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超200万篇论文后,arXiv丢了初心吗

2022年伊始,预印本服务器arXiv收获了一份新年大礼,全球科学家通过其发布的论文突破了200万篇。本该是庆贺时刻,但《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却跟进一篇报道,分析了arXiv当下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引起科学界热议。中国作为世界上论文数量产出最多的国家,arXiv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arXiv上,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已经排名全球第二。如今,许多中国科学家每天上班都看arXiv,这已经成为了习惯。因此,他们对于arXiv的痛点也颇多吐槽,特别是发到arXiv的论文被长时间审核,令发布时间延后。arXiv带来的学术争鸣,又有趣又刺激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arXiv已经成为数学、物理、天文、计算机等多学科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因为在arXiv,科研人员在无须同行评审的情况下就可以自主张贴论文,尽早公布研究结果,抢占科学发现所有权;那些已发表的论文,同样可以在arXiv上张贴,让更多的研究同行了解、交流。通常......阅读全文

论文突破200万篇后,arXiv却渐失人心?

2022年伊始,预印本服务器arXiv收获了一份新年大礼,全球科学家通过其发布的论文突破了200万篇。本该是庆贺时刻,但《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却发了一篇负面报道,分析了arXiv当下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引起科学界热议。中国作为世界上论文数量产出最多的国家,arXiv的

发布超200万篇论文后,arXiv丢了初心吗

2022年伊始,预印本服务器arXiv收获了一份新年大礼,全球科学家通过其发布的论文突破了200万篇。本该是庆贺时刻,但《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却跟进一篇报道,分析了arXiv当下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引起科学界热议。中国作为世界上论文数量产出最多的国家,arXiv的重要

原来真的可以“一稿多投”-BioRxiv让人“大开眼界”

  最近,有关武汉冠状病毒的科学研究成果陆续发布,很多小伙伴注意到,很多文章都是发布在bioRxiv上,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期刊,也没有影响因子,大家可能会奇怪,这些研究者难道不怕别的人窃取他们的idear吗?  其实这样做反而是抢占了先机,原因还得从什么是预印本说起...  大家知道一稿多投是学术

武汉病毒科研让更多人认识BioRxiv

  最近,有关武汉冠状病毒的科学研究成果陆续发布,很多小伙伴注意到,很多文章都是发布在bioRxiv上,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期刊,也没有影响因子,大家可能会奇怪,这些研究者难道不怕别的人窃取他们的idear吗?  其实这样做反而是抢占了先机,原因还得从什么是预印本说起...  大家知道一稿多投是学术

画句号?中国科学院发现“室温超导”假象根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309.shtm一篇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的最新发表在arXiv网站的预印本论文可能为“LK-99是室温超导体”画上了句号。近日,因为LK-99材料被韩国研究团队宣称能够室温超导,研究LK-99的预印

封杀预印本?澳研委因引用预印本拒绝多项申请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预印本平台因为其即时传播、开放共享的特点,在科学信息传播中弥补了传统传播渠道的不足,可以算是异军突起。不过,由于预印本平台因缺少同行评议环节,在重时效的同时缺失了严谨性;加之大众媒体的不当引述,所以也产生了不少误导信息。近日,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ustralian Rese

因学术争议发起网络论战,结果他被禁言了

  最近,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理论物理学家Jorge Hirsch很郁闷。  他因为与同行在室温超导性问题上的争论,被预印本网站arXiv禁言了。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里,他将无法在该网站发表论文。  Hirsch认为该禁令“非常不公平”,而且对他的研究有很大影响,“如果我不能发表论文,我就无法工作。

知名预印本服务器删除“争议”超导论文

富氢超导体是在一种叫做金刚石砧电池的高压装置中合成的。图片来源:MAX ALEXANDERS/SCIENCE SOURCE一场关于常温超导的争论已经进入了科学出版领域。据《科学》报道,近期,预印本服务器arXiv管理员删除了来自常温超导研究者的几篇论文,称他们的稿件含有煽动性内容和不专业的语言。Ar

