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昆明植物所揭示植物春化现象的分子调控机制

春化(vernalization)是指一、二年生种子作物在苗期需要经受一段低温处理,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冬性草本植物(如冬小麦)一般于秋季萌发,经过一段营养生长后度过寒冬,于第二年夏初开花结实,这是因为冬性植物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低温才能形成花芽。春化也是植物适应性进化的结果。生长在低纬度地区的拟南芥不需要经过春化阶段就可以正常开花繁殖,此类称为夏性拟南芥(summer annual);而生长在高纬度的拟南芥必须要经过春化阶段才能促进开花,否则开花时间将明显延迟,此类称为冬性拟南芥(winter annual)。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夏性拟南芥因为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控制春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蛋白 FRIGIDA(FRI)部分序列发生丢失导致 FRI 蛋白失活,从而不能有效促进 FLC(MADS-box 家族基因,开花负调控因子)的表达导致早花。而冬性拟南芥因为 FRI 蛋白依旧保持活性,如果不经过春化,FRI 蛋白促进 FLC 表达......阅读全文

研究揭示植物感知春化信号表观修饰位点和记忆调控网络

  冬性植物、二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的开花需要长时间环境低温诱导,此过程称为春化作用。春化作用的发现已近百年。随着遗传和生理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春化作用受遗传和表观遗传调控,植物对春化处理有记忆功能,但仅能维持一代。目前,科研人员对春化作用的表观调控机制有了一定研究,但仅局限于少数几个基因,对春化

种康院士团队揭示植物糖基化修饰调控开花新机制

  蛋白质糖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在复杂的生命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常见的糖基化,如N-糖基化和O-糖基化,蛋白质一般会被修饰上结构复杂的糖链。  然而,生物体中还存在一种常见但比较特殊的糖基化,它仅在蛋白质上修饰一个单糖。在此修饰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通过O-糖苷键连

我国学者发表植物春化作用调控和感知机制的综述

  冬性及二年生植物开花必须经历漫长而寒冷的冬天,这一现象被称为“春化作用”。春化作用是影响植物物候期和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在作物育种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解析植物感知记忆冬季时长机制有助于作物的分子设计育种。春化作用的分子遗传网络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种康研究组长期从事植物春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近

植物所揭示糖基化和磷酸化修饰介导小麦春化作用新机制

  冬小麦开花需要长时间环境低温的诱导,该过程称之为春化作用。不同冬小麦品种的春化特性及其与冬春季气温适应程度会直接影响其产量。到目前为止,许多春化相关基因VRNs相继被克隆和研究,但人们对春化时间的衡量以及春化感知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影响了冬小麦分子育种的开展。氧-乙酰氨基葡萄糖(O-GlcNAc)

上海生科院发现调控植物开花的表观遗传新机制

  11月8日,《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何跃辉研究组与杜嘉木研究组合作完成的题为A cis cold memory element and a trans epigenome reader mediate Po

我国揭示O-GlcNAc糖基化介导表观遗传修饰调控发育新机制

  细胞内蛋白质翻译后O-连N-乙酰氨基葡萄糖(O-GlcNAc)修饰,由O-GlcNAC糖基转移酶催化完成,这种糖基化修饰参与调控细胞内多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并在人类疾病与治疗中得到应用。在植物中,这种动态的蛋白糖基化与磷酸化修饰调节植物春化作用介导的开花过程,而O-GlcNAc信号与组蛋白表观遗

中科院植物所发现植物春化表观水平新调控点

  记者日前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种康率领的团队通过表观组学分析,发现了春化作用中表观水平的一个新的重要调控点,并揭示了春化表观水平重要调控点和表观遗传记忆调控网络。该成果日前发表于《新植物学家》杂志。  研究人员以春化作用中的一个已知关键基因VRN1为正对照,全面分析了春化

何跃辉在Nature等发表8篇文章 植物春化记忆又取得新突破

  2019年4月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何跃辉课题组和杜嘉木组合作在Nature Plants发表题为“Embryonic resetting of the parental vernalizedstate by two B3 domain transcription facto

中科院Nature子刊解析春化作用分子机制

  来自中科院植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在冬小麦中O-GlcNAc介导VER2与TaGRP2相互作用,引起了TaVRN1 mRNA累积。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8月5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中科院植物学研究所的种康(Kang Cho

PNAS:植物也有记忆?

  ——一项研究表明,一种功能像是朊病毒的植物蛋白在插入到酵母中后,能形成植物记忆。  生物通报道:朊病毒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要提起它引起的“疯牛病”,那可是臭名昭著,人人皆知。这种病毒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所以虽然朊病毒叫做病毒

Nature 表观遗传学进展将遗传学、环境与疾病联系了起来!

