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物科院技术生物所纳米材料生态毒性检测获进展

近期,技术生物所吴李君课题组在纳米材料生态毒性检测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Chemosphere(DOI:10.1016/j.chemosphere.2016.12.076)上。 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引起人们对其生态和健康效应的关注。目前,纳米材料生物毒性的评估主要采用传统毒性检测方法。由于纳米材料的高吸附特性,纳米材料会对传统检测方法中使用的试剂产生干扰,往往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因此,发展简便、准确、高通量的生物检测手段对纳米材料生态毒性的评估极为重要。 吴李君课题组采用3个真核诱导型启动子(AP-1、BTG2和IL8),建立三套哺乳动物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别用于评估纳米材料致癌、致DNA损伤和诱导炎症反应的潜在风险。细胞传感器采用双荧光报告系统(mCherry/EGFP),组成型CMV启动子控制EGFP基因的表达,用于监测荧光蛋白报告质粒的转染效率;mCherry基因的转录由诱导型启动子控制,用于检......阅读全文

合肥物科院技术生物所纳米材料生态毒性检测获进展

  近期,技术生物所吴李君课题组在纳米材料生态毒性检测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Chemosphere(DOI:10.1016/j.chemosphere.2016.12.076)上。  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引起人们对其生态和健康效应的关注。目前,纳米材料生物毒性的评估主要采用传统

评估碳纳米材料毒性的生物发光酶测试系统

   在俄罗斯科学基金会支持下,俄科院西伯利亚分院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科学中心和西伯利亚联邦大学的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开发出一种生物发光酶测试系统,用于评估碳纳米材料的毒性。该系统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的特点,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体外毒理学》(Toxicology in Vitro)杂志上。   纳米技术

《科学通报》评述:-纳米材料毒性根源

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系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示意图   最近的一篇评述性文章指出,纳米材料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其毒性有决定性的影响。文章对影响毒性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全面总结,为纳米材料的合理设计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篇名为“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关键因素”的评述文章最近在线发表于《科学通报》,文章

合肥研究院揭示纳米材料环境转化过程对生态毒性的影响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黄青课题组以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藻类为受试对象,应用光谱技术对纳米氧化锌在含磷水体中的转化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阐明了环境物质转化过程对小球藻毒性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相关成果已被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

生态中心在环境污染物及碳纳米材料的毒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组在非编码RNA—miR-214拮抗砷诱导的细胞凋亡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由基研究期刊Free Radical Biology & Medicine (Free Radic Biol Med, 2016,

石墨烯纳米材料与重金属污染生物毒性的相互影响研究

  氧化石墨烯(GO)作为一种典型的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由于其表面具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GO在重金属污染物治理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应用等离子体研究室陈长伦课题组研究了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结合重金属污染物之后的生物环境毒性行为。

技术生物所生物修饰纳米材料检测多氯联苯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所辐射与环境毒理研究室发展了生物分子快速修饰纳米材料的新方法,其方法操作方便,耗时短,具有较好的识别特异性和灵敏度。   多氯联苯(PCB)作为当前最为重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稳定、难于降解的特性,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并被证明和神经发育、免疫和癌症疾病的

混合纳米纤维生物材料

  最近,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开发出一种新奇的混合纳米纤维生物材料,可在整形外科手术中作为载荷支架或受伤组织补丁,既能为细胞提供足够宽松的生长空间,又能指示它们按肌理排列成新组织,比以往的生物材料更灵活而适合人体功能性。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本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奥林匹克运动员、体育爱

简述锂电材料纳米二氧化钛的毒性

  纳米二氧化钛毒理报告(2013年日本厚生劳动省报告)  急性口毒:5000mg/kg  皮肤刺激性:阴性  慢性毒性:0.15mg/m3(呼吸)  生殖与发育毒性:无法判断(现实生活无法实现试验中的投毒方式和高浓度)  遗传毒性(致癌):阳性(可能是由自由基产生)

生态中心在纳米材料的环境健康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组在纳米材料诱导细胞DNA甲基化修饰改变与表观遗传毒性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DOI:10.1002/adma.201604580)。  由于纳米材料独特的

探索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的机理获进展

  当前,纳米材料在电子机械、医疗化工、能源环境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应用迅速发展,但纳米材料的环境效应预测存在高内涵数据库缺乏、环境转化情景遗漏、模型普适性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国家对危害性纳米材料的风险防控。  近日,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献刚教授团队在拓展机器学习算法预测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以

欧盟生物纳米材料的最新技术突破

  高效的燃料电池及储能技术,是欧盟汽车制造工业和能源工业重点研发的优先领域。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FP7)提供部分资助,由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 BRENNER博士领导的,欧盟5个成员国6家工业界和科技界合作伙伴参与的欧洲MUCTIPLAT研发团队,在研究开发出生物仿生(Biomimetic)超

新一代生物启发型纳米材料

   自然界中生命体的精细有序结构与高级复杂功能一直以来都是化学家、材料学家学习和模拟的对象;天然病毒颗粒更成为了生物医药、纳米医学领域的重要载体材料,对生物活性分子(如化疗药物、治疗基因)的体内有效传递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然而,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病毒载体的潜在危害(如,免疫原性、诱发突变)逐渐暴露

纳米与生物材料全球顶尖实验室

  众所周知,纳米材料和生物材料属前沿新材料,代表着未来材料科学的发展方向。由于这两种材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各个国家在这两个领域的研发竞争可谓白热化。   美国将信息材料、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环境材料和材料技术科学等列为重点发展方向,日本重点加强信息通信、环境、生命科学和纳米材料方面的优势,欧盟

