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学术干货:4位学术牛人教你如何读文献、用文献

【一】学术牛人1:用自己的话概括和梳理文献 及时回顾 心得和经验:我现在每天还保持读至少2-3篇的文献的习惯。读文献有不同的读法,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 一、回顾重要内容 每次读完文献(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conclusion里找,并且从discuss里最好确认一下。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过关了。take home message其实都不会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 二、扩充知识面的读法 重点读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每天读一两篇,......阅读全文

阅读文献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功

  余党会老师曾经写过这个话题,《研一学生必须知道:读文献是第一要务》,写的很好,相当于战略性话题。我这里重点谈一点关于阅读文献的战术问题。这里主要针对刚要读硕士研究生的问题。  首先是如何读文献?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去读文献,学习游泳只能在水中学习,不读文献就不要讨论这个问题,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会遇

致敬!本论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我就是参考文献本献

近日,一篇发表于2002年5月的论文因“参考文献”的第一句“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被网友投稿至“迷惑行为大赏”但当大家看到作者评论区画风却变了本文作者——钱伟长还有网友好奇他是谁一张极具“冲击力”的介绍瞬间刷屏评论区高考物理只考5分却成了中国力学大师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书香门第受家庭

怎样快速而准确地阅读科学论文(3)——引言

吴崇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chomingwu@163.com接上文。阅读理解了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我们已经对整篇论文的主要内容有了整体了解,并形成了自己对论文质量,以及是否对自己的研究有参考价值的判断。如果我们认为该论文的研究质量上乘,研究方法或结果对我们自己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或者论文

怎样快速而准确地阅读科学论文(2)——摘要

吴崇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chomingwu@163.com通过阅读标题,我们知道这篇论文主要讲述“硝酸盐循环调节胃黏膜厚度”,并且这里的硝酸盐循环特指的是由“口腔细菌”推动的硝酸盐循环。根据题目中的“硝酸盐循环”、“胃黏膜厚度”和“口腔细菌”三个关键词,我们预想了如果自己写作和完成这个

电子预印本文献库论文数破百万

   1991年,Paul Ginsparg成立 arXiv。图片来源:《自然》   arXiv.org是一个非常流行的预印本文献库。物理学家、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通常会将论文草稿上传至该文献库,以便在同行评议前公开分享他们的研究发现。如今,该文献库已拥有100万余篇研究论文。   19

文献!文献!!

  一、事由   最近因某成果的总结,我系统地查阅了国外离子交换分离及装置/离子交换柱设计的文献。  查阅的方式是通过国家图书馆科技咨询室辜军(010-88545356)同志。辜军同志是四川大学化学系毕业,资深科技文献咨询专家,外语、化学专业、文献查

中国作者有3篇论文入选《科学报告》100篇阅读量最多的论文

  2019年7月9日,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旗下多学科、开放获取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最近公布了2018年阅读量最多的论文,进一步展现了该刊所发表的科研成果的影响力。《科学报告》是一本发表有严谨的科学性及技术扎实的原创研究的领先期刊。这些论文

数千德国科学家无法阅读爱思唯尔论文

   元旦起,德国部分机构的研究人员将无法阅读爱思唯尔在线期刊。   数千德国研究人员无法在线阅读荷兰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公司旗下的数百本期刊。日前,双方针对集中订购的谈判搁浅,而且很多德国研究机构似乎决定不会让步,即便这可能让研究人员十分不便。   2014年,一个由数百家高校、技校和研究机构组

数千德国科学家无法阅读爱思唯尔论文

   元旦起,德国部分机构的研究人员将无法阅读爱思唯尔在线期刊。  数千德国研究人员无法在线阅读荷兰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公司旗下的数百本期刊。日前,双方针对集中订购的谈判搁浅,而且很多德国研究机构似乎决定不会让步,即便这可能让研究人员十分不便。  2014年,一个由数百家高校、技校和研究机构组成的联合体

《自然》评论文章:科学文献找错容易纠错难

  找到科学文献中的错误很容易,但是纠正这些错误却很难,即使这些错误已经被上报给了论文的作者和刊发论文的期刊。英国《自然》杂志4日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几位美国科学家给出了上述意见。  本篇评论的作者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戴维·奥里森和安德鲁·布朗,描述了他们进行的为期18个月的“尝试”:当他们在论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