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森林养分利用效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全球森林覆盖了31%的陆地面积,被誉为地球之肺。森林不仅能为人类提供林副产品,还具有调节气候、防灾减灾、固碳释氧、支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养分是限制森林生长、发育的命脉,森林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养分的供应。因此,研究森林的养分状况与利用效率对于森林经营管理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系统生态学学科组构建了一个生态参数用来衡量林木在群落水平的养分利用效率:Biomass:N:K:Ca:Mg:P。通过计算发现,全球森林的平均Biomass:N:K:Ca:Mg:P约为3691:12:7:13:2:1。这意味着,森林每吨生物量中,固定了3.3千克氮、1.9千克钾、3.5千克钙、0.6千克镁、0.3千克磷。人们在收获和利用林木产品时,会从生态系统中带走相应数量的养分。如果没有得到有效补充,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力将日益贫瘠。 研究人员发现,树种是影响养分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针叶树种,如松属、云杉属、落叶松属等,具有更......阅读全文

武汉植物园在森林养分利用效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全球森林覆盖了31%的陆地面积,被誉为地球之肺。森林不仅能为人类提供林副产品,还具有调节气候、防灾减灾、固碳释氧、支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养分是限制森林生长、发育的命脉,森林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养分的供应。因此,研究森林的养分状况与利用效率对于森林经营管理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

华南植物园在森林土壤酸化研究中获进展

  氮沉降全球化及其负面效应已得到科学界和公众的共识。已有研究表明,氮沉降会对森林生态系统带来显著负面影响,尤其是导致或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然而,关于氮沉降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的结论大多基于自然林的研究。相比自然林而言,人工林的植物类群和树种结构相对单一,而长期氮沉降是否会导致热带人工林土壤酸化仍

华南植物园研究预测森林树种对气候变化响应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宝生课题组以我国广泛分布的壳斗科栎属物种麻栎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基因组学方法预测森林树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相关研究发表于《分子生态学》。  全球气候的快速变化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森林树种在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森林

版纳园热带森林凋落物动态及养分利用效率研究取得新进展

  森林生态系统的凋落物量及其分解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过程,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同时,凋落物量及其分解过程不仅是森林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和养分循环效率的指标,还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系统功能和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养分利用效率则是综合测

版纳园研究揭示藤本植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木质藤本的是热带和亚热带雨林的重要的标志性特征之一。传统的观点认为,藤本植物与树在光、养分等资源的获取上存在着极强的竞争关系,被藤本缠绕的树通常面临着高的死亡率,低的生长和繁殖率。长期以来,藤本植物被认为是乔木杀手,去除藤本已被应用到森林的管理中。   中科院西双版纳版纳热带植物园森林生态学研

华南植物园在热带森林地表生态过程研究中取得进展

  热带森林生物量大,凋落物和粗死木多,分解速度快。但一直以来,研究人员对热带森林粗死木分解的研究不多,对有关其分解的限制性的养分因子所知甚少。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王法明、陈瑶等科研人员,自2009年在小良生态定位研究站建立了热带森林养分添加实验平台。在前期调查和文献总结的基础上,设计实施了森林粗死

版纳植物园热带森林树种共存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密度制约效应在热带森林中比较常见,它被认为是一种维持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机制。然而,对于密度制约在波动环境中是如何变化的仍然所知甚少。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森林群落结构、功能与动态研究组在西双版纳20hm2热带季节雨林动态监测样地中,以453个1hm2的幼苗样方两年的观测数据

版纳植物园森林土壤种子库调查方法研究取得进展

  流行的小面积多样点取样常常仅检测到少量森林土壤中的乔木种子,给森林土壤种子库物种结果的解读与应用带来困难。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恢复生态研究组的沈有信副研究员等,于多数木本物种种子散落后,在云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已经做过植被调查的1ha样地内采集了100个10cm(长)×10cm(宽)×1

