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译树鼩基因组

2013年2月6日,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对树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对其分类地位和相关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深度解析。树基因组的完成,将为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用作动物模型奠定重要的遗传学基础,进而使其更好的应用于生物医药研究。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 树鼩(Tupaia belangeri)是一种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及中国的西南地区的小型动物。由于其个体较小,繁殖周期较短,寿命较短,养殖成本低以及分子细胞层面与人的相似性,而被当作实验动物模型广泛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目前,已经成功建立的多种人类病毒感染的树鼩模型,在神经生物学、生殖生物学、免疫学、社会心理学以及衰老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应用。但是树鼩的分类地位尚不明确,且争议很大。线粒体基因组分析表明树鼩与兔形目亲缘关系要比与皮翼目或灵长目更近;而分子遗传学数据表明存......阅读全文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个面向”为线索,在系统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广大科研人员取得的众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础上,发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成果15项、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成果10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破译蛋白质组 打开生命“解剖图”

 据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人类蛋白质组组织前主席约翰·伯杰龙发起一项大规模的破译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目标是花费约10年时间将人体所有蛋白质归类并描绘出它们的特性,并揭示它们在细胞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每种蛋白质与其他哪些蛋白质存在相互作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就已经启动了基因组计划

精确医学”须谨慎解读

  美国于2015年年初提出的“精确医学”计划倍受世界各国关注。有消息称,我国的相关计划将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启动。对此,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吴家睿研究员近期撰文指出,“精确医学”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复杂概念,需要人们认真地思考和小心地解读。当前,亟需我们明晰的两个问题是:为何要在此时启动精确医学

华大基因从1%到中国人的个体化基因组研究

  自1999年中国作为唯一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到目前为止,已经独立完成了水稻和家蚕等大型基因组研究,并参与了家鸡、家猪、木瓜等多个重要动植物基因组图谱制作,在2007年还首次向世界公布了第一个中国人的个体化基因组序列。   中国虽然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   在深圳

破译中国人基因密码:“中国十万人基因组计划”将4年完成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儿去?这一终极哲学命题,有多种不同的解答视角。从基因角度给出的答案,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近一段时间,有关基因领域的新闻将基因检测、基因编辑、癌症的靶向治疗等原本属于生物医学领域的专业话题,一下子变成了公众话题。人们对于基因的好奇在于:基因是如何影响人类的长相、身高、

Crispr技术:蹒跚起步 渐成新宠

  1月30日,《细胞》杂志网站报道,全球首对靶向基因编辑猴子已在中国出生,科学家采用的是最新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可以对目标DNA进行插入、删除或重写,类似计算机编辑文字一样让科学家对物种的基因进行编辑,而且成功率一般可提高到30%,甚至50%。美国哈佛大学的George Church说,

基因测序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下一个万亿市场在哪里?

  一项新技术或产品的问世,给人们带来欣喜的同时,也必然会引起担忧,基因测序技术便是其中之一。基因测序技术被看作自疫苗问世以来疾病预防最重要的科技突破,它不仅可以大大降低遗传相关的疾病发生率,减少出生缺陷,还可以实现对疾病预测、预防、预警以及个体化诊疗;但目前,国内的基因测序市场却并不让人满意,甚至

人类蛋白质组学计划将从启动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访中国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   不久前,第六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在江苏泰州成功召开,会议盛况空前,可以看出我国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队伍的壮大。会后的间隙,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主要参与会议组织的中国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希望杨教授为大家介绍一下国际

年终盘点:2016年国内不容错过的重磅生物研究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2016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17年,2016年,我国有很多优秀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都做出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本文中小编盘点了2016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一些重磅级研究,以饕读者。   --结构生物学 --  1.清华大学 施一

癌症研究新方向 科学家尝试用组合式靶向疗法剿灭癌症

  我们总是对患者说癌症会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方式在体内进化,但是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这一点。  大约在2010年,Alberto Bardelli跌入了科研低谷。Bardelli是意大利都灵大学癌症生物学家,他一直在研究癌症靶向疗法——针对导致肿瘤生长的突变的药物。这种方法的效果似乎很好,一些患

《科学》公布 2017 年度人类10大突破,你知道几个?

《科学》期刊公布了2017年最令人类激动的10大科学突破,科学仪器界的朋友们,也许你正在使用其中的几种科技继续求索,其中,我们还看到了中国在量子通信方面的翘楚地位。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分享2017的这些美好时刻,希望2018全球在科学界求索的人们,带给人类更多的惊喜。Top10冷冻电镜标志年科技让人

质谱大师 田中耕一

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毕业于东北大学,日本科学家。1959年出生于日本富山县首府富山市,1983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学士学位,现任职于京都市岛津制作所,为该公司研发工程师,分析测量事业部生命科学商务中心、生命科学研究所主任。与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一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

第七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暨第三届国际论坛大会报告

第七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暨第三届国际蛋白质组学论坛圆满闭幕   2011年4月15~17日,第七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暨第三届国际蛋白质组学论坛在美丽的杭州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CNHUPO)、国际蛋白质组学论坛(

科学时报:“神八”诱变育种猜想

  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太空育种,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地面模拟空间环境装置,通过空间环境对植物发生诱变作用,致使种子产生变异,再通过严格的地面选育过程,获得优良的农作物品种。  今年,中国航天育种正迎来一个高潮。随着天宫一号升空,神舟八号携带的育种诱变装置将与其交会对接,由此