美国化学学会将启动化学论文预印本服务

这可以被称为连锁反应。在继物理学、数学、经济学和生物学等学科之后,美国化学学会(ACS)近日宣布,将启动针对化学论文的预印本服务,并暂时命名为ChemRxiv。 ChemRxiv预印本服务器,将有助于促进化学领域重要发现的公开,推动早期研究共享。负责相关工作的ACS出版部门副总裁Kevin

日本首个预印本平台“遇冷”

日本近期开放了首个在线预印本平台——Jxiv,以提高该国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但日本研究人员似乎并不买账。 据《自然》报道,自Jxiv于3月推出以来,目前利用平台上传的论文还不到40篇。一些研究人员甚至表示,该平台没有必要存在。而Jxiv的支持者则认为,该平台将会越来越受欢

LK99首批重复实验出炉:未复现悬浮或超导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883.shtm “神奇”材料LK-99的第一批重复实验结果陆续公布。 这是一种被韩国科研团队等人员宣称具有室温超导性能的铜掺杂铅磷灰石材料。 在LK-99的两篇论文于7月22日上午首次在

生物学预印网站BioRxiv正式启动

  一个知名的研究实验室正在开展一项大手笔的计划——创建一个提供作者原始手稿的免费网站。一些生物学家表示,实行这一举措的时机已经成熟。   11月11日,非营利机构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SHL)启动了BioRxiv,旨在将 BioRxiv打造为生物学家专有的预印本文献库。作为一个收集物理学、数学

电子预印本文献库论文数破百万

   1991年,Paul Ginsparg成立 arXiv。图片来源:《自然》  arXiv.org是一个非常流行的预印本文献库。物理学家、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通常会将论文草稿上传至该文献库,以便在同行评议前公开分享他们的研究发现。如今,该文献库已拥有100万余篇研究论文。  1991年8月,ar

天文学家或发现首个潜在系外卫星

   备受瞩目的探寻围绕遥远行星运行的卫星的观测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每一次的“系外卫星”迹象均未经得起仔细推敲。为此,美国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天文学家David Kipping没有打算公布该团队观测到的又一个潜在的系外卫星,他希望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确认之后再公布。  但当该团队请求哈勃时间的消息在社交媒体

科学家对医疗预印本服务器计划褒贬不一

  医学家可能很快就有了发布未出版论文的预印本服务器了。美国耶鲁大学和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正准备启动服务器MedArXiv,专门发布临床研究成果。   但近日在第八届国际同行评议和科技出版会议上,人们对耶鲁大学心脏病学家Harlan Krumholz提出的这个计划褒贬不一。医学界的许多人都不

欧洲核子中心“新粒子”引发论文潮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可能找到了一种新的粒子,这种诱人的“可能”让理论物理学家的论文在短短两周内如潮水般涌出。   据《自然》期刊官网消息,12月15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宣布了他们的新发现,自那以后,论文预印本平台arXiv已经发布了95篇专门讨论这种假想新粒子的研究论

中国AI期刊论文全球引用量首超美国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81.shtm 日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2021年人工智能(AI)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在AI期刊的全球引用量首次超过美国,但在过去的10年间,美

韩国室温超导研究引发全球围观:论文或撤回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905.shtm 过去的近一周时间内,韩国室温超导研究在网上引发了超高热度的讨论。资本市场陷入狂欢,热议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了。相关上市公司冷对,纷纷回应并未涉及。而引发这一系列连锁反应的韩国研究团队

-研究报告称当前科研数量或过多

  科学似海,时光如梭。发表于arXiv预印本的一项新研究报告称,像热气球一样迅速膨胀的科学研究数量可能会淹没科学家,让他们难以跟上其所在领域当前的文献增长速度。  科技资讯网报道称,由于研究人员不能在每篇文献上花费足够的时间,文章引用率正在迅速下降。这意味着,每年发表的海量科研文章可能很快会在默默

