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素荧光技术发展历程及测量原理(一)

叶绿素荧光,作为光合作用研究的探针,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叶绿素荧光不仅能反映光能吸收、激发能传递和光化学反应等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过程,而且与电子传递、质子梯度的建立及ATP合成和CO2固定等过程有关。几乎所有光合作用过程的变化均可通过叶绿素荧光反映出来,而荧光测定技术不需破碎细胞,不伤害生物体,因此通过研究叶绿素荧光来间接研究光合作用的变化是一种简便、快捷、可靠的方法。目前,叶绿素荧光在光合作用、植物胁迫生理学、水生生物学、海洋学和遥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展历史叶绿素荧光现象是由传教士Brewster首次发现的。1834年Brewster发现,当一束强太阳光穿过月桂叶子的乙醇提取液时,溶液的颜色变成了绿色的互补色——红色,而且颜色随溶液的厚度而变化,这是历史上对叶绿素荧光及其重吸收现象的首次记载。后来,Stokes(1852)认识到这是一种光发射现象,并使用了“fluorescence”一词。1874年,Müller发......阅读全文

叶绿素荧光技术发展历程及测量原理(一)

叶绿素荧光,作为光合作用研究的探针,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叶绿素荧光不仅能反映光能吸收、激发能传递和光化学反应等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过程,而且与电子传递、质子梯度的建立及ATP合成和CO2固定等过程有关。几乎所有光合作用过程的变化均可通过叶绿素荧光反映出来,而荧光测定技术不需破碎细胞,不伤害生物体,

叶绿素荧光技术发展历程及测量原理(二)

饱和脉冲技术工作原理 所谓饱和脉冲技术,就是打开一个持续时间很短(一般小于1 s)的强光关闭所有的电子门(光合作用被暂时抑制),从而使叶绿素荧光达到最大。饱和脉冲(Saturation Pulse, SP)可被看作是光化光的一个特例。光化光越强,PS II释放的电子越多,PQ处累积的电子

叶绿素知识与叶绿素荧光测定的原理(一)

1983年,WALZ公司首席科学家,德国乌兹堡大学教授Ulrich Schreiber博士利用调制技术和饱和脉冲技术,设计制造了全世界第一台脉冲振幅(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荧光仪——PAM-101/102/103。所谓调制技术,就是说用于激发荧光的测量光具有一

叶绿素荧光仪原理及使用

Krause等(1980,1982)利用DCMU(敌草隆Diuron)阻断PSII受体测的原初电子受体QA到二级电子受体QB的电子传递,从而阻止了因光化学反应导致的光化学淬灭,为定量研究分析叶绿素荧光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提供了可能。Bradbury等(1981,1984)利用将植物叶片快速曝光于强光下(

叶绿素荧光仪原理及使用

Krause等(1980,1982)利用DCMU(敌草隆Diuron)阻断PSII受体测的原初电子受体QA到二级电子受体QB的电子传递,从而阻止了因光化学反应导致的光化学淬灭,为定量研究分析叶绿素荧光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提供了可能。Bradbury等(1981,1984)利用将植物叶片快速曝光于强光下(

叶绿素荧光的原理

1)调制叶绿素荧光调制叶绿素荧光全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叶绿素荧光,我们国内一般简称调制叶绿素荧光,测量调制叶绿素荧光的仪器叫调制荧光仪,或叫PAM。调制叶绿素荧光(PAM)是研究光合作用的强大工具,与光合放氧、气体交换并称为光合作用测量的

叶绿素荧光的原理

1)调制叶绿素荧光调制叶绿素荧光全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叶绿素荧光,我们国内一般简称调制叶绿素荧光,测量调制叶绿素荧光的仪器叫调制荧光仪,或叫PAM。调制叶绿素荧光(PAM)是研究光合作用的强大工具,与光合放氧、气体交换并称为光合作用测量的

叶绿素荧光测量的最好时间

在测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时,要选择晴朗的晚上测量,温度变化较低,湿度变化较低,植物健康,并使用高精度的仪器,以减少测量误差,从而更准确地测量叶绿素的含量。

叶绿素仪的测量原理

  叶绿素仪通过测量叶片在两种 波长范围内的透光系数来确定叶片当前叶绿素的相对数量,也就是在叶绿素选择吸收特定波长光的两个波长区域,根据叶片 透射光的量来计算测量值。

叶绿素知识与叶绿素荧光测定的原理(二)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1880年

叶绿素知识与叶绿素荧光测定的原理(上)

1983年,WALZ公司首席科学家,德国乌兹堡大学教授Ulrich Schreiber博士利用调制技术和饱和脉冲技术,设计制造了全世界第一台脉冲振幅(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荧光仪——PAM-101/102/103。所谓调制技术,就是说用于激发荧光的测量光具有一

叶绿素知识与叶绿素荧光测定的原理(下)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1880年

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定义

叶绿素荧光参数是一组用于描述植物光合作用机理和光合生理状况的变量或常数值,反映了植物“内在性 ”的特点 , 被视为是研究植物光合作用与环境关系的内在探针 。   为了统一叶绿素荧光参数名称, 在1990年召开的国际荧光研讨会上对上述的大部分参数给出了标准术语( standard nomenclatu

紫菜叶绿素荧光的测量方法

荧光法测量紫菜光合方法初探目的:探索用Yaxin-1161G叶绿素荧光仪测量紫菜fv/fm值的可行性实验方法:仪器:Yaxin-1161G便携式荧光仪(北京雅欣理仪科技有限公司)样品:皱紫菜(宁波大学提供)样品处置:将活体的紫菜叶片平铺在玻璃培养皿上,培养皿下衬垫黑色棉布。将61G的藻类探头直接压在