  21世纪,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其产生了让研究人员感兴趣和憧憬的东西,当然了,这其中也存在一些大肆宣传的成分,本文中,我们回顾了表观遗传学在过去几十年里是如何演变的,同时分析了近年来改变科学家们对生物学理解的一些研究进展;我们讨论了表观遗传学和DNA序列改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表观

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观遗传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何跃辉研究组,以Embryonic epigenetic reprogramming by a pioneer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plants为题的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Nature上。2016年12

中科院植物所发表植物春化开花机制综述文章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种康率领的团队受邀在日前在线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植物》上发表了综述文章“记忆冬天的春化机制”,囊括了最新的春化作用调控和感知机制,并展望了未来深入研究春化的方向以及在分子设计育种中的应用。  研究人员在文中指出,春化作用的分子与表观遗

中科院Nature子刊水稻研究新成果

  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sMADS57 and OsTB1 modulates rice tillering via DWARF14”的文章,证实通过水稻MADS57与TB1之间相互作用,结合miR4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开花调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春化作用是植物暴露在冬季寒冷气温下促进开花的过程。寒冷作为冬季的一个可靠信号,能够区分长时间暴露在寒冷中的特征与短时间温度浮动变化的区别,是植物一个适应性的特征。在温带气候下,很多冬性植物或两年生植物将冬季寒冷作为一个主要的环境因子来决定植物在一年中合适的季节开花。在自然条件下,拟南芥开花时间的

中科院参与发表Nature表观遗传学新成果

  在动植物的发育过程中,配子和胚胎会发生表观遗传学状态的重编程,这是正确发育必不可少的一步。  植物的生殖细胞来自于花的体细胞组织,需要消除植物发育或应答外界刺激时积累的染色质修饰。如果这一过程不能有效进行,那么上一代的表观遗传学状态就会错误的遗传下去。不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上述表观遗传学修饰都能

花开有时的基因奥秘

  植物开花时间各不相同,到底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调控开花时间?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这个“奥秘”。 近日,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抗逆育种与减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授李培金课题组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最新研究论文,揭示了拟南芥花期自然变异的调控新机制。 开

我国完成小麦A基因组测序

本报讯(记者丁佳)5月10日,《自然》杂志刊发了中国科学院的一项最新成果,该项研究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测序和染色体精细图谱的绘制。 这项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种子创新研究院和遗传发育所基因组分析平台等合作完成的研究,全面揭示了小麦A基因组的结构和

我国完成小麦A基因组测序

   5月10日,《自然》杂志刊发了中国科学院的一项最新成果,该项研究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测序和染色体精细图谱的绘制。这项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种子创新研究院和遗传发育所基因组分析平台等合作完成的研究,全面揭示了小麦A基因组的结构

我国学者成功完成小麦A基因组的测序和精细图谱绘制

  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养活了世界上40%的人口,提供了人类所需热能和蛋白质的20%。我国是世界上小麦生产和消费大国,常年种植面积为2,400万公顷左右,年产量近1.3亿吨。生产上广泛种植的普通小麦是一个经两次自然杂交而形成异源六倍体,含有A、B和D三个亚基因组,其基因组大(约17 Gb,是

PNAS:没有叶子没有根,菟丝子开花全靠“窃听”

  菟丝子无叶片,而且前期研究表明,菟丝子基因组发生了大量的基因丢失,包括调控植物开花相关的生物钟途径、光周期途径、春化途径等关键基因。这些线索都说明很可能菟丝子和普通自养型植物的开花机制非常不同。开花是高等植物繁衍后代、延续物种的重要生理过程,那么菟丝子是怎么样实现自己的开花呢?  在自然界中,寄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揭示成花素基因分子新机制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毛龙领衔的创新团队在麦类作物模式植物二穗短柄草开花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研究从成花素基因FT2的可变剪切角度揭示了一个新成花素基因转录后调控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系列刊物《自然通讯》上。  据介绍,小麦抽穗期和开花期的调控

中科院《细胞》杂志发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来自中科院植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鉴别出了赋予粳稻耐冷性的一个数量性状基因座COLD1。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2月26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   中科院植物学研究所的种康(Kang Chong)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小麦开花和

乙烯和脱落酸对HrpNEa诱导拟南芥抗蚜与抗旱的对比实验

实验概要本研究描述了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乙烯在HrpNEa诱导下不同情形各自的作用。实验原理HrpNEa是植物病原细菌E. amylovora产生的一种多效型蛋白,用其处理拟南芥能激发脱落酸和乙烯信号介导的抗旱和抗虫过程。ABA和乙烯两种激素都参与了种子萌发和根生长,但在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