华南植物园森林冠层元素沉降与交换研究取得进展

  受城市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酸沉降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大气降水穿过森林冠层时,植物组织中的阳离子和附着于冠层的尘粒可被淋洗进入穿透水和树干流,从而中和与缓冲大气降水的酸度,对缓解酸沉降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组研究员申卫军

版纳植物园揭示森林土壤激发效应形成的碳平衡

  由于全球变暖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植物可能提高向地下土壤的碳输入,而这种输入的增加可能影响土壤中原来固持的有机碳释放,形成“激发效应”,但具体的变化规律并不十分清楚。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博士研究生乔娜和副研究员Douglas Allen Schaefer与中科院地理所、德国哥廷根大学相关研究人

美国生态学家Frank-Gilliam教授访问华南植物园

  应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系统管理基础创新研究组组长莫江明的邀请,美国知名生态学家Frank S. Gilliam教授于7月11日至15日访问华南植物园。   访问期间,Gilliam教授在莫江明和鲁显楷博士等的陪同下,考察了鼎湖山长期氮沉降试验研究样地的研究进展情况,随后又考察了鹤

版纳植物园发现白蚁堆影响土壤养分的时空分布格局

  土栖白蚁通过对有机质的选择、搬运、分解、摄取等方式,极大地改变着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性质和水文特性,通常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筑的巢穴——白蚁堆在热带自然林、人工林,尤其是橡胶林内的分布广泛。大量研究表明,白蚁堆可提高土壤C、N、粘粒、可交换性离子等的含

武汉植物园城市园林绿地土壤养分评价研究取得进展

  近年来,湖北省城市基础建设以及城区绿化覆盖面积逐步提高,是希望通过“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而对作为影响绿化植物生长重要因子的绿地土壤的肥力状况长期以来缺乏一个相应的整体评估。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植物营养与农业生态学科组李志国博士在陈防研究员的指导下,根据湖北城市所处

广东西江流域土壤性质和功能多样性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与广东省林业科学院合作,对广东西江流域土壤性质和功能多样性对森林土壤氮空间格局的相对重要性研究取得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生态指标》。 表层土壤氮是植物养分吸收的主要来源,其动态变化与森林生产力、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等密切相关。作为珠江最大的支流,西江流域占

华南植物园森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

  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出调控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2,CH4, N2O)通量的因素很多,如外部环境因子(温度、降水、氮沉降等),土壤特性(物理、化学、生物等)等,但如何量化这些因素的调控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这些气体通量模型发展的瓶颈。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

武汉植物园揭示森林恢复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机制

  森林恢复工程被认为是具有固碳效应、减缓气候变化的一项有效手段。森林对土壤碳氮库的最终结果是否为积极影响,主要取决于土壤碳氮库输入(如地上植被凋落物、地下根生物量和分泌物输入)与输出(如微生物作用下的碳降解)两个过程的平衡度。由于时间和空间异质性,森林恢复对土壤碳氮库动态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且有待于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发现森林土壤缓冲酸沉降机制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江军,在研究员王应平、闫俊华的共同指导下,发现了南亚热带严重酸化的森林土壤缓冲酸沉降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化学地质学》上。  长期高强度的酸沉降已使我国南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严重酸化。演替早期的马尾松林土壤pH表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但处于演替后期

武汉植物园采用遥感新方法监测森林生物多样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确定优先保护区、维持重要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需要进行大尺度生物多样性观测。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联合相关团队,基于常用的遥感影像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全局生物多样性方法来监测森林多样性,根据光谱变异假说,把γ多样性拆分为α和β多样性,并通过实地样方数据进行验证,最

研究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固氮对养分输入的格局和机制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后郑棉海在研究员莫江明的指导下,通过收集和整合分析全球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热带/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北方森林、草地和苔原)、不同基质(土壤、凋落物、苔藓、地衣、叶片和根瘤)和不同固氮类型(自由固氮和共生固氮)对养分(氮、磷和微量元素)输入的响应格局;同时分析养分添

