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微系统所等研制出0.1fM检测限硅纳米线DNA传感器

继去年在Nano Letters报导了最灵敏的硅纳米线DNA传感器之后,在2012年9月刚刚出版的Nano Letters上(2012, 12 (10), pp 5262–5268, DOI:10.1021/nl302476h),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王跃林/李铁课题组与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课题组进一步报导了他们在提升超高灵敏硅纳米线DNA传感器灵敏度方面的最新进展。 研究人员从硅纳米线FET的传感机理出发,系统研究了硅纳米线FET传感器工作点、缓冲液浓度和探针密度对其表面电荷乃至灵敏度的影响,并通过系统优化成功实现了对低至0.1 fM的DNA靶标分子的响应,还具有对多种病原DNA序列的同时检测能力,为硅纳米线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这种新型的生物传感器是在利用传统半导体技术加工的硅纳米线上,通过硅烷化修饰、表面单分子膜层自组装以及单链DNA探针固定等工序加工实现的。其中硅纳......阅读全文

上海微系统所上海应物所制出超高灵敏硅纳米线DNA传感器

  在最新一期的Nano Letters上(Nano Lett., 2011, 11 (9), pp 3974–3978, DOI:10.1021/nl202303y),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王跃林/李铁课题组与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课题组以快报形式报导了他们在超高灵敏硅纳

上海微系统所等研制出0.1-fM检测限硅纳米线DNA传感器

  继去年在Nano Letters报导了最灵敏的硅纳米线DNA传感器之后,在2012年9月刚刚出版的Nano Letters上(2012, 12 (10), pp 5262–5268, DOI:10.1021/nl302476h),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王跃林/李铁课题组

德国发明超微硅纳米谐振器

    德国伊尔姆瑙理工大学23日报告说,该校研究人员已研制出硅纳米谐振器,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硅纳米谐振器之一。这一发明可进一步提高纳米级微观结构成像的分辨率,对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伊尔姆瑙理工大学制成的这种纳米谐振器的

上海微系统所等在硅纳米线阵列宽光谱发光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SOI材料与器件课题组在硅纳米线阵列宽光谱发光方面取得新进展。课题组研究人员将SOI与表面等离子体技术相结合,研究了硅纳米线阵列的发光性能,并且与复旦大学合作借助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理论计算了硅纳米线发光峰位与纳米腔共振模

微系统与纳米工程峰会在京举办

中科院电子所所长吴一戎院士致欢迎辞 《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期刊执行主编崔天宏教授主持会议 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举办 与会代表合影 2014年8月6-8日,以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与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国际期刊《Microsystems &

西安光机所基于Fano共振实现高灵敏度纳米传感器

  产生于金属表面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是由外部电磁场与金属表面自由电子形成的一种相干共振,它能够克服衍射极限,具有显著的局部增强效应,为微纳光子器件的研制提供了新的途径。传感器是化学和生物医学探测的重要器件之一,表面等离子体微纳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和小型化等优点,近年来引起各国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灵敏度

百余根硅纳米线阵列监测循环肿瘤DNA

  近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李杜娟通过引入高效能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在癌症早期诊断以及术后监控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子》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生物传感器是一类用于检测特定分析物的分析设备,通常由生物识别元件、换能器和电子检测

传感器灵敏度

 气体传感器的灵敏度是指器件对被测气体的敏感程度。通常用气体传感器在一定浓度的检测气体中的电阻与正常空气中的电阻与之比来表示灵敏度。 

硅纳米管:自组生长新纳米材料

  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唐元洪教授课题组率先合成自组生长的硅纳米管,标志着我国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自组生长的硅纳米管是在一定条件下由一个个原子自己搭建生成、内部排列有序的纳米管,它完全可以体现硅纳米管的真实特性,同时具备碳纳米材料和硅纳米线材料的性能,在传感器、晶体管、光电器件等方

硅纳米负极是什么材料

研究人员发现硅纳米作为负极理论容量可以达到4200,而目前的石墨负极材料理论也就372,行内很多厂家想用纳米硅作为负极材料,问题是硅充电时体积膨胀好几倍,有出现粉化现象,基本证明纳米硅不能单独作为负极材料,现在比较流行的是硅碳复合材料,缓解硅的膨胀,我们咸阳六元碳晶公司也是初入此行,也想研究开发硅碳

微谐振器可对纳米颗粒进行高灵敏度的测量和成像

  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OIST)研究生院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光的设备,该设备可用作生物传感器,可检测材料中的生物物质,例如食物中的有害病原体。科学家们说,他们的工具,光学微谐振器,比目前的行业标准生物传感器灵敏280倍,后者只能检测颗粒组的累积效应,而不能检测单个分子。  微谐振器是用于单粒子

快速高效精准新型化学纳米传感器-提高环境监测灵敏度

  近日,瑞典查尔默斯理工大学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化学纳米传感器,这种技术得益于对原子层厚度纳米材料的研究,而这种材料对周围环境极其敏感。  这种传感器是用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制备的,这种材料与光能发生很强的相互作用,被视为新型传感器材料,同时制成薄膜时又具有理想的比表面积。  这些被激发出来的“明亮”激子

上海微系统所硅基光子学研究获突破性进展

     日前,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SOI课题组在光子学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结果发表在5月20日出版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作者为:杜骏杰、王曦、邹世昌、甘甫烷等),并作为每期最亮点的工作

上海微系统所团队揭示氧化锌纳米线的纳米尺度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昕欣课题组首次采用原位电镜(TEM)观测技术并结合热力学参数测量验证,从原子级层面揭示了氧化锌纳米线纳米尺度的构效关系机理。  该研究采用原位TEM技术实时观察了两种不用尺度ZnO纳米线在SO2气氛下的形貌演变,表明小尺度Z