植物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的测量参数

  调制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m、dFq/Fm=DF/Fm、Fs’、Fm’、Fo’、Fq’/Fm’=Fv’/Fm’、rETR、NPQ、Y(NO)、Y(NPQ)、qN、qP、qL、1-qP和1-qL等;  非调制叶绿素荧光参数:Fo、Fi、Fm、1-Fi/Fm、IC-Area、IC-Ar

冷冻电镜技术发展历程

冷冻电镜技术发展历程发展历程

冷冻电镜技术发展历程

冷冻电镜技术发展历程发展历程

水切割的技术发展历程

  便携式水切割系统是一种新型水切割设备,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运输方便、切割效率高等特点,利用较低水压即可对钢板、陶瓷、大理石、水泥制品等进行切割。因此便携式水切割系统具有广大的市场应用前景,可满足客户对切割能力及作业环境的不同要求。  在过去的市场实战应用中,便携式水切割系统表现出优越的使用效果

叶绿素测定仪对植物叶绿素测量的原理

以前对植物叶绿素的研究,停留在复杂的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并且实验数据也是十分不准确,不过随着粮食精密仪器叶绿素测定仪的发明,使得对叶绿素的测量不仅仅便捷,而且十分的精密。那么叶绿素测定仪是如何实现对叶绿素的测量呢?叶绿素测定仪对叶片透射光的检测使用了RGB颜色传感器,相比较于SPAD502叶绿素仪仅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和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一)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和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的异同早在1931年Kautsky和Hirsh就认识到光合原初反应和叶绿素荧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第一次报告了经过暗适应的光合材料照光后,叶绿素荧光先迅速上升到一个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最后达到一个稳定值。此后,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荧光

调制叶绿素荧光仪的工作原理

1983年,WALZ公司首席科学家,德国乌兹堡大学教授Ulrich Schreiber博士利用调制技术和饱和脉冲技术,设计制造了全世界第一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荧光仪——PAM-101/102/103。所谓调制技术,就是说用于激发荧光的测量光具

调制叶绿素荧光仪的工作原理

1983年,WALZ公司首席科学家,德国乌兹堡大学教授Ulrich Schreiber博士利用调制技术和饱和脉冲技术,设计制造了全世界第一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荧光仪——PAM-101/102/103。所谓调制技术,就是说用于激发荧光的测量光具

叶绿素计的测量原理是什么?

  叶绿素计的测量原理是在测量两种波长范围内的透光系数,来确定叶片当前叶绿素的相对数量。叶绿素仪的测量范围为0.0-99.9spad。现在很多叶绿素含量是通过spad值来显示的,因为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因为通过测定spad值可以了解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另外,在植物体研究中,我

叶绿素荧光技术植物逆境高温胁迫测量技术

随着全球变暖,植物高温胁迫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其中包括植物荧光测量:NPQ, Fv/Fm, OJIP, and Quantum Photosynthetic Yield。本文将着重介绍如何高效、快速简便地测量这些荧光参数。非光化学淬灭(NPQ)测量非光化学淬灭(NPQ)测量

合成孔径声呐技术发展历程

  1 国外情况  声呐和雷达从原理到应用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合成孔径声呐与合成孔径雷达,更像一对孪生兄弟,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过程。合成孔径雷达于20世纪50—60年代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快速发展,并取代传统侧视雷达成为对地观测重要手段。  SAS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20世纪60—70年代发

荧光法溶解氧仪的工作原理及发展历程

  工作原理  荧光法溶解氧测量仪基于荧光猝熄原理。蓝光照射到荧光物质上使荧光物质激发并发出红光,由于氧分子可以带走能量(猝熄效应),所以激发的红光的时间和强度与氧分子的浓度成反比。通过测量激发红光与参比光的相位差,并与内部标定值对比,从而可计算出氧分子的浓度。  发展历程  在过去的50多年里,一

叶绿素荧光仪之叶绿素荧光名词解释

  叶绿素荧光,作为光合作用研究的探针,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叶绿素荧光不仅能反映光能吸收、激发能传递和光化学反应等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过程,而且与电子传递、质子梯度的建立及ATP合成和CO2固定等过程有关。几乎所有光合作用过程的变化均可通过叶绿素荧光反映出来,而荧光测定技术不需破碎细胞,不伤害生物

调制叶绿素荧光仪的工作原理简述

  所谓饱和脉冲技术,就是打开一个持续时间很短(一般小于1 s)的强光关闭所有的电子门(光合作用被暂时抑制),从而使叶绿素荧光达到最大。饱和脉冲(Saturation Pulse, SP)可被看作是光化光的一个特例。光化光越强,PS II释放的电子越多,PQ处累积的电子越多,也就是说关闭态的电子门越

叶绿素荧光测定的原理及其意义

叶绿素荧光现象是由传教士Brewster首次发现的。1834年Brewster发现,当一束强太阳光穿过月桂叶子的乙醇提取液时,溶液的颜色变成了绿色的互补色¬¬——红色,而且颜色随溶液的厚度而变化,这是历史上对叶绿素荧光及其重吸收现象的首次记载。后来,Stokes(1852)认识到这是一种光发射现象,

叶绿素荧光测定的原理及其意义

叶绿素荧光现象是由传教士Brewster首次发现的。1834年Brewster发现,当一束强太阳光穿过月桂叶子的乙醇提取液时,溶液的颜色变成了绿色的互补色¬¬——红色,而且颜色随溶液的厚度而变化,这是历史上对叶绿素荧光及其重吸收现象的首次记载。后来,Stokes(1852)认识到这是一种光发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