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资源科普化:接地气方能聚人气

一些科学家觉得很难从科普工作中看到直接成效,也未见与自己的付出成正比的影响力,便认为不如把精力和时间继续花在科研上。其实,科普是科学家的天然使命,科学家有义务向公众说明这些经费投入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成果。 6月27日,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物理所、国家天文台、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关村中学等单位的几十名科普从业者、科研人员齐聚物理所咖啡厅“科学沙龙”论坛,探讨有关于“科普”的话题。 究竟科研资源如何科普化?什么样的科普能更好地为公众所接受?什么样的科普才有生命力?大家集思广益,伴着咖啡提神醒脑的芬芳,来自不同领域的思绪缠绕,迸发出无限的灵感。 鼓励科研人员被动变主动 前不久,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将2016年卡尔·萨根奖授予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以奖励他“不知疲倦地向中国大众进行行星科学方面的科普,并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国的科学成就”,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郑永春主要从事月球及......阅读全文

科研资源科普化:接地气方能聚人气

  一些科学家觉得很难从科普工作中看到直接成效,也未见与自己的付出成正比的影响力,便认为不如把精力和时间继续花在科研上。其实,科普是科学家的天然使命,科学家有义务向公众说明这些经费投入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成果。  6月27日,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物理所、国家天文台、中国环境

“体系”:让农业科研接地气

  在有体系之前,作为地方专家,要成为国家队成员,是很难的。  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戴洪义,近几年还有一个身份——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之一的苹果体系加工品种选育岗位科学家,他因此跻身为国家队专家,“格局大了,视野大了”,出去讲课更受尊重,也感受到更多责任和底气。  而在有体系之前,作为地方专

脚踏首都圈,做接地气的科研

   砥砺奋进的五年·科技成果  5年时间在《自然》《科学》上发表论文7篇;自主创新的轨道隔振技术打破进口产品垄断,为国家节约建设成本数亿元;利用大数据打造“数字红墙”“民情流水线”,为公共服务搭建平台……  身处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校云集的首都,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作为一家地方院所

浙大90后学霸首篇一作登上《科学》:研究很接地气

  近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程磊教授实验室基于前期工作和相关实验数据,就深层土壤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该成果以技术评论的形式(technical comments),于2月23日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   在夏天,人们通常有这样的体验:天气越热,喝水越多,

科技资源科普化,现实困境如何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60.shtm“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7月20日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激励科技工作者以更饱满热情投身科普事业。

于淼:做科普影响科研吗

   “你不会网上搜一下啊!”这似乎已成为当代年青人的常用语。  身处网络时代的今天,搜索引擎的确替代了大量的常识性科普,但实际上,科普的潜在受众并没有减少,甚至公众对科普的需求更加迫切。  比如,打着“养生保健”主题的各类伪科学与阴谋论正侵蚀着中老年群体;年轻人对科技里“技术”层面的关注远远超过对

贵州省着力推进科普资源共享加强科普能力建设

   “十二五”以来,贵州省科技厅结合本省实际,为了推进全省贫困山区农村,农村中小学校和城市社区科技知识、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健康卫生、社会科学等科普知识传播,针对农村、社区、家庭信息化网络的普及和公共科普资源匮缺的问题,强化科学技术的传播和科技知识的普及应用,按照国家科普法、贵州省科普条例以及科技

国家量子计量科普资源创新基地启动建设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941.shtm5月18日,安徽省第24个“世界计量日”系列纪念活动暨国家量子计量科普资源创新基地启动仪式在合肥市举行。今年“世界计量日”中国特别主题为“计量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结

科研人员做科普为何动力不足

  “我要当网红!”郑永春的开场白引众人大笑。自称“春哥”的他喊出口号:“信春哥,不挂科;信春哥,得永生。”   中科院物理所9楼的科学咖啡馆里人头攒动。每个月都有一个周一的晚上,一群爱好做科普的科技工作者聚集在这里,品咖啡谈科学。这一天的主讲人是前不久获得美国天文学会卡尔·萨根奖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如何让科研人员热爱“搞科普”?

