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研人员研发用于生产高线性聚乙烯的新型催化剂

根据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网站报道,新西伯利亚分院有机化学研究所与中科院化学所合作,研发出一种基于二氯化钴的新型催化剂,用于生产高线性聚乙烯。研究成果发表在《Applied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上。 据科研人员介绍,双方联合研发的新型催化剂以二氯化钴的双亚氨基吡啶配合物为基础,通过引入环状取代基而改性。研究发现,由于复合物配体中取代基(二苯甲基和环烷基)集合的变化而引起的结构的微小变化,也会显著影响生产聚合物的性能,使生产预定特性的聚合物成为可能。研究人员经多次实验,研发出一种新型乙烯聚合催化体系。新型催化剂体系具有较高活性,可生产具有窄和宽分子量分布的高线性聚乙烯。通过改变分子量分布,能改善和优化聚合物生产条件和机械性能,从而降低成本和节约能源。......阅读全文

新型柴油加氢催化剂获专利奖

  由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研制成功的一种最大量生产柴油的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近日获得第十五届中国专利优秀专利奖。应用该技术开发成功的 FC-14加氢催化剂整体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最大量生产优质柴油大型单段全循环加氢裂化装置专用催化剂的空白,为我国炼油行业开辟了提高柴汽比、多

新型催化剂可高效生产氢能源

  美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先进能源材料》上报告说,他们研发出一种新型低成本电解水催化剂,有助于高效生产氢能源。   能源转换是发展清洁能源的关键。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都是间歇性的,而电网需要持续稳定的输入,因此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不能直接接入电网,而需要介质存储起来或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源。眼下最有前景的途径

新型柴油加氢催化剂获专利奖

  由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研制成功的一种最大量生产柴油的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近日获得第十五届中国专利优秀专利奖。应用该技术开发成功的FC -14加氢催化剂整体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最大量生产优质柴油大型单段全循环加氢裂化装置专用催化剂的空白,为我国炼油行业开辟了提高柴汽比、多

新型催化剂点亮氢能储放未来

  近日,中科院煤化所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合作,采用铂-碳化钼双功能催化剂实现对水和甲醇的高效活化,在低温下获得了极高的产氢效率。此催化体系有望作为下一代高效储放氢新体系得到应用。  氢能是一种公认的高热值清洁能源,高位发热值是汽油发热值的3倍,也被称为“能源货币”。氢燃料电池是当前最具潜力的新一代氢

新型异丙苯催化剂有望工业化

  日前,从吉林石化染料厂传出消息,该厂与吉化研究院共同研发的异丙苯MCM系列层状分子筛催化剂,已进入工业化应用测试阶段。项目负责人表示,应用成功后苯和丙烯比将从4∶1降至2.5∶1,反应温度下降5-15℃,降低原料、动能消耗435万元,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MCM层状分子筛催化剂最早由美国Mo

新型甲烷转化催化剂:廉价的稀土?!

   光照一照,气态甲烷变液态燃料,这可能吗?近日,上海科技大学对外发布,该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左智伟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廉价、高效的铈基催化剂和醇催化剂的协同催化体系,使得甲烷可以在光的照射下转化成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该技术有望代替传统高温高压的贵金属催化体系,为甲烷开发利用提供崭新和更加经济、环保的

新型低温甲醇催化剂研究获突破

  近日,大唐化工研究院与厦门大学合作研发的新型低温高性能甲醇催化剂通过了工业侧线试验验收。   专家组一致认为,新型甲醇催化剂的低温活性、热稳定性、选择性及抗工艺条件波动性能力等指标优异,催化剂在工业侧线运转中表现的总体性能达到预期效果,部分指标超过国内同类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表明我国自主研

新型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问世

  日前,记者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悉,该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丹团队研发了一种sp杂化氮掺杂的石墨炔,其在催化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ORR)中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性能。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自然—化学》。  燃料电池是一种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具有零污染、能量转化效率高、适用范围广泛等

日本开发出新型低成本催化剂

  日本专家最近开发出一种新技术,能用成本低、储量丰富的碱土金属代替稀有金属充当催化剂,高效催化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反应。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和东京大学3月25日联合发表新闻公报说,“碳—碳结合生成反应”是有机化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反应,这种化学反应迄今普遍使用的催化剂中都含有有害、稀少且昂贵

构建新型催化剂“纳米片”双功能材料

  近日,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汪黎东团队构建了一种新型催化剂——二维钴氮掺杂碳(2D Co–N–C)纳米片,该纳米片体现出双功能,可在湿法脱硫中使硫资源实现高效回收,并使脱硫过程中吸附的汞离子(Hg2+)受到限制。相关成果2月24日在线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上。  在许多大型燃煤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