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安微农业大学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助水稻破单产新纪录

安徽农业大学区域化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体系近日在安徽省庐江县通过验收。专家组通过在212亩示范方随机抽取三块1亩以上田块实施机械化收割,测定水稻亩均产量为1023.8公斤,其中最高田块产量达到1053.7公斤,创安徽水稻单产新纪录。图片来源于网络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水稻栽培团队负责人武立权介绍,安徽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灾害性天气频发、温光资源紧张,难以实现持续高产。为攻克这个难题,武立权团队联合庐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精确栽培技术,从品种选择、栽植技术优化、合理群体起点控制、肥水精确诊断与调控等方面,不断优化和完善水稻生长各环节关键技术,形成了区域化的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体系。 武立权介绍,该技术体系关键环节是在水稻前期减氮稀植、保证有效穗数的同时,主攻大穗,发挥抽穗期灌浆期的高光效群体优势,提高结实率,实现了大穗型粳稻的高效、高产。首次实现单产突破是对水稻精确栽培技术体系的最好验证。......阅读全文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助推安徽水稻单产创历史新高

   2014年“粮食科技丰产科技工程”安徽省项目区高产攻关田水稻长势良好,单产创历史新高。安徽省舒城县千人桥镇水稻百亩连片攻关田采用旱育稀植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植株健壮、秆青籽黄、亩有效穗数适宜、穗型超大、结实正常、无病虫害危害。经专家实测,百亩连片攻关田平均亩产为932.4公斤,其中最高产田亩

水稻高产破纪录的背后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在江苏省张家港市的水稻超高产攻关百亩示范方实产验收。专家组随机抽取三块1亩以上的田块实施机械化收割,亩均产量为1071公斤,其中最高田块亩产量达到1102.9公斤,这是太湖稻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水稻亩产首次突破1000公斤。  验收专家组组长、浙江大学教授程方民表示,“高产示范

土壤水分测试仪帮助测试稻田中土壤水分含量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传统的淹水栽培种植模式不仅耗水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水分利用率低,而且容易引起环境污染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缺水已成为我国面临的zui严重的战略问题之一,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具有一定的水旱两栖性,有很大的节水潜力。目前传统淹水栽

韩斌院士:破译水稻“基因密码”

  从率领团队完成水稻第4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到发现几百个与水稻性状有关的遗传位点,2013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韩斌,通过破译水稻“遗传密码”为全球育种专家提供了培育优良水稻品种的“金钥匙”。   水稻第4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图     1

农业防灾:粮食丰产工程别开生面 科学种田意识应提高

  5月下旬至6月初,正值小麦进入灌浆期,连续的阴雨天,使很多地方的小麦出现了麦穗发黑、籽粒发芽灌浆充实不良、粒重下降等现象。然而,在江苏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区和推广区内,农场主、种粮大户种植的小麦,却依然麦穗颗粒饱满。  扬州大学农学院博士生导师朱新开告诉记者,同样在自然灾害面前,讲不讲科学

安徽“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取得成效

  “十二五”安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紧紧围绕提升安徽粮食丰产科技水平和提高粮食总产这一总体目标,以淮北、沿淮、江淮三大粮食主产区和水稻、小麦两大粮食作物为重点,加强项目区“三区”( 核心试验区、示范区、辐射区)建设,显著提升项目区粮食生产的整体科技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推动区域粮食生产持续发展。

中外科学家《自然》文章提出水稻耕作新见解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Institute for Estuarine and Coastal Research),复旦大学,英国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根据中国华东地区目前已知的最早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大约7,700年前)的新的生态证据表明新石器时代群落选择

成果盘点丨袁隆平团队在Science,PNAS等发表23项研究成果

  从2002年开始,袁隆平团队在Science,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 ,Genome Research ,PLOS Biology 等杂志发表了23项研究成果,iNature系统介绍一下以袁隆平为通讯作者的典型研究成果,由于版面限制,我们只介绍其中典型的文章:  【

中科院,上海师范大学Nature Genetics发文:

  来自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an-genome analysis highlights the extent of genomic variation in cultivated and wild rice”的文章,通过泛基因组分析揭示

我成功克隆水稻多个功能基因 已用于培育超级稻品种

  我科学家成功的克隆了水稻多个产量、品质、抗逆和生长发育相关的功能基因,成果相继发表在Nature等顶尖学术刊物上,基因申请了发明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基因的克隆代表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研究论文产生了重大影响,多个基因已被用于培育多抗、优质、高产、营养高效的新型超级水稻品

袁隆平“超优千号”创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

10月14日下午,由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和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试验种植的耐盐水稻在江苏如东栟茶方凌垦区进行测产,经专家团队对3块各1亩左右稻田机收实测,“超优千号”耐盐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达到802.9公斤,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方福平表示,这个产量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

农作物能够抵御气候变化吗?

