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Cell子刊文章揭示致癌菌

具核梭杆菌(F. nucleatum)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口腔共生菌,但它有潜力致病,有时会引起牙周病。2011年10月,来自加拿大BC癌症研究所和Broad研究所的两个研究小组,证实这种细菌也存在于肠道中,且其在肠道中的丰度与结直肠癌相关。现在,两项新研究提供了功能证据,可帮助解释具核梭杆菌是如何推动癌症形成的。 在发表于8月13日《Cell Host & Microbe》杂志上的两篇论文中,分别由哈佛医学院Aleksandar Kostic和凯斯西储大学Mara Roxana Rubinstein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肠肿瘤形成小鼠模型和人类结肠癌细胞,证实具核梭杆菌诱导了促炎症反应和致癌活动,促进了结直肠癌生长。 Robert Holt(未参与新研究)领导研究小组在2011年发现了肠道具核梭杆菌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他表示:“不进行功能研究,通常不可能推断出它们是否是致病性或条件致病性微生物......阅读全文

科学家发现大肠癌患者化疗后复发因具核梭杆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学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房静远教授科研团队,通过对大肠癌术后化疗后复发及不复发的患者黏膜组织DNA的测序分析,发现在肿瘤复发患者中肠菌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a nucleatum)含量明显升高,并明确了该菌诱导癌细

Cell:科学家发现大肠癌患者化疗后复发因具核梭杆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学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房静远教授科研团队,通过对大肠癌术后化疗后复发及不复发的患者黏膜组织DNA的测序分析,发现在肿瘤复发患者中肠菌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a nucleatum)含量明显升高,并明确了该菌诱导癌细胞

大肠癌复发竟是具核梭杆菌惹的祸仁济医院最新研究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学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房静远教授科研团队,通过对大肠癌术后化疗后复发及不复发的患者黏膜组织DNA的测序分析,发现在肿瘤复发患者中肠菌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a nucleatum)含量明显升高,并明确了该菌诱导癌细胞

两篇Cell子刊文章揭示致癌菌

  具核梭杆菌(F. nucleatum)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口腔共生菌,但它有潜力致病,有时会引起牙周病。2011年10月,来自加拿大BC癌症研究所和Broad研究所的两个研究小组,证实这种细菌也存在于肠道中,且其在肠道中的丰度与结直肠癌相关。现在,两项新研究提供了功能证据,可帮助解释具核梭杆菌是

这种大肠癌中的“坏”细菌或能在肿瘤免疫中发挥“好”作用

  免疫疗法在临床上已经成功应用于治疗多种血液学和实体转移性恶性肿瘤。最广泛使用的靶向免疫检查点的药物,如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对一部分癌症患者有效。然而,抗PD-1/PD-L1治疗在大多数结直肠癌患者中作用却不大。因而,找到一种能提高结直肠癌患者抗PD-1/PD-L1

重大发现!科学家首次证实肠道微生物会协助癌症转移

  对于单身来说,行走在这世上随时都可能会被暴击。各种节日被撒狗粮不说,有时候看到超市货架都会被插刀:咖啡有咖啡伴侣,泡面有火腿肠伴侣,而狗到小编单身的这岁数,早就老得挂掉了……(不,小编没有在哀嚎,真的……)  冬……冬天也不要虐狗啊,哪怕你们是警犬……  就连癌细胞,都能想办法过得幸福美满。它们

科学家证实肠道菌群、饮食及结直肠癌发病之间的关联

  近日,来自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和麻省总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机体大肠中生存的微生物或许在饮食和特殊类型结直肠癌发病的关联中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JAMA Oncology上。  文章中,研究者重点对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揭示肠道微生物与肿瘤化疗耐受的重要分子机理

  症化疗的效果。然而,到目前为止相关的研究一直较少,而且仅限于小鼠模型。7月27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的房静远教授、陈萦晅副教授、洪洁和陈豪燕副研究员以及美国密西根大学邹伟平教授合作在Cell杂志发表了题为“Fusobacterium nucleatum Promotes C

Immunity:细菌帮助肿瘤逃避免疫攻击

  口腔中常见的细菌在结肠癌患者中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这些微生物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发挥的潜在作用,尚不清明确。最近在Cell子刊《Immunity》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口腔病原菌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可保护多种肿瘤细胞不被免疫细胞杀死。这些研究结果将为人类癌症的治疗

