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渗透[偶联]学说的定义

中文名称化学渗透[偶联]学说英文名称chemiosmotic [coupling] hypothesis定 义英国生物化学家米切尔(P. Mitchell)于1961年提出的关于ATP合成机制的学说,主张电子沿电子传递链传递,造成穿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浓度梯度,质子浓度梯度势能驱动ATP合酶催化合成ATP。应用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生理(二级学科)......阅读全文

化学渗透[偶联]学说的定义

中文名称化学渗透[偶联]学说英文名称chemiosmotic [coupling] hypothesis定  义英国生物化学家米切尔(P. Mitchell)于1961年提出的关于ATP合成机制的学说,主张电子沿电子传递链传递,造成穿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浓度梯度,质子浓度梯度势能驱动ATP合酶催化合成A

化学渗透[偶联]学说的概念

中文名称化学渗透[偶联]学说英文名称chemiosmotic [coupling] hypothesis定  义英国生物化学家米切尔(P. Mitchell)于1961年提出的关于ATP合成机制的学说,主张电子沿电子传递链传递,造成穿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浓度梯度,质子浓度梯度势能驱动ATP合酶催化合成A

光合磷酸化的化学渗透学说

  关于光合磷酸化的机理有多种学说,如中间产物学说、变构学说、化学渗透学说等,其中被广泛接受的是化学渗透学说。  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tic theory)由英国的米切尔(Mitchell,1961)提出,该学说假设能量转换和偶联机构具有以下特点:  ①由磷脂和蛋白多肽构成的膜对离子和质

化学渗透的定义

化学渗透是指借助跨膜电化学质子梯度(pH 及电位)来驱动像ATP 合成或分子逆浓度梯度跨膜等耗能过程,又称为化学渗透偶联。

化学渗透的定义

化学渗透是指借助跨膜电化学质子梯度(pH 及电位)来驱动像ATP 合成或分子逆浓度梯度跨膜等耗能过程,又称为化学渗透偶联。

化学渗透的定义和特点

化学渗透(或称化学渗透偶联)是离子经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跟渗透差不多。它们由较多离子的区域渗入较少离子区域,直到内外浓度平衡为止。化学渗透通常是发生在细胞的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中的ATP合酶(三磷酸腺苷合酶)里,利用该特性来制造ATP(三磷酸腺苷)。

光合磷酸化化学渗透学说的实验证据

  ①阶段光合磷酸化实验  指光合磷酸化可以相对分成照光阶段和暗阶段来进行,照光不向叶绿体悬浮液中加磷酸化底物,而断光时再加入底物能形成ATP的实验。1962年,中国的沈允钢等人,用此实验探测到光合磷酸化高能态(Z*)的存在。1963年贾格道夫(Jagendorf)等也观察到了光合磷酸化高能态的存在

偶联氧化的定义

中文名称偶联氧化英文名称coupled oxidation定  义一系列递氢体(或递电子体)依次偶联作用,逐步释放能量,使氧化顺利进行的反应。应用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生理(二级学科)

G-蛋白偶联受体的定义

中文名称G 蛋白偶联受体英文名称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定  义一种与三聚体G蛋白偶联的细胞表面受体。含有7个穿膜区,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受体超家族,其成员有1000多个。与配体结合后通过激活所偶联的G蛋白,启动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并导致各种生物效应。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

解偶联的定义和特点

解偶联(uncoupling)指呼吸链与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遭到破坏的现象。中文名解偶联外文名uncoupling类    型偶联反应特    点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遭到破坏解偶联(uncoupling)指呼吸链与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遭到破坏的现象。氧化磷酸化是氧化(电子传递)和磷酸化(形成ATP)的偶联反应。

反相渗透的定义

中文名称反相渗透英文名称reverse osmosis定  义溶液中小分子溶质在压力驱动下从半透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移。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方法与技术(二级学科)

渗透[作用]的定义

中文名称渗透[作用]英文名称osmosis定  义溶剂(如水分)通过半透膜从溶质浓度低的溶液向溶质浓度高的溶液的转移现象。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生理生态学(二级学科)

渗透率的定义

用于表示孔隙介质中流体在其孔隙中流动难易程度的量称为该介质的渗透率。孔隙介质中单相稳定流的流量,原则上可以由达西公式(H.Darcy,1856)描述:储层岩石物理学式中:Q是通过介质的流体流量,m3/s;μ为流体的黏度,Pa·s;A为垂直于流体运动方向的介质横截面,m2;L为流体穿过介质的厚度,m;

渗透压的定义

  恰好能阻止渗透发生的施加于溶液液面上方的额外压强称为渗透压力(简称渗透压)[1][2]。

渗透压的定义

  恰好能阻止渗透发生的施加于溶液液面上方的额外压强称为渗透压力(简称渗透压)

渗透检测的定义作用

渗透检测(penetrant testing,缩写符号为PT),又称渗透探伤,是一种以毛细作用原理为基础的检查表面开口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这种方法是五种常规无损检测方法(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涡流检测)中一种,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同其他无损检测方法一样,渗透检测也是以不损坏被检

ATP的生成、储存和利用(二)

  四、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有关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已经作了许多研究,目前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还不完全清楚,50年代Slater及Lehninger提出了化学偶联学说,1964年Boear又提出了构象变化偶联学说,这两种学说的实验依据不多,支持这两种观点的人已经不多了。目前多数人支持化学渗透学说

