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喀斯特地区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状态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李德军团队在喀斯特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状态影响方面的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为提高作物生产力或改良土壤,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系统长期采用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包括不同的农田转化措施和施肥措施)。这些措施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的状态。了解这些变化,对于判断选择何种农田转化策略或者施肥策略有利于改善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现状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该方面的研究还非常不足。 基于此,李德军课题组利用微生物酶化学计量学作为指示微生物养分限制的指标,在喀斯特地区开展了两个不同处理的田间试验。第一个试验以玉米-大豆轮作地为对照,研究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三种常见的农田转化策略,即种植香椿(TS)、种植桂牧一号(GG)和任豆与桂牧一号混种(ZG)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第二个试验调查了长期(11年)施肥策略对玉米-大豆轮作下喀斯特农田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阅读全文

亚热带生态所等在喀斯特区域生态恢复评估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西南喀斯特区域评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恢复成效评价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全球碳酸盐岩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人地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严重。围绕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国家先后在喀

亚热带生态所等在喀斯特区域生态恢复评估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恢复评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全球碳酸盐岩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人地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严重。围绕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国家先后在喀斯特地区实施了天然林保

揭示水分影响喀斯特石生植物水势调节及干旱脆弱性特征

  喀斯特地区土层浅薄且极不连续,下伏的表层岩溶带裂隙管道发育,这不仅使得喀斯特生态水文过程和植物水分环境明显区别于绝大多数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亦更为脆弱。西南喀斯特地区系全球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由于历史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十一五”以来大规模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几十年间,该区植被整体上经历了

罗维均:致力喀斯特洞穴研究

  科学研究要注重国际前沿的探索。我们意识到喀斯特地区地气交换对于区域和全球碳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在王世杰研究员主持的“973”项目和有关部门支持下,我们又“大手笔”地对喀斯特地区大气、土壤和洞穴碳循环进行自动监测和采样研究工作,目前已取得了一些令人惊奇的初步成果。  在中国西南的广大领域,

喀斯特植被恢复初期土壤氮有效性的调控因子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西南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氮有效性影响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最大面积的连片贫困区域,是非地带性的生态脆弱带。退耕还林还草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前期的研究表明喀斯特植被恢复初期

研究在喀斯特植被恢复初期土壤氮有效性调控因子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西南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氮有效性影响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最大面积的连片贫困区域,是非地带性的生态脆弱带。退耕还林还草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前期的研究表明喀斯特植被恢复初期

植被自然恢复可提高土壤碳固持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固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地退化与发展》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土壤在碳循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王克林告诉《中国科学报》记

刘再华及其团队:另辟蹊径探碳汇

   刘再华及其团队在普定水碳通量模拟试验场  近年来,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全球变暖,随着气温逐年升高以及海平面逐年上升,碳减排和低碳环保生活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的潮流。然而,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全球大气CO2汇的位置、大小、变化和机制至今仍不确定,各国科学家对此观点迥异,争议很大。  目

基金委与贵州共建喀斯特科研中心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在贵阳签署了联合资助喀斯特科学研究中心项目的协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贵州省副省长何力出席仪式并签约。  据介绍,该科研中心的建立,旨在大力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贵州喀斯特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促进

亚热带生态所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固持影响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固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减少土壤碳固持,加速温室气体排放。植被恢复是提高土壤碳固持的重要途径,但当前不同植被恢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绿色·特色·本色

   积极策应和组织实施研究所改革,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亚热带所”)建设和培育自己的特色,近几年来,将喀斯特生态、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健康养殖等作为着力培育和推进的方向,科技创新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亚热带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长吴金水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朝建设中科院特色研究所努力,我们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5年微生物领域两个项目正式启动

   7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承担的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菌物资源考察”和“西南喀斯特地区特色微生物资源及多样性调查”2个项目在京联合召开专家组会议暨启动会。专家组组长陈宜瑜院士,专家组成员,贵州省科技厅苏庆副厅长,科技部基础研究司、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有关负责同志出

88岁院士卢耀如个人捐资360万设立基金

   4月11日,已届88岁高龄的著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卢耀如个人捐资360万元人民币,在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下设立“卢耀如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激励基金”,用于支持、推动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相关学科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支持这些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等。该基金

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侵蚀模型模拟研究获进展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二元水文结构发育,水土流失过程不同于其它非喀斯特类型区,地表水向地下入渗或渗漏的比重高且速度快,导致喀斯特坡面地表土壤侵蚀量微小且不连续。现有侵蚀模型因不能适用于该特点而无法直接应用于喀斯特地区。因此,如何获取较为准确的土壤侵蚀速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是预测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演变趋

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项目通过课题验收

“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项目通过课题验收验收会现场  10月21日至24日,973计划“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项目课题验收会在贵阳召开。  项目首席科学家刘丛强研究员代表项目感谢项目专家多年来的关心和指导,感谢项目全体成员4年多来所付出的艰辛努