Cell子刊:口腔细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与恶化

  在2016年美国癌症研究学会学术年会上,研究人员报道了口腔细菌与胰腺癌的风险相关。8月10日,Cell旗下《Cell Host & Microbe》杂志上的研究又揭示了口腔细菌可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罪魁祸首之梭杆菌(fusobacteria)  研究发现,一种名叫梭杆菌(fusobac

研究揭示微生物影响大肠癌患者化疗效果分子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教授房静远团队和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Weiping Zou团队首次揭示复发大肠癌患者中肠道具核梭杆菌丰度明显升高,是导致5-FU(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化疗失败的重要因素,并阐述了其引起化疗抵抗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上

梭状芽孢杆菌的概念

梭状芽孢杆菌是一大群革兰阳性、厌氧或微需氧的粗大芽孢杆菌的总称 。梭状芽孢杆菌属是厌氧芽孢杆菌的唯一菌属,现有157个种。该菌芽孢圆形或卵圆形,直径比菌体宽。梭状芽孢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肠道以及腐败物中,多数不致病,只有少数细菌致病,致病菌株一般均能产生外毒素和侵袭性酶。临床常见的致病菌有破

梭状芽孢杆菌的简介

  梭状芽孢杆菌是一大群革兰阳性、厌氧或微需氧的粗大芽孢杆菌的总称。梭状芽孢杆菌属是厌氧芽孢杆菌的唯一菌属,现有157个种。该菌芽孢圆形或卵圆形,直径比菌体宽。梭状芽孢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肠道以及腐败物中,多数不致病,只有少数细菌致病,致病菌株一般均能产生外毒素和侵袭性酶。临床常见的致病菌有

eLife给热门肠道细菌研究泼冷水:真的与癌症有关吗?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肠道微生物研究成为了受益最多的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研究风生水起,已然成为了热点研究。  然而根据癌症生物学重现性项目(Reproducibility Project: Cancer Biology)公布的一项最新成果,表明证明人体肠道微生物与结肠癌之间关系的论文可

我国专家成功筛选肠肿瘤多个分子标志物

记者12月21日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获悉,该院结直肠肿瘤外科副主任黄睿教授及其团队,在深入探讨肠道菌群变化的同时,还对肿瘤微环境和内质网应激机理进行了揭示,挖掘出多个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的分子标志物。相关系列学术文章于12月中旬发表在国际专业期刊《转化医学》上。专家评价认为,这些研究成果为肠

口腔细菌可引发肠癌

  日前,两项刊登在《细胞-宿主与微生物》(Cell Host & Microbe)上的最新研究,揭开了口腔内的细菌是如何触发一连串的反应而最后导致肠癌。   “梭杆菌(fusobacteria)”是人口腔里常见的菌群。但这两项研究显示,这种细菌可造成人体过度的免疫反应并激活肿瘤生长基因。

关于梭杆菌属的简介

  由于菌体形态两端尖锐呈梭形而得名。存在于人和动物口腔、上呼吸道、肠道、泌尿系的正常菌群,以口腔居多。临床较常见的是核梭杆菌(F. nucleatum)和坏死梭杆菌(F. necrophorum)。  革兰氏阴性,小或中等在小两端钝圆形的杆菌,无鞭毛,无芽胞,无荚膜。培养需专性厌氧,最适温度37℃

梭状芽孢杆菌的主要危害

一些菌种如腐化梭菌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产生H2S、硫醇、甲基吲哚(粪臭素)等具有恶臭味的腐败产物,在乳中生长时可使乳中酪蛋白完全胨化,在熟肉上生长使肉变黑,在罐头中生长时,因产气使罐头发生膨胀。肉毒梭菌在食品中增殖时可产生肉毒毒素,当人们食入含有该毒素的食品时,可发生毒素型食物中毒,早期症状为全身无

新研究称肠道细菌检测可用于预测结肠直肠癌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发表报告称,对肠道细菌的研究分析,可用于对不同人群进行结肠直肠癌有效预测,从而实现结肠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发表在新一期英国《自然·医学》期刊上的报告说,由巴西卡马戈癌症中心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对采集自德国、法国、意大利、中国、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的969人的粪便样本中的遗