化学渗透的过程

①电子传递从NADH开始,复合物Ⅰ将还原型的NADH氧化,释放出的两个电子和一个H+质子被NADH脱氢酶上的黄素单核苷酸(FMN)接受,同时从基质中摄取一个H+ 将FMN还原成FMNH2,NADH被氧化成NAD+重新进入TCA循环;②FMNH2 将一对H+质子传递到膜间隙,同时将一对电子经铁硫蛋白(

化学渗透的概念

化学渗透(或称化学渗透偶联)是离子经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跟渗透差不多。它们由较多离子的区域渗入较少离子区域,直到内外浓度平衡为止。化学渗透通常是发生在细胞的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中的ATP合酶(三磷酸腺苷合酶)里,利用该特性来制造ATP(三磷酸腺苷)。

化学渗透假说

(chemiosmotic hypothesis)1961年,英国学者Peter Mitchell提出化学渗透假说(197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说明了电子传递释出的能量用于形成一种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H+梯度),这种梯度驱动ATP的合成。这一过程概括如下:1.NADH的氧化,其电子沿呼吸链的传递

化学渗透的过程介绍

①电子传递从NADH开始,复合物Ⅰ将还原型的NADH氧化,释放出的两个电子和一个H+质子被NADH脱氢酶上的黄素单核苷酸(FMN)接受,同时从基质中摄取一个H+ 将FMN还原成FMNH2,NADH被氧化成NAD+重新进入TCA循环;②FMNH2 将一对H+质子传递到膜间隙,同时将一对电子经铁硫蛋白(

化学渗透的演化意义

驱动ATP合成的化学渗透偶联机制对早期生命至关重要,这也是地球生命光养起源学说的基础。利用跨膜H+梯度,将ADP和Pi成功地合成ATP,这可能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ADP和ATP应该是地球早期存在的生命构件,而ATP合成酶(ATPase)是后来演化的产物。形象地说,ATP-ADP就似一个微电

化学渗透的演化意义

驱动ATP合成的化学渗透偶联机制对早期生命至关重要,这也是地球生命光养起源学说的基础。利用跨膜H+梯度,将ADP和Pi成功地合成ATP,这可能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ADP和ATP应该是地球早期存在的生命构件,而ATP合成酶(ATPase)是后来演化的产物。形象地说,ATP-ADP就似一个微电

凝胶渗透色谱法定义

凝胶渗透色谱法又称为尺寸排阻色谱法 。1959年首先用于生物化学领域。以溶剂为流动相,多孔填料(如多孔硅胶、多孔玻璃)或多孔交联高分子凝胶为分离介质的液相色谱法。当混合物溶液入凝胶色谱柱后,流经多孔凝胶时,体积比多孔凝胶孔隙大的分子不能渗透到凝胶孔隙里去而从凝胶颗粒间隙中流过,较早地被冲洗出柱外,而

科学家提出偶联水生光合作用的碳酸盐风化碳汇学说

  自气候变化的岩石风化控制学说提出至今,人们普遍认为,是硅酸盐的风化碳汇作用(CO2+CaSiO3ÞCaCO3+SiO2)在控制着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而碳酸盐的风化作用(CaCO3+CO2+H2OÛCa2++2HCO3-)不具有这一功能,因为碳酸盐溶解过程中消耗的所有CO2又通过海洋中相对快速的

我国学者提出偶联水生光合作用的碳酸盐风化碳汇学说

  自气候变化的岩石风化控制学说提出至今,人们普遍认为,是硅酸盐的风化碳汇作用(CO2+CaSiO3ÞCaCO3+SiO2)在控制着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而碳酸盐的风化作用(CaCO3+CO2+H2OÛCa2++2HCO3-)不具有这一功能,因为碳酸盐溶解过程中消耗的所有CO2又通过海洋中相对快速的

科学家提出偶联水生光合作用的碳酸盐风化碳汇学说

  自气候变化的岩石风化控制学说提出至今,人们普遍认为,是硅酸盐的风化碳汇作用(CO2+CaSiO3ÞCaCO3+SiO2)在控制着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而碳酸盐的风化作用(CaCO3+CO2+H2OÛCa2++2HCO3-)不具有这一功能,因为碳酸盐溶解过程中消耗的所有CO2又通过海洋中相对快速的

信号学说的概念

信号学说(signal hypothesis)又称信号肽学说,是有关蛋白通过特殊的疏水氨基酸区域越膜分泌的学说,此疏水氨基酸区域在ER中被切除和降解。

信号学说概念

信号学说(signal hypothesis)又称信号肽学说,是有关蛋白通过特殊的疏水氨基酸区域越膜分泌的学说,此疏水氨基酸区域在ER中被切除和降解。

化学渗透的发生过程

①电子传递从NADH开始,复合物Ⅰ将还原型的NADH氧化,释放出的两个电子和一个H+质子被NADH脱氢酶上的黄素单核苷酸(FMN)接受,同时从基质中摄取一个H+ 将FMN还原成FMNH2,NADH被氧化成NAD+重新进入TCA循环;②FMNH2 将一对H+质子传递到膜间隙,同时将一对电子经铁硫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