建立在线生物预印本文库总站计划引热议

  建立新生物医学和生物预印本文库的计划已经受到十余家大型科学资助机构的青睐,其中包括政府机构、大型资助结构和研究慈善机构。但它同样引发了一场争论:现有预印本文库bioRxiv.org是否应该成为这些资料自然而然的归处。  尽管目前对该计划尚无确定的资助,但非盈利机构ASAPbio在2月13日宣布了

对LK99的最后一击?德国团队公布样品结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718.shtmLK-99单晶体样品,不含硫化亚铜杂质。LK-99,一种2周多以前被韩国量子能源研究中心公司团队及相关团队宣称能够实现室温超导的神奇材料,其神话正在被终结。8月11日17时47分,位于

荒谬?23人基金申请被拒,只因提到预印本论文!

  基金申请被拒的理由千千万,如今又多了一条:在申请中提到预印本论文。  近日,有23项基金申请被国际知名科研组织和资助机构——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ARC)拒绝,原因是研究者在基金申请中提到了预印本论文和其他未经同行审查的材料。  这引发了研究

5000多名科学家大罢工!Nature/Science响应

  美国黑人致死事件后,反对种族歧视的抗议持续升级。  6月10日,全球5000多名科学家和包括美国物理学会、全球最大预印本服务器arXiv在内的众多科学组织决定停止一切学术活动,共同声援黑人群体的反种族主义运动。  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也纷纷响应。Nature在社论中表示,黑

LK99凉了?没有抗磁性,不是室温超导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958.shtm8月2日,又有一家中国高校科研团队——东南大学孙悦教授和施智祥教授课题组完成对LK-99材料的重复实验,并提交预印本论文。   ?目前已有至少三篇来自中国科研团队的关于LK-9

“小行星之战”开打

  美国宇航局伽利略探测器拍摄的小行星艾达-243的图像 图片来源:NASA/JPL 美国宇航局(NASA)的小行星猎人和企业家、亿万富翁Nathan Myhrvold之间长达一年的口角终于让它通过了评审。 从2016年起,Myhrvold一直认为,NASA猎取太

涉清华北大等多单位合作的文章被指抄袭调查结果出炉

  随着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为多个下游任务训练大模型(BM)成为一种流行的范式。研究人员在BMs的构建和BM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目前缺乏梳理BMs整体进展并指导后续研究的研究工作。  2022年3月26日,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纽约大学、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

中科院预印本平台ChinaXiv实现全新升级

  近日,第三届新型学术交流专题研讨会暨ChinaXiv2.0合作推介会在京召开。会议介绍了中科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2.0的建设进展,并发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关于促进预印本交流的原则性意见》(以下简称原则性意见)。  ChinaXiv是2016年由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在中科院科学

让博士生做预印本评审,可行吗?

  预印本平台bioRxiv和medRxiv的联合创始人Richard Sever最近表示,科研机构有责任让年轻学者为从事学术圈以外的职业做好准备,而预印本评审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要培养博士生高校教职以外的能力  英国皇家学会2010年的一份报告显示,数十年来,博士生的数量快速增长但从事高等教育

南京大学李江谈对“背靠背”论文的理解与思考

  “抢发”论文  在当前学科领域精细化,学术分工明确化的大语境下,多个科研团队针对同一主题进行研究的情况并不少见,合作与竞争是团队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时间赛”目前是同一领域不同团队之间进行竞争的重要模式,这一路径在自然科学领域中表现得分外明显。随着科技进步与竞争加剧,科研人员能否赶在第一

非洲科学家有了自己的预印本库

  纳米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家    图片来源:NurPhoto/Contributor/Getty 一个开放科学倡导者团队发起了首个专门针对非洲科学家的预印本服务。共同创始人Justin Ahinon和Jo Havemann表示,AfricArxiv旨在通过帮助学术界人士迅速分享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