气候变化威胁着全世界的粮食作物。如今科学家正在把他们的努力重新集中到作物耐性而不是产量上来。 气候变化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就是它对全世界粮食供应的影响。最坏的设想情况非常严重:非洲荒漠草原地区的谷物产量减少,亚洲的水稻栽培将受到威胁,蔬菜也会减产——土豆和豆类有可能灭绝——而畜牧业和渔业将受到严重

科学家揭示水稻“编码基因集” 有助提升产量

  北京时间1月16日,《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题为“泛基因组分析揭示栽培稻和野生稻中基因组变异”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绘制了栽培稻-野生稻的泛基因组图谱,有助于育种家充分利用各类群水稻丰富的遗传变异,进一步提升中国水稻的产量潜力等。  这项研究由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

2013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授奖建议名单公布

  根据《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条例》的有关规定,经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授奖建议名单,现将有关建议名单予以公布,同时在中国科学院院网站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1个月内为异议期。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授

我国主导水稻基因国际研究离“设计水稻”更近一步

  记者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301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结出硕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资源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这一研究的重大成果将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培育。  水稻种群的基因有着丰富的多样性和复杂的作用机制,是水稻育种改良的

基因组研究让水稻育种走向精准设计

  由中国主导的国际间科研大协作项目“3000份水稻基因组研究”26日结出硕果——北京时间当日凌晨1时,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正式发表《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该研究针对水稻起源、分类和驯化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群体基因组变异结构,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资源的基因组遗传

2018前10月生物医学风云榜 袁隆平 曹雪涛及施一公等上榜

  经过特殊的算法,我们得到了2018年前10个月中国生物医学风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个重大学术界事件,能够上榜的风云人物/事件,都曾长时间占据过100多个公生物医学公众号的头版头条。  在此,我们精选了其中的3个事件及16位风云榜人物。我们对其进行了划分,分别是:6星级的3个事件,分别位诺贝尔奖,国

科技创新创辉煌 江苏08年获奖科技成果精彩纷呈

科教大省江苏的科技创新再创辉煌!1月9日,“新鲜出炉”的2008年度国家各项科技奖中,江苏省一批具有领先水平的项目喜登榜端。     “金钉子”确立地质年代“国际权威”     此次,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彭善池研究员为首的“

影响稻米品质的几个因素讨论

稻米的品质固然受品种自身遗传基因所控制,但是环境条件对米质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环境条件包括水稻生长期间的气候条件、栽培措施及土壤水分等多个方面。对于稻米的品质在水稻结实期影响比较的大,其中影响的因素有,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养分等多个因素影响比较的大。在水稻的结实期前后的土壤水分含量的监测可以使用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庆50周年

  9月25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在京庆祝建所50周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该所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   据介绍,2001年以来,该所共发表论文1910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055篇,国际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期刊论文182篇;专利授权151项(含美国专利2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

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

  1.组织农业科研攻关   在瓶颈性与紧迫性的科技领域超前部署,在一些农业应用基础与前沿高技术领域开展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构筑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高地。   ——新一代动植物新品种培育。重点研究动植物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应用常规技术、转基因技术、分子定向育种技术以及航天诱

运用作物叶片形态测量仪研究水稻形态的关键作用

    作物叶片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态能直接反映植物生长状态,因此快速、精确的测量叶片形态(叶片面积、长度、宽度、病斑面积等多项参数)对研究植物生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目前的水稻种植研究中,叶片形态是水稻植株器官发生和形态形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直

袁隆平团队迪拜沙漠海水稻获成功 亩产超500公斤

  热带沙漠出现“人造绿洲”,而且还长出了中国水稻!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近日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

袁隆平团队沙漠种植水稻初获成功 亩产超500公斤

热带沙漠出现“人造绿洲”,而且还长出了中国水稻!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近日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热带沙漠

云南个旧: 超级杂交稻片测突破每公顷十七吨

   2日,记者从在云南个旧召开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稻杂种优势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的创制”项目现场观摩会上获悉,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超优千号”,在当地“超级杂交稻个旧示范基地”的百亩片种植,通过了湖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朱有勇、张洪程等专

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创单产最高纪录

达到“种三产四”目的 “经理论测产与实打验收相结合,商城县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为859.4公斤;千亩示范片平均亩产为758.2公斤。”全国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示范片现场验收专家组组长凌启鸿9月6日在河南省商城县宣布:“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在河南大面积示范获得成功。” 远在湖南的中国

华中农业大学一天连发2篇Nature子刊和1篇Cell 子刊!

  作为农业领域实力最强的高校之一,华中农业大学在作物遗传育种、微生物学、果树学、分子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领域一直很有优势。  近几年,华中农业大学的这些优势学科发展也都非常迅速。继上个月一周连发3篇Nature子刊后,4月11日,华中农业大学3个研究团队又同时发表了3篇顶尖论

中国农业科学院Cell子刊发布番茄研究重要成果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绘制番茄果实发育过程中全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酶I(DNase I)超敏位点图谱,鉴别出了一些调控DNA元件。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布在5月29日的《Molecular Plant》杂志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崔霞(Xia Cui)研究员

基因组学推动生命科学大步向前

  2010年下旬,河南安阳曹操墓真伪之辩正酣。而一则来自上海的重磅消息更是引发了多方关注。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宣布,向全国征集曹姓男性DNA样本,拟用基因组科学的手段验证出土的头骨是否为曹操本人。   一下子,基因组科学成为热门,这一话题“落入寻常百姓家”。   事实上,伴随着2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唯一出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生存,我国农业生产资源有限,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生存,我国农业生产资源有限,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河北阜平举办的“农科讲坛”上,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