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观测到神秘暗星系

受类星体(红圈)的照射,科学家们发现了其旁边的暗星系(绿圈)。 综合报道,欧洲南方天文台(ESO)日前宣布,在智利的科学家利用高倍天文望远镜,发现观测到可能是暗星系存在的证据。 欧洲南方天文台称,这可能是首次观测到暗星系,暗星系是星系成形的早期阶段,过去只能靠理论推测,现在才观测到。“科学家们利用ESO天文台的极大望远镜(VLT)观测到暗星系受到类星体照射而发出闪光,因此认为他们已经找到神秘的暗星系。” 研究员西蒙·黎利表示,“我们仅是利用强光照射的方式,来找出暗星系”。 ESO介绍,暗星系是充满气体的小星系,在宇宙形成初期就已出现,天文学家相信暗星系是现有明亮星系的构成部分。 ESO是全球最先进的天文台,是一个由15个国家组成的政府间组织,它在智利设有三台天文望远镜。甚大望远镜由四个望远镜组成,位于智利阿他加马沙漠的帕拉纳(Paranal)地区,能观测到亮度只有肉眼所能见到的星星亮度的40......阅读全文

科学家首次观测到神秘暗星系

受类星体(红圈)的照射,科学家们发现了其旁边的暗星系(绿圈)。   综合报道,欧洲南方天文台(ESO)日前宣布,在智利的科学家利用高倍天文望远镜,发现观测到可能是暗星系存在的证据。   欧洲南方天文台称,这可能是首次观测到暗星系,暗星系是星系成形的早期阶段,过去只能靠理论推测,现在才观测

“迟暮”星系团中有“旺年”星系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一个“垂垂老矣”的星系团中含有“正值旺年”的星系,此景令科学家颇为迷惑。但一组国际天文学家在对这个可能是宇宙中最悠远、最古老的星系团进行观察分析后,惊奇发现该远古的星系团居然仍在积极扮演一个“造星工厂”的角色。   此前人类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它们

暗能量照相机获得首批遥远星系星光图像

  安装在一架天文望远镜上的暗能量照相机。      暗能量照相机拍摄的图像。   今日视点   80亿年前,宇宙深处星系发出的光线开始奔向人类地球。经过漫长的旅行,古老的星光现在抵达了南美国家智利安第斯山脉的一座山顶,并被新安装在那里的暗能量照相机首次捕捉并记录下

无暗物质星系或颠覆传统星系形成理论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8日报道,荷兰科学家或许发现了一种没有暗物质的星系。而现有星系形成理论认为,暗物质是星系形成的关键。最新研究如获得证实,将颠覆目前有关星系形成的基本理论。  该星系名为AGC114905,是一个超漫射星系(UDG)——这些星系很暗,大小与银河系差不多,但其恒星数量是银河系的10

8000万光年外星爆星系产生剧烈星系飓风

   这张最新的可见光波段图像,使用了位于智利的拉西拉天文台MPG/ESO 2.2米望远镜及其广角成像仪,图中NGC4666位于正中心。这是一个星爆星系,距离地球约8000万光年,在其内部存在密集的恒星诞生区。星爆星系一般被认为是由星系间引力相互作用造成,包括图中左下方可见的NGC4

无暗物质星系或颠覆传统星系形成理论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8日报道,荷兰科学家或许发现了一种没有暗物质的星系。而现有星系形成理论认为,暗物质是星系形成的关键。最新研究如获得证实,将颠覆目前有关星系形成的基本理论。  该星系名为AGC114905,是一个超漫射星系(UDG)——这些星系很暗,大小与银河系差不多,但其恒星数量是银河系的10

国际研究团队在绿豌豆星系中发现特殊星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40.shtm近日,一支国际研究团队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的样本,在近1550例绿豌豆星系中发现了5例具有双峰窄线的特殊星系,并分析这类特殊天体可能起源于活动星系核的合并。相关研究成果

科学家发现宇宙毫米波源:确定15个极暗星系

  据国外媒体报道,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博士后研究员Bunyo Hatsukade和教授Kouji Ohta 通过对星系亮度的统计观测后发现,大约80%无法辨认的宇宙毫米波来源于其他星系,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使用了阿塔卡玛大型毫米波与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凭借该望远镜阵的高灵敏度和强大观测能力,我们可

