液hiPSCs的诱导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饲养层质量下降之后,可以选择使用条件培养液。条

诱导多能干细胞1

导语 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团队利用逆转录病毒将4个转录因子转入成体细胞,进而实现了“生命时钟”的逆转,将其转变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s,iPSC)。近年来,iPSC技术不断

诱导多能干细胞5

利用iPSC首次实现体外制造造血干细胞 2017年5月17日,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科研人员首次利用7个转录因子,将成体细胞来源的iPSC转化为造血干细胞,其具有与天然造血干细胞“极其相似”的特性,该成果有望解决血液和骨髓供体不足的问题,对血液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以Haematopoiet

诱导多能干细胞6

利用iPSC成功控制猴子帕金森症状两年2017年8月30日,日本京都大学的科研人员将人类iPSC来源的多巴胺能祖细胞移植到患帕金森病的食蟹猴体内,发现食蟹猴的帕金森病症状在两年内得到持续改善,且没有产生任何危险的副作用。相关研究以Human iPS cell-derived dopaminerg

诱导多能干细胞3

建立具有胚内和胚外发育潜能的新型多能干细胞2017年4月6日,北京大学与美国Salk生物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利用小分子化合物组合,在国际上首次构建出一种具有全能性特征的新型多能干细胞——“潜能扩展的多能干细胞(extend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EPScells)”

诱导干细胞进入全能时代

  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可以在体外利用各种类型细胞进行多能干细胞的诱导,来自德国的科学家又将这一技术推进一步,他们在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成功获得了与胚胎早期阶段具有相同特性的全能干细胞,这些全能干细胞甚至还具有一些

诱导多能干细胞2

研究证实iPSC不会增加遗传突变发生的概率2017年2月21日,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的科研人员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证实iPSC的多数突变来自亲代成纤维细胞中的罕见遗传突变,并证实细胞重编程过程不会增加遗传

诱导多能干细胞4

美国利用抗体将成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2017年9月11日,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利用抗体诱导成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的新方法,科研人员筛选出能够取代重编程转录因子的四种抗体,通过将其作用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模拟动物发育中的天然通道,成功将小鼠的成纤维细胞转变为iP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