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杂交瘤技术基本程序与方法9

(1) 有限稀释法 材料: a、96孔细胞培养板等; b、HT培养基; c、活力强的杂交瘤细胞; d、小鼠腹腔细胞。 方法: a、制备小鼠腹腔细胞。同“细胞融合”一节中的方法。 b、制备待克隆的杂交瘤细胞悬液,用含20%血清的HT培养基稀释至每毫升含2.5、15和50个细胞3中不同的稀释度。 c、按每毫升加入5×104-1×105细胞的比例,在上述杂交瘤细胞悬液中分别加入腹腔巨噬细胞。 d、每种杂交瘤细胞分装96孔板一块,每个稀释度32孔,每孔量为0.2ml,每孔的杂交瘤细胞数分别为0.5、3和10。 e、37℃、7.5% CO2湿润培养7-10天,出现肉眼可见的克隆即可检测抗体;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标出只有单个克隆生长的孔,取上清作抗体检测。 f、取抗体检测阳性孔的细胞扩大培养,并冻存。 ......阅读全文

杂交瘤技术原理

单克隆是指利用在细胞融合基础上的B细胞杂交瘤技术。        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融合两种细胞而同时保持两者的主要特征。这两种细胞分别是经抗原免疫的小鼠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被特异性抗原免疫的小鼠脾细胞(B淋巴细胞)的主要特征是它的抗体分泌功能,但不能在体外连续培养,小鼠骨髓瘤细胞则可在

细胞杂交瘤技术

细胞杂交瘤技术 杂交瘤技术 杂交瘤技术是1975年Kohler和Milstein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而创建的一项重要技术,被誉为“免疫学上的一次革命”。此技术被广泛用于各种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一个B淋巴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把B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融合,即可形成在体外长期存活并分

杂交瘤细胞技术分析

杂交瘤细胞技术分析克隆化的细胞可以在体外进行大量培养,收集上清液而获得大量的单一的克隆化抗体。不过体外培养法得到的单克隆抗体有限,其不能超过特定的细胞浓度,且每天要换培养液。而体内杂交瘤细胞繁殖可以克服这些限制。杂交瘤细胞具有从亲代淋巴细胞得来的肿瘤细胞的遗传特性。如接种到组织相容性的同系小鼠或不能

关于杂交瘤技术的基本介绍

  杂交瘤技术(hybridoma technique)  即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又称单克隆抗体技术。它是在体细胞融合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克勒(Kohler)和米尔斯坦(Milstein)(1975)证明,骨髓瘤细胞与免疫的动物脾细胞融合,形成能分泌针对该抗原的均质的高特异性的抗体——单克隆抗体,

简述杂交瘤技术的产生背景

  科勒和米尔斯廷于1975年发明了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终于使制备纯一抗体的难题获得了解决。杂交瘤技术是由细胞融合技术发展而来。抗体是由免疫的B淋巴细胞分泌的球蛋白,各个淋巴细胞分泌的抗体各不相同。因而,要获得一种纯一的抗体只有从一个B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群制取。然而,B淋巴细胞在体外不能长期存活,分

关于杂交瘤技术的应用介绍

  单克隆抗体不仅在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在实践中的应用范围亦极为广泛。在医学中,单克隆抗体已用于疾病的诊断,其优点是诊断准确,无交叉反应。例如,单克隆抗体诊断乙型肝炎及潜伏的乙型肝炎病毒,则很少发生假阴性的漏诊。单克隆抗体还可作为治疗疾病的药物载体。单克隆抗体对靶组织有专一亲

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杂交瘤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融合两种细胞而同时保持两者的主要特征。这两种细胞分别是经抗原免疫的小鼠B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脾淋巴细胞的主要特征是它的抗体分泌功能和能够在选择培养基中生长(选择原理见后),小鼠骨髓瘤细胞则可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分裂、增殖,即所谓永生性。在选择培养基的作用下,只有B细胞与骨

杂交瘤技术基本程序与方法-7

 ⑦Dot-ELISA试验 免疫斑点试验(Dot-ELISA)是以硝酸纤维素膜或醋酸纤维素膜为固相载体,进行抗原抗体反应的免疫检测手段。该法采用不溶性底物(如DAB,或4-氯萘酚或AgNO3等),其与相应标记物(HRP、AP、胶体金)作用形成不溶性产物,呈现斑点状着色,从而易于判定结果。根据所用的标

杂交瘤技术基本程序与方法-6

③全菌抗原的ELISAS a、新鲜培养的细菌用蒸馏水或PBS悬浮,并调整细菌浓度至1×108个/ml。必须指出,对于人畜共患病病原体需注意安全操作,最好是灭活处理。 b、每孔中加100ul 5%戊二醛溶液(0.1mol/L NaHCO3 95ml+25%戊二醛溶液5ml),37℃作用2小时,蒸馏水洗

杂交瘤技术基本程序与方法-4

4)饲养细胞(Feeder cells)的制备 在细胞融合后选择性培养过程中,由于大量骨髓瘤细胞和脾细胞相继死亡,此时单个或少数分散的杂交瘤细胞多半不易存活,通常必须加入其他活细胞使之繁殖,这种被加入的活细胞称为饲养细胞。饲养细胞促进其他细胞增殖的机制尚不明了,一般认为它们可能释放非种属特异性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