星系间相互作用对星系结构形成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吴许芬与教授孔旭合作的“星系间相互作用对星系结构形成的数值计算研究”取得新进展。该项目数值计算了盘状星系与矮星系通过偏心碰撞产生星系外环结构,分析了盘状星系的核球-盘质量比(英文缩写B/D)对星系外环结构的影响,发现B/D值越小的盘星系,碰撞后形成的外环结构越强。8月30日

《自然》:黑洞飓风横扫星系

天文学家第一次观察到由一个特大质量黑洞形成的巨大风暴。迄今为止,这一理论上的猛烈旋风伴随着巨大的能量,以至于影响了周围星系的形状。这一发现将为研究早期宇宙的进化提供新的视点。   天文学家观测到由一个特大质量黑洞形成的遍及整个星系的风暴。(图片提供:NASA/CXC/CfA/INAF/Ris

矮星系邻居存有机分子

  阿塔卡玛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图片来源:ESO/S. Guisard/Wikimedia Commons  研究临近一个矮星系的天文学家发现了大量的有机分子,这表明生命的基本化学构建模块可以在比太阳系更原始的地方形成。  由碳和氧、氢等其他元素组成的复杂有机分子在银河系中非常普遍,但并

星系像块巧克力碎饼干?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牵头的科研团队提出了一个新的、定量的星系结构模型,将类似银河系的一般盘状星系的几何结构描绘成一块“巧克力碎饼干”(Chocolate Chips Cookie)——星系中的老年恒星及其间的弥散星系介质构成了“饼干”的主要成分,而呈团块状分布的恒星形成区域则构成了颜色较暗

绿星系光谱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郑振亚带领的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团组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国内外研究单位,基于目前最大的绿豌豆(Green Pea,GP)星系光谱搜寻样本,在近1550例绿豌豆星系中发现了5例具有双峰窄线的

研究发现早期宇宙原星系团外围极端星暴星系聚集的证据

星系团是检验星系形成和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理论的独特实验室,其大质量成员星系的主体星族形成于近百亿年前的高红移(z>2)原星系团(protoclusters)。星系团在形成过程中不断从宇宙网中吸积物质,理论预期在星系团外围过渡区域会形成激波,有效增强气体聚集甚至星系并合,从而触发大规模的星暴活动。找到

60亿年前本星系群中可能发生过星系主并合事件

  60亿年前在本星系群中是否发生过星系主并合事件?通过中法“起源”天文联合实验室,由法国巴黎天文台,法国科学院(CNRS)和中国国家天文台6位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了这个可能性存在。他们发现我们的邻居星系仙女座星系(M31),以及麦哲伦云可能形成于这次并合事件。这项研究

小星系“郊区”也有大质量黑洞

  众所周知,像银河系这样的大星系中央存在大质量黑洞。据英国《科学新闻》周刊网站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最近对数千个小星系进行了调查,结果在小星系的“郊区”,也发现了数十个大质量黑洞“候选者”。这一最新研究有助于天文学家揭示更大星系中超大质量黑洞如何形成的奥秘。  迄今观测到的几乎所有大质量星系中央,都

卫星系统将加速地震预警

地震波的痕迹记录了地震的震级——卫星能够更快、更精确地得出这些数据。  日前,美国宇航局(NASA)和一个名为“READI网络”的大学联盟开始测试一个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数据的地震警报系统。据《自然》杂志网站报道,相关科学家指出,该系统能够帮助日本政府将发布精确地震预警的时间比201

超大质量黑洞:星系中心的“怪兽”

日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们使用欧洲空天局的XMM-Newton和美国宇航局的NuSTAR太空望远镜观察到了一个黑洞背后的光线。这是科学家们第一次直接观察到来自黑洞背后的光,或许将让我们对黑洞的了解更上一层楼。黑洞是宇宙中最“不可思议的天体”之一,自发现以来,就是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们研究的焦

超大质量黑洞:星系中心的“怪兽”