纳米硅碳研发机构落户福建

  5月13日,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与福建远翔化工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同建设纳米硅碳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国内首家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纳米硅碳材料与应用技术的研发机构正式落户福建邵武。   地处邵武的福建远翔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承辉高兴地告诉记者,“纳米硅碳材料工程技术中心”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预期产值达2

硅纳米线的主要成分

Si纳米线当然成分就是Si了,要是SiO2不就是SiO2纳米线了?不过Si确实不稳定,极易氧化,表面一定会有SiO2层的。

微电子所在纳米森林的微器件应用研究中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16_4781092.shtml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在纳米森林的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应用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湿度的监测与控制在气象、农业、汽车、医药等行业具有重

上海微系统所成功开发柔性单晶硅太阳电池技术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者就发明了单晶硅太阳电池,利用单晶硅晶圆实现了太阳光能转换成电能的突破,并成功用于人造卫星,当时的光电转换效率仅有5%左右。近几年,研究人员通过材料结构工程和高端设备开发的协同创新,将单晶硅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26.8%,接近理论极限29.4%,制造成

上海微系统所成功开发柔性单晶硅太阳电池技术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者就发明了单晶硅太阳电池,利用单晶硅晶圆实现了太阳光能转换成电能的突破,并成功用于人造卫星,当时的光电转换效率仅有5%左右。近几年,研究人员通过材料结构工程和高端设备开发的协同创新,将单晶硅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26.8%,接近理论极限29.4%,制造成

上海微系统所成功开发柔性单晶硅太阳电池技术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者就发明了单晶硅太阳电池,利用单晶硅晶圆实现了太阳光能转换成电能的突破,并成功用于人造卫星,当时的光电转换效率仅有5%左右。近几年,研究人员通过材料结构工程和高端设备开发的协同创新,将单晶硅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26.8%,接近理论极限29.4%,制造成

苏州纳米所在三维多孔纳米金属氧化物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珽课题组致力于对新型纳米敏感材料结构可控合成及组装,并结合印刷电子和微纳制造技术,开发出性能优异的微纳化学、生物、柔性力学传感器及传感器阵列,目前已具备制备气体环境传感器及其解决方案的能力,基于纳米敏感材料的微纳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及高稳定性,并能

为何选择硅基微流控芯片?

第一种应用于微流控芯片的材料是硅,虽然它很快被玻璃和聚合物取代。硅首先被选中是因为:* 它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 容易金属沉积* 优越的导热性* 表面稳定性然而,硅基微流控芯片由于其硬度而不易处理,因此难以生成如微阀或微泵等有源微流控部件。另一个缺点是当进行光学检测时,硅展现出明显的不透光性。此外,由

-SLAS-2013分会:微纳米技术探索生物系统

  2013年6月6日,实验室自动化与筛选协会2013亚洲会展在上海金茂君悦大酒店盛大开幕,国内外知名药企、生物医学研究专家、学者等应邀参会。“微纳米技术探索生物系统”分论坛于6月6日下午在B厅举行,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树涛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施奇惠博士、清华大学医学

基于MEMS磁传感器设计及制作(二)

Langfelder等制备了具有电容读出的MEMS磁场传感器,该传感器可检测与谐振结构表面垂直方向(z轴) 的磁场。它由一组固定定子和两根细梁悬挂的梭子组成,形成2个差分平行板敏感电容器C1和C2,见图4。具有传感器共振频率的梁,在通有电流时与磁场相互作用,从而使2个细梁受到洛伦兹力作用。这个力

我国研制出人造仿生电子皮肤

  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珽研究员及其团队,近日研制出一种新型可穿戴柔性仿生触觉传感器——人造仿生电子皮肤。由于该器件实现了对微小作用力的高灵敏度快速检测,因此对脉搏、心跳、喉部肌肉群震动等人体健康相关生理信号可以实时监测,在医疗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的国际期刊

-Adv.-Mater.:人造仿生电子皮肤-可监测人说话时喉部运动

  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珽研究员及其团队,近日研制出一种新型可穿戴柔性仿生触觉传感器——人造仿生电子皮肤。由于该器件实现了对微小作用力的高灵敏度快速检测,因此对脉搏、心跳、喉部肌肉群震动等人体健康相关生理信号可以实时监测,在医疗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的国际期刊

浅析光学传感器的灵敏度

  在许多应用中,光电探测器的性能并不是特别重要。但在某些情况下,检测器的灵敏度将成为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光电二极管和光电晶体管在众多应用中很有用。通过将可见光,红外光或紫外光转换为电信号,光电检测器充当了光学领域和电子领域之间的桥梁。   在许多应用中,光电探测器的性能并不是特

微系统所研制出微纳光纤耦合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

  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Superconducting nanowire single-photon detector)作为一种高性能的单光子探测器,已广泛应用于量子信息、激光雷达、深空通信等领域,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  SNSPD器件主要有两种光耦合方式,一种是垂直光耦合

第八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微纳米生物分析专场

  2013年5月16日-19日,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厦门大学承办、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协办的为期四天的第八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三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国际微化学与微系统学术会议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隆重召开。以下是

硅微条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硅微条探测器是在一个n型硅片的表面上,通过氧化和离子注入法,局部扩散法,表面位垒法及光刻等技术工艺制作成的。其表面是均匀平行的附有一层铝膜的重搀杂p+微条。n型硅片的整个底面掺入杂质后,制成n型重搀杂n+层,其外层也附有一层铝,作为电极接触。这样制成了表面均匀条形的pn结型单边读出的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