新研究称肠道细菌检测可用于预测结肠直肠癌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发表报告称,对肠道细菌的研究分析,可用于对不同人群进行结肠直肠癌有效预测,从而实现结肠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发表在新一期英国《自然·医学》期刊上的报告说,由巴西卡马戈癌症中心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对采集自德国、法国、意大利、中国、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的969人的粪便样本中的遗

新研究称肠道细菌检测可用于预测结肠直肠癌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发表报告称,对肠道细菌的研究分析,可用于对不同人群进行结肠直肠癌有效预测,从而实现结肠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发表在新一期英国《自然·医学》期刊上的报告说,由巴西卡马戈癌症中心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对采集自德国、法国、意大利、中国、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的 969 人的粪便样本中

关于梭形细胞肿瘤的简介

  梭形细胞肿瘤主要是以梭形细胞为主,可发生在任何器官或组织,形态学表现可以是癌也可以是瘤。如发生在上皮组织(如梭形细胞癌、梭形细胞鳞癌),也可以发生在间叶组织(如梭形细胞肉瘤,梭形细胞间质肉瘤),形态表现复杂,多类似肉瘤,或伴有形似肉瘤的间质成份,免疫表型既可表现为癌,也可表现为肉瘤,或表现为癌肉

梭状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简介

  简介  梭状芽孢杆菌是一大群厌氧或微需氧的粗大芽孢杆菌的总称,只有少数种可在大气条件下生长,但在大气中不形成芽孢。  形态特征  梭状芽孢杆菌革兰氏染色均为阳性,芽孢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大于菌体,位于菌体中央、极端或次极端,使菌体膨大呈梭状,形态属于杆菌,故称其为梭状芽孢杆菌。

关于梭状芽胞杆菌的简介

  梭状芽孢杆菌是一大群革兰阳性、厌氧或微需氧的粗大芽孢杆菌的总称 。梭状芽孢杆菌属是厌氧芽孢杆菌的唯一菌属,现有157个种。该菌芽孢圆形或卵圆形,直径比菌体宽。梭状芽孢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肠道以及腐败物中,多数不致病,只有少数细菌致病,致病菌株一般均能产生外毒素和侵袭性酶。临床常见的致病菌

揭示肠道细菌调控表观转录组修饰促进结直肠癌转移机制

  结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是全世界发病人数第三、死亡人数第二的恶性肿瘤。结直肠癌在我国同样不容乐观。尽管结直肠癌的治疗手段不断发展,但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生存仍然不理想,我们需要对结直肠癌的转移机制有更深刻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测序等研究手段的不断进展,人们发现肠道菌群能广泛

朱书/潘文团队揭示肠道细菌代谢产物的促癌机制,并提出基于噬菌体的干预手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书教授、潘文教授等在 Immunity 期刊发表了题为:Bile acids modified by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promote colorectal cancer growth by suppressing CD8+ T cell ef

研究发现丁酸梭菌可用于结肠癌辅助治疗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797.shtm

研究发现丁酸梭菌可用于结肠癌辅助治疗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病学研究所教授李孟鸿团队在最新的研究中发现,作为益生菌的丁酸梭菌在结直肠癌治疗中发挥着辅助作用,为丁酸梭菌促进化疗/免疫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见解。相关研究发表于Gut Microbes。杂志编辑对该论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肯定了该研究对肠道微生物领域的发展做出的积极贡

研究发现丁酸梭菌可用于结肠癌辅助治疗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病学研究所教授李孟鸿团队在最新的研究中发现,作为益生菌的丁酸梭菌在结直肠癌治疗中发挥着辅助作用,为丁酸梭菌促进化疗/免疫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见解。相关研究发表于Gut Microbes。杂志编辑对该论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肯定了该研究对肠道微生物领域的发展做出的积极贡

关于梭形细胞肿瘤的基本介绍

  梭形细胞肿瘤主要是以梭形细胞为主,可发生在任何器官或组织,形态学表现可以是癌也可以是瘤。如发生在上皮组织(如梭形细胞癌、梭形细胞鳞癌),也可以发生在间叶组织(如梭形细胞肉瘤,梭形细胞间质肉瘤),形态表现复杂,多类似肉瘤,或伴有形似肉瘤的间质成份,免疫表型既可表现为癌,也可表现为肉瘤,或表现为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