水质生物毒性检测的几种方法

1、发光菌生物毒性监测        水质生物毒性监测技术,是一种生物监测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利用發光菌作为生物监测器进行的水质毒性检测。利用发光菌体内发光的特性,将发光菌加入水体样本,发光菌会因受到水质毒性的影响而活性降低,活性降低的发光菌不再会发出光亮,监测人员可以通过发光菌的发光量,发光面积对水

美国研发检测纳米材料磁性新方式

  美国仁斯里尔工业学院宣布,研究人员成功地将直径为1纳米至10纳米的钴纳米结构团镶嵌于多层碳纳米管中,开发出了一种检测纳米材料磁性特征的新方法。   日前,美国仁斯里尔工业学院宣布,研究人员成功地将直径为1纳米至10纳米的钴纳米结构团镶嵌于多层碳纳米管中,开发出了一种检测纳米材料磁性特征的新方法

合肥研究院在环境纳米材料毒性效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随着纳米科技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纳米材料在被广泛应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到环境介质(如水体、土壤、沉积物等),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纳米二氧化钛(TiO2-NPs)和纳米氧化锌(ZnO-NPs)是纳米金属氧化物中最早实现商业化生产、产量最高、需求最大、

北京首个纳米材料检测中心落户北京纳米产业园

  在北京市科委推动下,2月12日北京纳米电子材料检测服务中心(简称检测中心)在北京纳米科技产业园正式启动运行。该中心的正式运行填补了北京地区缺乏纳米电子材料专业检测服务空白,标志着北京纳米科技产业链日臻完善。   检测中心由纳米检测领域优势单位创新合作模式组建而成。其中中科纳通负责提供场地、自有

生态环境中心纳米银杀菌和细胞毒性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组在纳米银杀菌和细胞毒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杂志ACS Nano(2013, DOI: 10.1021/nn400594s)上。   由于其抗菌特性,纳米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生态中心发展一种纳米材料尺寸表征新方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院士江桂斌研究组近日发展了一种复杂介质中纳米材料尺寸鉴定与表征的新方法,通过将毛细管电泳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在线联用(CE-ICP-MS),可在单次检测中完成复杂介质中纳米材料的种类鉴定、尺寸分布表征和相关离子检测,结果比常规方

生态中心在纳米材料的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组在纳米材料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与转化毒理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Small (Ma, et al. Small.2017, DOI: 10.1002/smll.201603830),Nanoscale(Ma,

生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各种纳米材料进行系统研究、并作出全面的生物学评价正变得日益迫切与重要。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组从细胞到动物整体水平上对多种天然蛋白-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质、生理效应、机制及其生物医学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在

同济师生研制出新型生物应用纳米材料

  同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科学研究院王祎龙博士、时东陆教授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密西根大学的同行紧密合作,研制出一种新型表面双功能化的非对称纳米复合微球。这种新颖的结构为表面选择性偶合生物分子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方法,为多功能纳米材料载体的构建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该项研究成果近期在《Advance

生物毒性常用毒性测量单位

常用毒性测量单位①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LC)。表示使一定百分数的受试生物死亡的浓度。如:半致死浓度(LC50)是指使50%的受试生物被毒杀死的毒物浓度。另外,在水生环境中,毒物的效应取决于受试生物接触的毒物浓度和接触时间,因此表示结果必须有时间因素,如,96h的半致死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陈春英研究组与纳米材料研究室唐智勇研究组合作,在以秀丽线虫为模型研究纳米材料生物效应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的Nano Letters 杂志上(2011, 11: 3174-3183)。  纳米材料与

研究阐释纳米材料与生物屏障的相互作用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教授邵龙泉团队首次从纳米材料打开细胞旁运输通路这一角度切入,阐释了纳米材料与生物屏障的相互作用。相关研究以综述文章的形式在线发表于ACS Nano。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博士后吴珺蓉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邵龙泉教授为通讯作者。 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血脑、胎盘等生物屏障是保护

蝴蝶翅膀+碳纳米管=新型生物复合材料

  最近,日本科学家通过大闪蝶翅膀和碳纳米管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纳米生物复合材料。   通过这种具有神奇天然属性的南美洲大闪蝶翅膀,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种纳米生物复合材料,并有望在未来应用于可穿戴电子设备、高灵敏度光传感器以及可循环使用的电池产品中。科学家将这一科技成果发表在《ACS纳米技术》期刊中。

长春应化所纳米材料生物响应研究取得进展

  纳米材料基于光电子特性所引发的生物体系信号响应,是当前纳米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明晰纳米材料的能级结构、界面电子传输及光控物种的形成规律,有助于操控纳米-生物界面下的生物举止和行为,从而有助于设计制备智能、安全、高效的纳米系统,用于癌症等重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

全色显示纳米材料横空出世-在生物检测和防伪有很好的应用

  19日,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在《自然·纳米技术》发表论文,介绍他们开创性地设计并制备出的一种全色显示纳米材料,可在不同红外激光脉冲的激发下,发出颜色连续可调的全色域可见光,表现出发光颜色的刺激响应性。  该研究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教授告

生物毒性标准汇总

  茂默科学以客户为本、合作共赢的理念,致力于帮忙客户提供整体实验方案。力求解决行业内客户对科学仪器选型难、维护难的处境。通过不断优化公司运作和提升服务质量,目前已赢得业内人士和广大客户广泛认可,拥有广泛而稳固的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现汇总生物毒性相关标准。   国际标准分类中,生物毒性涉及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