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涛小组首次揭示菌根共生过程中碳转运新机制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二涛研究组首次揭示了在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的共生过程中,脂肪酸是植物传递给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并发现脂肪酸作为碳源营养在植物-白粉病互作中起重要作用。6月8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菌根共生是植物与菌根真菌建立的互惠互利的同盟,也是自然界最为广泛的共生形式。植物可通过与菌根真菌共生高效率的从土壤中获得磷和氮等营养;同时植物把20%左右的光合作用产物传递给菌根真菌供其生长。每年大约有50亿吨的光合作用产物通过菌根真菌被固定在土壤中,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碳氮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理论认为糖是植物为菌根真菌提供碳源营养的主要形式。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王二涛团队通过稳定同位素标定实验,首次否定了糖是植物传递给菌根真菌主要碳源形式。同时,研究人员采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代谢生物学的手段研究发现,植物宿主的脂肪酸合成对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是必须的,并且植物合成的脂......阅读全文

王二涛小组首次揭示菌根共生过程中碳转运新机制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二涛研究组首次揭示了在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的共生过程中,脂肪酸是植物传递给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并发现脂肪酸作为碳源营养在植物-白粉病互作中起重要作用。6月8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菌根共生是植物与菌根真菌建立的互惠互利的同盟,也是

植物转运葡萄糖的“交通工具”被发现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二涛研究组首次发现,在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的共生过程中,脂肪酸是植物传递给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他们还发现,脂肪酸作为碳源营养在植物—白粉病互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科学》杂志日前在线发表了此项研究成果。  菌根共生是植物与菌根真菌建立的互惠互利的同盟,也是自然界最为广

王二涛:率直人带出“拼”团队

在“球友”眼中,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二涛到场会让“球赛格外激烈!”。多位学生一致认为他“拼抢积极,全身心投入,能激起大家的好胜心”。 “率直、敢拼。”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何祖华这样介绍弟子王二涛。 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体育运动,王二涛“率直、敢拼”的特质

上海生科院在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6月8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二涛研究组关于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论文Plants transfer lipids to sustain colonization by mutualistic mycorrhizal a

中科院Plant-Cell揭示植物菌根共生能量来源

   4月30日,国际学术期刊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二涛研究组关于菌根共生的最新研究成果A H+-ATPase that Energizes Nutrient Uptake during Mycorrhizal Symbioses in

水稻中稳定表达嵌合受体-显著提高识别能力

   丛枝菌根是陆生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之间形成的一种互利互惠的共生,帮助植物高效从土壤中获取磷、氮等营养,同时宿主植物主要以脂肪酸的形式把碳源传递给菌根真菌,向生态系统输入碳源(Science, 2017; Molecular Plant, 2017; The Plant Cell, 2014)。共

新研究揭示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逆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133.shtm

新研究揭示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逆性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教授唐明/陈辉团队分别在Microbiology Spectrum和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发表了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逆性研究论文。  干旱胁迫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是影响农林业生产的主要

Nature:菌根真菌是土壤碳存储的关键

  不同生态系统在居主导地位的、与植物相关的菌根真菌(与几乎所有陆地植物相关的根共生体)的类型上有所不同。   “外生菌根和杜鹃花类菌根”(EEM)真菌产生降解氮的酶,而“丛枝菌根”则不,于是便有了这样的预测:EEM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将会与分解者竞争土壤氮,因此增加土壤碳存储。   本文作者通过综

植生生态所揭示植物激素调控菌根共生的分子机理

  12月17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二涛研究组关于菌根共生的最新研究成果A DELLA protein complex controls the arbuscular mycorrhizal symbiosis in p

王文涛:找准梦想切入点

2019年1月11日凌晨3点,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传出一阵欢呼。随着这声欢呼,该所研究员王文涛团队在历经3000多个日夜奋战后,将“梦之束”变成了“现实之光”。2019年1月11日凌晨3点出光后,王文涛(前排左一)和团队合影。     上海

王福涛:项目经费管理观念亟须改变

  科研经费的管理,包括立项拨款、研究使用和报销审计等几个重要环节。如何做好这几个环节的工作,关系到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国家科研目标的实现效果,对此,各级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本文仅就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和报销审计讨论。   至2012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已突破万亿元,投入总

丛枝菌根共生“自我调节”研究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揭示植物磷信号网络控制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以A Phosphate Starvation Response (PHR)-centered network regulates mycorrhizal symbiosis为题,作为封面论文于

分子植物中心在丛枝菌根共生“自我调节”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揭示植物磷信号网络控制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以A Phosphate Starvation Response (PHR)-centered network regulates mycorrhizal symbiosis为题,作为封面论文于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菌根共生营养交换的“刹车”调控机制

  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姜伊娜研究组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ontrol of arbuscule development by a transcriptional neg

中澳合作研究发现丛枝菌根真菌调控寄生植物生长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首次证实了丛枝菌根真菌对根寄生植物养分吸收器官的发生有直接显著的影响。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学纪事》上。    寄生植物和丛枝菌根(AM)真菌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两者均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关于这两类生物

