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李德仁:鼓励年轻人去科研一线创新

名片:李德仁,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创国际测量学界“李德仁方法”、创下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论文得分最高纪录,指导的博士生论文5次入选全国百篇“优博”。 开栏语 如果由麻省理工的毕业生和教师创办的公司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其创造的收入将使该国成为全世界第二十四大经济体。如果将麻省理工换成北大、清华或者其他大学,那么,其创造的收入又能够排到第几呢? 决定这一排行榜的关键性因素,是教师,尤其是名师。正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安德鲁·德尔班科指出,大学存在的伟大目的,不是帮学生为就业做准备,而是点燃他们的思想。本版特开设专栏,邀请名师论教,畅谈他们“点燃年轻人思想”之道。 在我的读书时代,教育理念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模式,强调传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但现在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所处的时代是“后摩尔定理”时代,该定理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摩尔定理”在教育上同样适用。在农业经济时代,学科发展速度缓慢......阅读全文

两院院士李德仁:鼓励年轻人去科研一线创新

   名片:李德仁,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创国际测量学界“李德仁方法”、创下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论文得分最高纪录,指导的博士生论文5次入选全国百篇“优博”。  开栏语  如果由麻省理工的毕业生和教师创办的公司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其创造的收入将使该国成为全世界第二十四大经济体。如果将麻省理工换

李德仁院士:科学要为祖国服务

李德仁 李德仁供图 “爱我中华”,这是李德仁的曾祖父留下的家训首句。作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体系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将这种爱国精神根植于心,力践于行。 对于入选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李德仁感到非常光荣,也倍感责任重大。“我们只是一个代表,代表

两院院士李德仁:破解大数据存储难题靠创新

  李德仁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大数据的存储和应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李德仁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智慧城市首先是数字城市,它通过无所不在的传感器网,带我们走进一个全新的大数据时代。  “只要接入互联网,我们就可以通过手机查询实时交通路况,

院士呼吁科研需要师生接力闯前沿

  作为测绘与遥感领域的世界领军专家,现年81岁的李德仁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在他的荣誉榜上可谓锦上添花。在荣誉面前,李德仁谈起了自己的责任,谈到了中国的人才培养。  作为一名聪颖勤奋的学生,李德仁在1957年考入大学,开始学习测绘。1963

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荣获布洛克金奖

 (金文杰)当地时间6月6日,第24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在法国尼斯开幕,会上公布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布洛克金奖,以表彰他为摄影测量、遥感和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李德仁是我国获此殊荣第一人。 布洛克金奖由美国摄影测量与

李德仁院士:青年一代要敢于质疑

   在江苏省泰州中学的校园里,有一个古老的书院,书院里长着一棵800多岁的银杏树,李德仁每次回到母校,总要在这棵银杏树下拍张照片。  这位湖北省唯一的两院院士,从中学课外兴趣小组得到测量学的启蒙,误打误撞跨进武汉测绘学院大门,从此开始了近60年的测绘生涯。在以他为首的科学家团体的努力下,中国测绘科

李德仁:我每天都在思考怎么用好天上的卫星

  【大家名片】  李德仁  江苏人 ,1939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教育家,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在普通人听来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学科名称,但它其实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日常使用的地图、卫星定位与

李德仁院士获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最高荣誉

  8月25日,在第22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上,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被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这是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的最高荣誉称号,仅授予全世界在世的最具影响的10名杰出科学家。   李德仁是中国获此称号的第二人,1988年中科院院士王之卓曾获此荣誉。李德仁曾于

这次盛会上,李德仁院士表示:“武汉算力集成世界领先”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459.shtm8月11日,2023东湖算力与大数据创新大会在武汉召开。大会以“数智双擎,算融未来”为主题,邀请政府领导、院士专家、企业家、行业组织等共同探讨算力产业发展新趋势及新挑战,以算力建设促进

李德仁院士工作站落地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

中新网山东海阳4月22日电 (记者 王娇妮)4月22日,李德仁院士工作站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应用产业园揭牌。李德仁院士称,他的团队将依托东方航天港,与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滕瑶教授团队联合,建设“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并进行产业化推广。打造空天一体、星座运营与信息服务一体的全产业链产

中国第一人!985院士,荣获国际大奖

据武汉大学官网消息,近日,李德仁院士在第24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上,获得布洛克金奖(Brock Gold Medal Award),以表彰他为摄影测量、遥感和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发展作出的里程碑贡献。李德仁是我国获此殊荣第一人。布洛克金奖由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ASPRS)资助设立,每四年评选一位

10人获得国家级荣誉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6部门向全社会发布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  马玙、毛献群、冯益柏、庄文颖、刘家富、李德仁、吴尊友、沙国河、易志坚、赵淳生等10人,都是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先进典型,荣获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武汉分馆学科馆员嵌入科研过程服务科研一线

  近日,从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得到消息,由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学科馆员吕新华研究员嵌入科研过程承担的“湖泊科学国际发展态势研究”项目已获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立项。通过该项目研究,对近10年的湖泊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分析湖泊科学发展态势,凝练学科发展方向,为“

一讲二十二年——武汉大学“测绘学概论”魅力课堂

   偌大的报告厅里,一位白发老先生缓缓登台,面向200多张略显稚嫩的面庞,弯腰鞠躬。掌声响起,一堂课开始了。  老先生名叫张祖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课程名为“测绘学概论”,是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历届本科新生的基础课。这门课始自1997年9月,目前授课团队由6位院士、4位教授担纲。  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黄政仁:履职如科研,用心换硕果