昆明动物所在Science上发表干旱对洞穴生物影响的文章

  在4月19日的Science杂志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君兴研究团队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 (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 Tony Whitten博士一起,发表了题为Drought and China’s cave species的Letter文

华南植物园对喀斯特碳循环模式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国际科学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上发表了“中国陆地碳酸岩盐碳吸存”(Yan et al, 2011)研究成果之后,受到欧、美学者的广泛关注。近日,欧洲学者François Bourges et

土壤水分记录仪对不同年份土壤湿度变化的研究

近年来,土壤水分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马柱国等对我国东部地区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张皓等研究了上海地区不同天气背景下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得出“250px土壤湿度最低、波动最为剧烈,1250px土壤湿度最高、波动最小”的结论。方文松等研究用土壤水分记录仪来记录了河南地区土壤湿

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主站址建成典礼举行

       9月28日,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普定站”)主站址大楼落成典礼在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举行。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王克林,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和个

赵其国滕应:以生态扶贫带动精准扶贫

  生态环境退化与经济贫困恶化是许多国家贫困地区面临的两大困局,也是联合国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极为关注的重要内容。能否将对这二者的治理结合起来,是科学家们一直思索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其国院士、滕应研究员提出,应以生态扶贫带动精准扶贫,实现减贫脱贫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  建

亚热带所在喀斯特峰丛洼地水文过程研究中获进展

  西南喀斯特地区地下水系统管道裂隙高度发育,导致地下水边界难以确定,基于流域面积的传统水文观测和研究方法存在局限。随着同位素水文学的发展,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确定地下水连通性、滞留时间、补给和运移路径等领域广泛应用,其示踪特性使其在喀斯特地区特殊的水文过程研究中具有明显优势。大气降水作为流域水分的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资源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

一、指南内容 (一)盾构施工煤矿长距离斜井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集成示范类,国拨经费控制额3000万,企业牵头) 针对深层煤炭资源开采,进行盾构施工过程盾构选型、始发施工技术、盾构地下拆解技术、数字化远程监控技术、特殊不良地段专有施工技术等研发及示范。 (二)微生物采油关键技术

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方法及迁移过程研究获进展

  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和富集受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大规模矿山开采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应对的重要环境问题。土壤重金属迁移转化过程复杂,不仅受重金属自身性质的影响,还与迁移介质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为深入了解具有不同环境条件及地质背景下矿区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及迁移途径,中国科学

中国洞穴鱼类金线鲃全基因组成功解译

  2016年1月4日,BMC Biology 在线发表了该杂志新年开篇的第一篇论文——来自中国的洞穴鱼类金线鲃全基因组研究。该研究主要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君兴团队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教授石琼团队合作完成。  洞穴生物是地球上最为神秘的生物类群之一,它们长期生活于黑暗无光的洞穴深处,由

华南植物园发现系统发育对植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阐明植物元素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于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对土壤和气候条件如何影响植物元素含量做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系统发育(或进化历史)对植物元素含量的影响却往往被忽视。华南喀斯特地区是一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喀斯特植物是我国植物多样性和特有性的重要组成部

研究人员揭示不同恢复管理措施的固碳效应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恢复管理措施固碳效应的识别与权衡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1月8日以Forest management in southern China generates short term e

剖示我国山地(山区)的现状及多元性

贵州黔西南山区的布依族山民在赶墟喊山:顺山横山仰山山都应该不倒  生活在大山、高原的人们,往往都有一副高亢嘹亮的好嗓子。他们多半都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里所后天练就——地势的空旷和高海拔,就是为他们天造地设的排练场和演习厅。  陕北姑娘王二妮早年在《星光大道》一出场,《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能力项目通过验收

  针对喀斯特地区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石漠化日趋严重、生态功能衰退等关键问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区域生态研究团队基于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站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场、动态监测样地、辅助性样方等,开展了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蚀能力、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

揭示表层岩溶带的露石径流入渗模式及生态功能

  露石是喀斯特生态系统最常见的景观元素。露石截流、分配的雨水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在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出露岩石对周边的土壤含水量及水土流失程度意义非凡,其影响在强降雨过后的土壤斑块浅薄地带尤为显著。精确测量露石分配给地表的雨水数量及其时空分布是研究喀斯特生态系统中环境要素变异的基础,也是实现

喀斯特峰丛洼地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获进展

  土壤有机碳具有高度异质、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复杂及依赖于时空尺度等特点,受生态系统类型、土壤类型、土层深度、土壤管理措施、土壤生物活性及群落组成等多因素的影响,其稳定性机制对于估计有机碳的固定潜力,制定相宜的土壤管理措施以提高有机碳固定,充分发挥土壤有机碳的生态功能均非常重要。至今,在南方旱地红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