  上周,笔者参加了一个科普宣传能力建设培训班,一位授课老师谈到,搞好科普有很多办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让科学家以及科技工作者亲自参与到科普活动去,对此笔者深以为然。   搞科普是有门槛的,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多半望而却步,但这对于长期从事某一领域专业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来说,似乎是轻车熟路的事情

万本太指出-推动更多资源投入环保科普

  万本太在国家环保科普基地授牌仪式上指出 推动更多资源投入环保科普        2009年度“国家环保科普基地”授牌仪式今日在杭州市举行,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出席授牌仪式并讲话。   2009年,环境保护部、科技部联合开展了2009年度“国家环保科普基地”的申报与评选工作,共收到了50家单

北京将深化科普资源的建设和开放利用

   记者从北京市科普联席会议办公室获悉,2015年,北京将深化科普资源的建设和开放利用,拟通过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和拓展科普基础设施,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科普,深化实施科普精品工程等举措,促进科普资源利用。  据介绍,北京将建立健全动员鼓励社会各界参加科普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快科普专兼职人才建

接地气是方向

  一、事由   1、文学作品。最近又看到媒体对文学作品的有关评论,“接地气”的作品得到更多文学评论家的肯定。文学界无人胆敢反对“接地气”,至少在嘴上。   2、电影。我曾说过,“看了《泰坦尼克》电影,我不再进电影院看电影了。”这电影是有真实的故事做基础。在电影院看了这电影,一个念头在心里:“

食品专家:中国食品科研存在不接地气等三大问题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此间指出,目前中国的食品科技界存在食品科研不接地气等三大问题。   孟素荷认为,中国的食品科研总体上不接地气,科研课题的产生主要源自教授的大脑而非生产一线。存在的三大问题是:整体目标飘离,科研队伍有“高原”少“高峰”,自主创新时不我待。   以“科研释放威力”

从科研到科普,现代“网红”在焦虑什么

 “您每天花多长时间在网上?”听到这个问题,袁岚峰抓了抓自己稀疏的乱发,给出答案:“几乎所有时间。”想了想,他又补充道:“不在上课、备课、接受采访,那就是在上网。”  很难想象这个回答来自一个科研工作者。袁岚峰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研究员,从外貌上看,袁岚峰符合人们对于一些

青海省北斗科研科普基地通过省级认定

中新网西宁12月7日电 (记者 张添福)中新网记者7日从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青海省基础测绘院北斗科研科普基地通过专家评议、现场答辩、实地考察等环节,成功通过“青海省北斗科研科普基地”省级认定。 青海省北斗科研科普基地以青海北斗数据中心为载体。该中心是青海省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展定位、短报文信息等

科技日报:优秀科研论文皆应附带科普文章

   媒体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经过同行评议后发表的科研论文应该成为媒体采写科技新闻报道的重要来源。而现实情况是,阅读科技期刊或者科研论文的记者并不多见,这一方面体现出科技期刊的自我宣传尚有改善的空间,因为科研成果的发表不应该成为终点,而应该是一个新的科学传播的起点,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

欧洲欲平衡国家间科研资源分配

“地平线2020”资金框架协议出炉。  经过长时间磋商,欧盟科技部长会议批准了一项“地平线2020”综合框架协议,通过了欧盟2014~2020年研究资金项目。最终,“地平线2020”计划预算大约在900亿欧元左右(约为1110亿美元),这与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的500亿欧元相比增加了

实验动物资源缺乏成科研“软肋”

   实验动物,这些为人类健康付出生命的“活试剂”,如今已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工具。实验动物资源也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大军”的必备“粮草”,然而在我国,这部分科研“粮草”的供应形势却不容乐观。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张连峰在10月20日举办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实验动

打破科研资源条块分割的枷锁

  财政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近年来饱受关注,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作为未来一个时期指导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意见》适用于中央民口所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记者就《意见》涉及的热点话题采访相关专家,聆听各方声音和反响,形成系