外源养分添加和土壤团聚体结构对微生物残体影响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通常受磷的限制,氮沉降增加会加剧生态系统磷限制的程度,进而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微生物残体不仅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贡献来源,也可以通过土壤团聚体结构的调控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但是关于土壤养分的可获得性、团聚体结构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微生物残体的积累及其对有机碳库的贡

研究发现城市化加剧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磷限制

  城市化已成为全球化现象,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2018年已接近60%,珠三角地区现已成为世界上城市化最大的地区。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产生了各种大气污染物、氮沉降等环境问题,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城市化是否影响到作为植物生长的必须养分元素——磷(P)的循环,尤其是P缺乏的

华南植物园在亚热带森林土壤固氮微生物的驱动机制研究

固氮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氮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亚热带地区氮沉降日益加剧,但有研究表明土壤固氮微生物依然十分活跃。然而,关于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在富氮缺磷的南亚热带森林中受哪些因素调控有待进一步探究。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中心博士张静在研究员刘占锋的指导下,依托鼎湖山和鹤山的植被恢复/演替

武汉植物园在亚热带山地森林群落构建研究中获进展

  群落构建机制是生态学基本和核心问题之一。环境过滤、种间作用和随机过程被认为是群落构建三类主要驱动力,区分它们在不同生态系统的相对贡献也成为当下生态学家们关心的问题。湖南八大公山25 ha样地代表了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该样地物种丰富,地形起伏多变,沟谷纵横,厘清该样地内不同生态学过程

华南植物园发现西南喀斯特森林植被恢复对流域产水量影响

  上世纪末,中国政府陆续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使“两江”中上游区域森林植被发生较大变化,在控制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近年来我国西南连续的干旱引发对大规模植被恢复的争议。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闫俊华研究员等利用后寨河流域长期监测数

版纳植物园在不同森林类型林冠上方设置单点NDVI测定装置

人工橡胶林林冠上方设置的单点NDVI测定装置  尺度扩展是生态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而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NOAA AVHRR可以提供较长的时间序列的NDVI指数(植被指数),但是关于NDVI指数与不同下垫面的验证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明显不足。世界通量网建立以后,全球已经有超过5000个基于涡

研究揭示森林演替驱动生物固氮及其关键机制

  传统观点和理论研究认为生物固氮速率在森林演替初期或中期达到峰值,而演替后期生物固氮逐渐减弱甚至停止。这样的观点主要基于两个基本假设。其一,演替初期或中期土壤养分(尤其是氮)贫瘠,固氮植物和固氮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优势地位;但演替过程土壤氮逐渐累积增加,因此演替后期生物固氮已不具有竞争优势,固氮

我国学者揭示橡胶复合林间作植物可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近30年来,东南亚部分地区及西双版纳最显著的土地利用变化就是大面积的原始热带森林被结构单一的纯橡胶林所替代。尽管橡胶种植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土壤板结、土壤侵蚀和质量退化等)也是不争的事实。间作植物改善了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  为定量评价间作植物对纯橡胶林土壤物理化学性

华南植物园揭示氮磷交互作用对陆地植物生长的影响

  氮、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两种养分元素,氮、磷有效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历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传统观点认为,植物生长在高纬地区往往是受氮的限制,而在低纬地区则是受磷的限制。新近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普遍受到氮磷的共同限制,且这种共同限制会因氮磷交互作用程度与方向的不同而不同,呈现这一结果的研究主要是

研究揭示氮磷交互作用对陆地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机理

   氮、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两种养分元素,氮、磷有效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历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传统观点认为,植物生长在高纬地区往往是受氮的限制,而在低纬地区则是受磷的限制。新近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普遍受到氮磷的共同限制,且这种共同限制会因氮磷交互作用程度与方向的不同而不同,呈现这一结果的研究主要

橡胶种植带来了经济的繁荣生但也对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近30年来,东南亚部分地区及西双版纳最显著的土地利用变化就是大面积的原始热带森林被结构单一的纯橡胶林所替代。尽管橡胶种植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土壤板结、土壤侵蚀和质量退化等)也是不争的事实。 间作植物改善了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   为定量评价间作植物对纯橡胶林土壤物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