  日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们使用欧洲空天局的XMM-Newton和美国宇航局的NuSTAR太空望远镜观察到了一个黑洞背后的光线。这是科学家们第一次直接观察到来自黑洞背后的光,或许将让我们对黑洞的了解更上一层楼。黑洞是宇宙中最“不可思议的天体”之一,自发现以来,就是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们研究

彗星炙热烙印揭秘星系形成机制

人们曾经假设,彗星是由冰——太阳系中未曾改变的遗迹——构成的。因此当科学家在去年开始研究由彗星返回的第一个样本时,他们无不大吃一惊。这颗彗星所携带的矿物质竟然要在1400摄氏度的高温下才能够形成,这意味着这些矿物质一定来自于太阳附近。一个新的计算机模型模拟了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而这一发现将可能改

双星系统内部演绎天文奇观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近日报道,沃里克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的天文学家通过一台名为ULTRACAM的天文摄影机,发现了一个行为异常的星级系统,而整个系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斯诺克台球案。相关论文刊登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双星系统不是只有两颗星,而是由两颗恒星组成的星级系统。这

肺结节“星系征”钙化病例分析

女,34岁,干咳和低热持续6个月。胸片显示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右肺中叶斑片状阴影,伴双侧下叶结节状阴影(图1A)。胸部对比增强高分辨率CT(HRCT)显示,双侧肺门及隆突下淋巴结肿大。右上肺窗显示,边缘不规则的大结节周围被许多小结节包绕,提示星系征(‘galaxy’ sign)(图1B)。此

上海天文台等首次探测到本星系群以外星系的蚕食事件

  近日,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星团和银河系结构课题组博士后Sakurako Okamoto为首的国际合作团队发现了一次星系蚕食事件——离我们最近的星系之一M81正在逐步吞噬两个相邻的更小星系,这也是第一次探测到本星系群之外的星系蚕食事件,表明了星系尺度上的等级成团模型。目前该工作已经发表在国际核心

中法合作揭示仙女座星系成因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22日发表公报说,该机构与巴黎天文台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用数字模拟技术对本星系群的仙女座星系和麦哲伦星云成因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仙女座星系很可能由两个星系在数十亿年前发生剧烈撞击后形成。   公报说,本星系群包括40多个星系,其中最大的两个成员

星系形成与演化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康熙,博士生王亮所在的中徳马普青年伙伴小组和德国马普天文所Andrea Maccio’率领的团组在星系形成的流体数值模拟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系列文章(7篇论文)相继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

尘气旋涡遮蔽大型双星系统

  《自然—天文学》11月20日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称,一个尘气旋涡遮蔽了一对相互绕行的大质量恒星。测量该星云的速度显示,其中至少一颗恒星的转速可能足以使之在发生超新星爆发时发射出持久的伽马射线暴。  上述系统具有风车状螺旋模式,依据古希腊蛇神被命名为阿佩普(Apep)。这类结构是包含大质量沃尔夫—拉

机械搅拌式发酵罐星系介绍

  机械搅拌式发酵罐机械搅拌式发酵设备和技术在整个制药、生物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众多类型的发酵设备中,兼具通气又带机械搅拌的标准式发酵罐用途最为普遍,广泛使用于抗生素、氨基酸、柠檬酸等各个领域。标准式发酵罐设计的技术关键在于搅拌技术复杂的气液两相流动问题上。机械搅拌式发酵罐不仅能为

行星系“碎片圆盘”存在碳原子气体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茨城大学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利用位于智利的阿塔卡玛亚毫米波望远镜(ASTE),观测距地球200光年和63光年的两个行星系碎片圆盘,发现了碳原子气体存在的证据,初步支持了碎片圆盘中的气体来源于“供给说”理论。  星际漂浮的以氢分子为主要成分的气体和尘埃形成了分子云,分子云因自身重力收

银河系外首现“星系移民”

由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借助暗能量光谱仪器(DESI),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新证据,表明仙女座星系内曾经发生过一次大型“星系移民”事件。这是科学家首次在银河系外其他星系内发现“星系移民”,相关结果即将刊发于《天体物理学杂志》。 在数十亿年的过程中,星系通过“孵化”出新恒星和恰当的

宇宙黎明诞生的大质量星系现身?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433.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