让科学成为生活必需品-北京科普行活动接地气见实效

  怎样才能从一种传统装饰品成为一种极具时尚感的工艺品?如何发挥设计的作用将这一产业做大?北京怀柔红庙村的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与北京博蓝士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设计机构的平面设计、产品设计专家探讨手工业的设计发展之路;  泥石流来临应如何避险?地震了躲在哪里最安全?为什么极端天气事件这么多?在密云,北庄镇

靠接

靠接是特殊形式的枝接。其方法步骤如下。(1)使接穗和砧木靠近。嫁接前,应将接穗、砧木中的一方,种植于花盆中(或二者均种植于花盆中)。嫁接时,按嫁接要求将二者靠拢在一起,作好嫁接准备。(2)削接穗和砧木。选择粗细相当的接穗和砧木,并选择二者靠接部位。然后将接穗和砧木分别朝结合方向弯曲,各自形成“弓背”

皮接

又称插皮接。是操作简便容易掌握的一种枝接方法。用于木本植物时,可在生长季节树液流动时期进行(这与劈接法和切接法不同),嫁接的方法步骤如下:(1)削接穗。选取生有2~4个饱满芽的接穗。将其上端剪平后,在下端芽的下部背面,一刀削成约3厘米长的平滑大斜面,并在削面两侧轻轻各削一刀,削去一丝皮层,露出里面的

劈接

劈接是最常用的枝接方法,既用于果树花木,也用于草本花卉和瓜类蔬菜。在果树花木方面,它适用于直径2~3厘米砧木的枝接。现将果树花木的劈接方法步骤说明如下。(1)削接穗。将采来的接穗去掉梢头和基部叶芽不饱满的部分,截成5~6厘米长,生有2~3个饱满叶芽。然后在接穗下芽3厘米左右处的两侧削成一个正楔形的斜

切接

切接是常用的枝接方法,适用于直径1~2厘米粗的砧木,而且嫁接后接穗只有1个。其嫁接方法步骤如下:(1)削接穗。切接用的接穗,其质量要求与劈接相同。但其下端不能削成楔形斜面,而要在接穗下端没有芽的一面,斜削一刀,削去三分之一的木质部,斜面长2厘米左右,再在斜面背面,斜削一小斜面,稍稍削去一些木质部。小

让标准更接地气

  标准接地气,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的课题,更是一项项具体的工作。标准的制定要接地气,标准的内容要接地气,标准的实施、监督也要接地气,只有走群众路线,标准才能发挥出最佳效益,获得最佳秩序。  5月7日,“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上线的第52天,访客数达86.1万人次,总浏览量达721.2万,标准在

让最新科研成果“科普”进校园

  在2月25日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快车”首发启动仪式上,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院士谈起最近热播的电影《流浪地球》说:“这部电影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无论结果如何,人类的勇气和坚毅,都被镌刻在星空下’,这句话点燃无数人的激情,也是一大批科学家倾其毕生精力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写照。”  白春礼说,中国科学院

刘嘉麒院士:科普和科研创新同等重要

  “科学普及是一种文明、一种素养,它有着净化社会的功能。”在日前举行的第11届北京科学传播创新与发展论坛暨2013年北京科学嘉年华国际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指出,重视科学普及和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同样重要。   刘嘉麒在报告中讲道:“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发展史,科学无时无处不在。但是科学只有

破“SCI至上”,科研资源配置怎么调整?

  最近,有关部门下决心破除“唯论文”顽瘴难疾,打出一套组合拳,发布一系列文件,改革科技评价体系中备受诟病的论文“SCI至上”,为此,传统的科研资源分配方式也面临重大转变...  破“SCI至上”,科研资源配置方式面临重大转变  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下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

2022年度全国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创新基地

为进一步做好计量文化和科普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计量意识,经组织申报、专家评审,市场监管总局拟公布2022年度全国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创新基地(第一批)名单,现予以公示。公示截止时间为2022年10月16日。   我国高度重视计量文化和科普工作。《2022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中提到,要加强计量文化建设和