  “当代表和做科研工作是一样的,只要你用心去做,总会不断提升,得到积极结果。”这是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黄政仁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履职3年以来的心得体会。 黄政仁与其他代表委员交流时发现,不论本行业或其他行业,人们对各种事物的关注积极性都很强。也正因此,他每年都期盼着两会期间

李德生:做科研工作务必勤奋、诚信、求真务实

“做科学研究工作务必勤奋、诚信、求真务实。”在11月13日举行的李德生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暨庆祝李院士百岁寿辰纪念活动上,期颐之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生再次嘱咐后辈们。 作为新中国首任总地质师,李德生院士曾脚踏毡靴三进祁连山,曾策马奔腾在茫茫戈壁,曾驾车驰骋在东北雪原。玉门、大庆、延长……中国每一

美国一线科研人员:为疫情和科研进度担忧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3月16日8时53分,该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达3499例。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身在美国的一线科研人员同时为疫情和科研进度担忧。无法前往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无奈求助:“我在与时间赛跑”“拜托请照顾好我的小鼠!”  最近几天,《中国科学报

价值2个亿-北京大学智能空间创新实验室选址仓山

  12月20日,北京大学智能空间创新实验室揭牌仪式及《5G/6G时代的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专题技术讲座等系列活动在仓山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福州市市委常委、仓山区区委书记蔡战胜,仓山区人民政府区长梁栋,北京大学时空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程承旗及众多专家、

一线科研人员:科研报账曾“像孙子一样”难

   专家的心塞:老鼠没处买,报账很为难  “以前,科研人员报账‘像孙子一样’困难。“重庆市中医院风湿科主任吴斌感慨说,“我们一直盼望着能为一线的科研人员松绑,过去的管理实在是太机械了。”  吴斌于2005~2007年在复旦大学从事中西医结合博士后工作,此后在上海华山医院工作了4年,2011年年底作

白春礼:保障一线科研人员科研时间不少于4/5

白春礼: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  中科院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  3月17日, 中科院人才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座谈会请来了16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层次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生代表,他们没有任何行政职务。  在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逐一听取了与会代

李德生等五位院士:解能源困境-重在技术创新

  “‘我国石油还能开采40年’的说法不科学,该数据是拿探明的存储量除以每年的消费量简单得出的,而实际上每年都有新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被勘探出来。”   近日,五位中科院院士——地质学家李德生、物理化学家田昭武、无机化学家徐如人、真菌学家庄文颖、电工学家严陆光,与20位青年科学家在天津大学畅谈能源

九旬院士“一站到底”令谁脸红?

9月16日,91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学院教授杨士莪再次走上讲台,为本科生开讲《振动与声基础》第一课,“站着讲”。媒体报道,从教70年来杨士莪总是站着给学生讲课,被誉为“一站到底的院士”。 九旬院士“一站到底”给本科生上课,不仅受到学生热烈欢迎,也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舆论盛

科研创新对接战场需求

  近日,从火箭军某基地传来喜讯:由该基地对接战场需求提出的“某高效检测屏蔽装置研制”项目,已进入研制定型阶段。该基地领导介绍,科研创新只有瞄准战场难题,精准发力破解,才能真正发挥好服务打仗保障打赢作用。   该基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每次训演练或是执行重大任务,都组织大批科研骨干赴一线“淬火”,

市民寻访团深入宁波科技一线看创新

  为切实感受宁波市“科技争投”攻坚行动推进以来的新发展、新变化和新成果,1月9日,宁波市“六争攻坚、三年攀高”抓落实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和市民代表组成的“攻坚一线看变化”市民寻访团,深入宁波科技型企业和科研院所一线,实地感受创新发展、了解创新成效,增强科技创新带来的幸

李立毅:扎根科研一线-志在科技报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李立毅是我国特种电机及特种电磁装置领域专家,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围绕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带领团队积极开展科研攻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哈工大人竭诚打造国之重器、用科技力量许党报国的鲜明底色。“国家需要,就是我的科研方向” 1969年,李立毅出生于“煤

国科大:多位院士从科研一线走上本科讲台

   编者按  席南华、欧阳颀、李永舫,他们是院士,他们是大师,但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摘下院士、科学家头衔,同其他教授、研究员一样,他们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而所不同的是,他们的授课对象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招收的首届本科生。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我们能与院士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多。甚至我们在食堂吃饭时都

科研重器激发创新动力

  5月14日,以“创新引领 共享发展”为主题的2016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拉开序幕。在这场为期一周的科技盛宴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展厅主场的国家科研重器。走近这些平日里很难全景俯视的科研重器,似乎置身于国家科学前沿阵地。其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中国的科研实力,更透射出中国人上天下海的智慧,让

“催化”创新,科研助理来帮忙

“奇怪,试管里的瓢虫怎么找不到了?”近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植保所”)的实验室里,学生蒲顾月正在操作昆虫染毒试验。可当他照例打开培养管,却怎么也找不到其中的瓢虫幼体,急忙向身边的吴书蓓求助。“别急,按照经验,瓢虫很可能藏在瓶口的纱布里,仔细找找。”这位生于1997年的湖南姑娘

科研大院走出创新“小巨人”

  2014年11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队赴利比里亚执行抗击埃博拉疫情任务的专机,搭载着两台关键医疗辅助设备——V300型投影式红外血管显像仪起飞。这两台仪器是全球首创的、可同时识别血管位置和深度的“神器”,仪器体积不大,能在救助过程中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救助效率,同时还为医护人员自身安全防

科研创新应瞄准国家需求

  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我国的大学储备了庞大的人才队伍,挖好这座富矿,对推动我国的自主创新意义重大。  大学是科技人才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