走近器官异种移植新星杨璐菡博士的科研历程

  猪即将作为人类救生器官的供体来源!What?普通民众表示惊掉了下巴,当然这不是肉眼凡胎能看到的,这不怪你们……,美女科学家杨璐菡的大脑回路吃瓜群众看不懂。  当异种胰岛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临床研究获得重大突破,成功将医用供体猪的胰岛移植到I型糖尿病患者身上时,你看到的还只是猪肉吗?是数以万计的猪肝

《环球科学》2011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

  “十大科学新闻”评选是《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头戏,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的一次全面盘点。经过专业编辑和专家团队的商讨,《环球科学》初步挑选出了30条候选新闻,接受网友的点评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  9月2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两院院士Nature子刊携手发表基因组研究新成果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所、北京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成功对栽培陆地棉(TM-1)进行了基因组测序,揭示出了其基因组进化的一些重要见解。研究论文发表在4月20日的《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科学院棉花

2016年最受全球媒体关注的100篇论文

  截止到今年11月15日,Altmetric统计了过去一年中发布的270万篇学术论文,整理并公布了2016年的论文Altmetric指数百强榜单,列出了那些在社会公共领域引起最强烈关注或讨论的科学研究。其中有第一篇由美国现任总统发表的医保评估报告,有引力波与比邻星B这样的重大天文学发现,有最早的生

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译飞蝗基因组图谱

  1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领衔,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参与的一项研究,成功破译了飞蝗(Locusta migratoria)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这是迄今人类破译的最大动物基因组。基于基因组信息,这项研究还揭示了飞蝗食性、迁飞和群聚的奥秘。研究成果

《自然》选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

  2016年6月21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自然》杂志发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这篇新闻特写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号"Nature自然科研”同时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国科学之星》。  从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经科学,中国的顶尖研究者们正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并提升

2018年基因组测序盘点——各种新鲜的植物

  作为人类的主要食物,植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植物基因组比较大,表现出多种倍性,还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区域,故植物基因组的测序工作一直进展缓慢。  如今,得益于新型的测序技术,比如PacBio和Oxford Nanopore的长读长测序技术,许多植物在2018年收获了基因组,或者说

人工合成4条酵母染色体我国科学家开启“再造生命”新纪元

  大姑娘出嫁——头一回!3月10日出版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的形式同时刊发了中国科学家的4篇研究长文!  由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和华大基因分别完成的这4篇长文,介绍了真核生物基因组设计与化学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条真核生物酿酒酵母染色体的从头设计与化学合成——要知道,酿酒酵母总

《自然》杂志选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

2016年6月21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自然》杂志发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这篇新闻特写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号"Nature自然科研”同时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国科学之星》。从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经科学,中国的顶尖研究者们正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并提

海洋所首次完成仿刺参基因组测序和组装

  日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仿刺参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对刺参生物学和遗传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将对我国刺参产业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杨红生团队和相建海团队共同完成,在天津生物芯片技术公司的技术支撑下,突破了刺参复杂基因组测序和组装技术瓶颈,采用新一代测

中国科学家国际上首次完成仿刺参基因组测序组装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我国科学家正式完成仿刺参基因组测序和组装,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该研究成果对刺参生物学和遗传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对我国刺参产业发展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据了解,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973 、863计划,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山东省科技厅、青岛市

克隆鱼诞生50年 中国克隆技术陷入困境

  在不久前上映的美国大片《遗落战境》中,由汤姆·克鲁斯饰演的克隆人在发现自己的身份后,奋起反抗外星人,最终获得胜利。   紧接着,电影《侏罗纪公园》再次讲述了科学家利用DNA技术复活恐龙却遭遇疯狂猎杀的故事。   两部大片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再度激起了人们对克隆技术的浓厚兴趣。

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生命的另一种阅读和解析

50年义无反顾的105岁寿星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语气平和,思路清晰。 “生物物理研究所走过了半个世纪。作为亲历者,我深知,是以50年义无反顾坚持学科交叉、坚持服从国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办所方针,换来了生物物理所今日的蓬勃发展。” “当年,对于生物物

蛋白质组学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蛋白质组学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多学科和技术的逐渐交叉融合。这些学科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基因组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自动化、基于电磁场的精密质谱仪、信号处理、数理统计和计算机科学。近年来,分子医学、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进一步加速推动了蛋白质组学的成长,使之在精准医疗领域展示出越来越大的应

中科院医药学组院士新增12名 包括三名女科学家

  2015年11月13日,两年一次的中科院院士新增名单发布,共计61名杰出科学家入选此次院士榜单。其中,备受生物界瞩目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名单也新鲜出炉,从30位候选名单中历经“终选”机制新增院士12名,包括三名女科学家。12名新增院士中,有5位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地方研究院,1位(王福生院士)来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用人才激活创新机制

十年,对于不少人来说不过是转瞬之间,而对于北生所,则是沧海桑田。十年,这块被誉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研究所,展现出一幅生命科学领域的壮伟蓝图。 在建立之初,北生所便担负特殊的历史重任:不仅要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所,更要探索出先进的现代化研究所的管理机制。自此,北生人兢兢业业,在短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