增温对内生和外生菌根真菌植物生长的影响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343.shtm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刘菊秀团队基于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鼎湖山站)长期垂直移位增温平台,研究揭示了长期海拔移位增温对南亚热带森林内生和外生菌根真

王华涛小组研制电子皮肤-让触觉更真实

  如何让智能机器人更像人类,只给它提供听觉、视觉,让它能与人对话,这似乎还远远不够。因为在人类的五感中,除了听觉和视觉,还包括触觉、味觉、嗅觉。机器人不需要吃饭,那么味觉和嗅觉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但触觉作为最重要的定位手段,则是机器人应该具备的。电子皮肤 王华涛课题组供图  于是,科学家希望在机器

王传涛:“科研经费无关科研”也是精神鸦片

  近些年,一批诸如广州科技和信息化局系统科研单位频发贪腐,引发各方对科技经费投入方式的广泛关注。而事实上,过去数年间,全国科研经费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于科技研发的,60%都用于开会、出差等。(1月5日《中国企业报》)  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国科研体制在世界范围内赚足了面子和里子。10月份,屠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Plant-Cell》发表菌根共生新成果

  近日,知名期刊《Plant Cell》刊登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英国John Innes中心和约克大学等处关于菌根共生的最新研究成果“A H+-ATPase That Energizes Nutrient Uptake during Mycorrhizal Sym

上海生科院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中取得进展

       8月12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二涛研究组题为DELLA proteins are common components of symbiotic rhizobial and mycorrh

昆明植物所可培养杜鹃类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获进展

大白花杜鹃和毛壳菌Chaetomium sp.形成的菌根的纵切面(比例尺:100um)  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杜鹃花的重要分布中心之一,有四百多个种。大白花杜鹃是分布最广的种之一,具有重要的园艺观赏价值,是环境恶劣地区的重要植被。杜鹃类菌根真菌在提高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及环境适应性方面功不

根瘤和菌根

  (一)根瘤   豆科植物的根系上常常有一些瘤状结构,称为根瘤(图24-l)。根瘤是由于根瘤菌从根毛侵入,然后穿入皮层的细胞,大量繁殖,同时分泌一些刺激物质,使邻近的皮层细胞强烈分裂,体积膨大,在根上形成了瘤状突起。   根瘤菌一方面从皮层细胞吸取水分和养料,另一方面它能固定空气

王文涛:追光“梦之束”,甘坐“冷板凳”

■本报记者 许琦敏从30岁到42岁,王文涛为一束光追逐了3000多天。终于,这被称为“梦之束”的激光尾波场加速的电子束,在王文涛所在的团队手中,迈出了从梦想到现实应用的关键一步。默默无闻的3000多个日日夜夜里,王文涛和团队经历了熬夜、争论、挫折、失败,也经历了从头再来、相互鼓励支持、见证惊喜。这一

我国在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获进展

  许多重要经济林木多与真菌有共生关系。通过共生机制,真菌能从宿主植物根部吸收营养,维持生长,并能增强宿主的抗病力使其免受入侵病菌的伤害、代替根毛扩大宿主根系的吸收面积,促进宿主植物生长。美国山核桃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干果树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产出,我国已在多个省区大面积引种。外生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

华南植物园蚯蚓和菌根真菌的交互影响氮吸收机制获进展

  根据“蚯蚓、植物和AMF对氮的供应和吸收在不同的氮形态上(铵态氮和硝态氮)有显著差异,从而影响蚯蚓和AMF对植物氮吸收的互作”的假设,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中心博士研究生何新星,在导师傅声雷和张卫信的指导下,构建了三个独立但彼此关联的实验:室内稳定同位素15N标记芒萁根段实验、

质子流(H+)作为丛枝菌根(AM)真菌芽管菌丝发育的标签

2008年4月,Feijá等科学家使用“非损伤微测技术(the ion-selective vibrating probe system)”研究了芽管菌丝发育时期菌丝中的H+流,发现胞外的pH在宿主和真菌间的离子交换和AM真菌生长中起到重要作用,菌丝的H+流振荡与芽管菌丝的生长存在相互关系,

青年科学家王文涛:瞄准前沿-逐梦追“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94.shtm 核心阅读 十几年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80后研究员王文涛孜孜追“光”。他和团队成功研制出稳定的台式化激光电子加速器,捕获到自由电子激光。借助这些“光”,科研人

医学真菌检验技术(二)

      三、临床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一)皮屑 边缘、疱壁、脓液、深层趾(指)间皮屑或活动边缘皮屑,取材前75%酒精消毒,作KOH涂片,同时种于沙氏琼脂加氯霉素2管,置25℃培养2周。       (二)甲屑 用细挫或牙科磨钻取病甲与正常甲交界处并且贴近甲床部的甲屑,标本用酒精浸泡待干

研究揭示树种菌根类型对温带森林群落结构的调控机制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因而针对森林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为林业生产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然而,以往研究多关注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对森林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土壤微生物作为重要的生物因子,其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也逐渐受到重视。近期大量的控制实验研究表明,土壤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